一个营的编制是多少人(亮剑中楚云飞拥有5000人,真实战场上,一个加强团究竟有多少人?)
在《亮剑》之中,晋绥军楚云飞部号称晋绥军的主力,由于楚云飞自身能力强,因此有阎老西的青睐,对于楚云飞他也是格外照顾,在当时晋绥军的战斗序列之中给了楚云飞4个步兵营以及一个炮兵营的编制,从这就能看出,阎锡山对于楚云飞有多么器重。
要知道就算是中央军很多部队都不一定有炮兵营,而楚云飞居然有这样的待遇?然而细心的网友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楚云飞的部队是加强团,可是楚云飞一个加强团几乎顶的上一个半旅的编制了,就算是阎老西的王牌部队,可是将一个团扩充到这种规模也未免太过夸张了吧?
那么在真实抗日战场上,像楚云飞这样5000人规模的部队处于什么编制,而真实战场中加强团的人数大约又在多少人呢?
抗战时期各个部队的配置
在1937年7月7日之后,中国为了抵抗日寇的侵略开启了长达8年的抵抗侵略的斗争,中央军、桂军、晋绥军、川军等等都先后上了战场。
当时除了中央军之外,大部分地方部队情况比较复杂,抗日战争把老蒋逼到了“统一战线”上,可是老蒋自己又想借着这场抗日战争来清除异己,而各地军阀的财政收支又不尽相同,因此当时抗战时期的部队火力编制非常的复杂,说句夸张的话“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地方部队都是真实发生的:
比如我们当时的八路军指战员是比较艰苦的,在抗战爆发之前,红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8万人,按照红军一开始的设想,一开始想要将编制定为8万人。可是南京方面不愿意给其过多粮饷,因此就定为三个师4.5万人,外加上师直属部队总计4.6万人的编制。
不过方法总比困难多,用老李的话说“活人能让尿憋死”?既然南京方面不愿意给,不承认其编制,那我们就自己拉出来单干,因此在这之后很多部队就像《亮剑》之中一样,出现了类似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编制,当这些部队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又继续改编出去成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当然,由于这些部队不在南京的战斗序列之中,因此就发生了《亮剑》之中的一幕,老李要过河,晋绥军不让。
比起八路军指战员在敌后缺衣少弹,老蒋的中央军可以说是富得流油,用丁伟的话来说“老李有这装备,他敢打太原”:当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就是甲种师的配置,一师三旅,一旅三团,外加上配置的炮兵和直属部队,一个甲种军能有3万人的规模。
抗战初期最精锐的德械师,他们的部队编制是完全仿照当年德国陆军的编制,而德国陆军一满员师的编制大概是在1.8万人左右,36师、88师、87师以及教导总队都是这种模式,然而德械师虽然号称是“德械”,可是只能是有其神而无其形。
在老蒋一开始的规划之中,他想要60个德械师的规模,那么日后对抗日寇有了充分的把握。可是当时民国的财政支出根本无法承担得起这一笔费用,因此这个计划后来就搁置了,到抗战初期只有大约10个师完成了改编,不过火炮、轻重武器迫击炮坦克等武器德械师也都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德国陆军的编制为满编师大约为17000人,一个师的火炮大约就需要240门,然而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根本吃不消这么巨大的财政支出,而德国陆军的思想当时南京政府也并未学到精髓,最后在“淞沪一战”中国最精锐的德械师报销在了这次会战之中。
中央军和八路军当时是这么个情况,可是到了晋绥军这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
晋绥军在当时属于“杂牌军”序列,中原大战之后以阎锡山为首的地方军阀彻底败给了南京政府,因此在这之后晋绥军经历了大规模的裁撤,南京方面只给了4个军的编制,后来商震出走又带走一个军,因此在当时晋绥军编制大约是3个军。
其内部采取的都是“三三制”,即一个军有3个师,一个师下辖三个团,1个团之下又有3个营,营之后又分为3个连和一个机炮连、每个连有121人,机炮连93人,再加上直属部队,一个营的编制是500人,而以此类推,大致可以估算的出晋绥军内部1个军大约只有15000人。
所以按照当时正规的编制,楚云飞的5000人规模足以顶的上晋绥军的一个师了,楚云飞团长实际上已经是官给小了。
加强团一般有多少人?
当然,对于这一现象《亮剑》之中也有了明确的说明,说楚云飞的团是一个“加强团”,外加上是第二战区阎老西的命根子,所以对其格外照顾,轻重武器迫击炮,阎老西能给的全都给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应对战事的需要,因此将一些诸如团级、营级、连级编制进行加强编制也的确是很常见的,然而像楚云飞这样拥有5000人的加强团却是不多见的,在当时国军的战斗序列之中,只有一支部队拥有这样编制的规模,那就是税警总团。
税警总团本身隶属于宋子文,起初是宋子文用来缉私征税的非正规部队,由于不在国军的战斗序列之中,税警总团的配置和国军各个地方派系都不相同。
由于背靠宋子文这颗大树,所以税警总团显得非常的财大气粗,他的6个团每个团都是“加强团”,其中一个团下辖三个营,营之下又有三个连,每个连有252人,除了常规配置之外,第四团还有七个直属的“特种兵连”,每个团的配置有5000人之众,税警总团近3万人的规模,在建成之后因时局突变并未在缉私征税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反而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
可是税警总团一个团能有5000人的规模其背后是因为有宋子文这颗大树作为依靠,因此才有这种规模,可是晋绥军不同。
在抗战初期,阎锡山或许能够养得起这么庞大的军队,因为当时山西的经济在民国时期属于名列前茅的。
可是在经过华北战场的几次大会战之后,晋绥军所部也是损失惨重,太原失守之后晋绥军所部仅仅只有2万人,后来经过补充才刚刚达到5万人。
阎锡山经营山西多年,在山西还是有点号召力的,到了抗战后期经过收编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仅仅只获得了12万人,对外号称17万。
然而一支部队光有兵员是没有用的,你还要有武器装备,否则你拿什么去和人家搏斗?靠烧火棍吗?
在太原会战,阎锡山丢失了太原,华北半壁几乎全部沦陷,山西105个县只有20几个县掌握在阎锡山手中,可是他实际能控制的只有7个县,另外的几个县由于敌情复杂而无法实际控制。
因此为了收缩编制,将几个打散建制的团队重新整合组成一个新的部队也是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加强团”或者“加强营”等等。
可是加强团并非加强在人数上,所谓的加强团更多的是加强在兵员的素质、部队战斗力以及武器装备上,比如分配一个火炮营或者机枪营什么的,这至多在1500人至2000人左右。
二战时期日本的部队之中经常会出现“支队”等名词,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属于加强部队的一种。
一个营应该配备多少人,一个连应该具备多少人,这是经过古今中外许多的军事家根据战场经验实际调控出来的,比如我军著名的步兵突击战术“三三制”,为什么是要以“三”为作战单位呢?
因为这就是充分吸纳了所谓的“一点两面”,在战略上集中优势兵力,而在战术上则又要适当分散兵力避免敌人火力上的杀伤,然后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而“三三制”的战斗梯队又明确了每一位士兵的职责:进攻—掩护—支援。
而像楚云飞这样一个部队拥有5000人之中,那么就面临一个问题?手底下的将士该如何分配到呢?一个班的火力配置是多少,人员定额是多少?
不按照科学方式呈体系作战,那么这5000人的队伍到了战场上只会是别人的活靶子,淞沪战场上德械军就没有发挥其战术上的优势,整排整连的往前冲,最终不但没有发挥优势,反而是徒增伤亡。
所以对于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指战员就具有较高的军事意识,一旦部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进行改编重组然后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现代化作战理念之中,为何部队越来越讲究精简呢?因为精简之后更便于将战斗命令下发到每一个连队,甚至可以明确每一个人的具体作战任务。
所以类似358团楚云飞5000人之中的规模,在当时不会只是一个加强团的编制,按照晋绥军的序列之中,楚云飞的358团已经具备了独立成师的资格,而不是一个加强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