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化以后的第一次分赃,那么二战就是对一战分赃不均的二次分配。既然要重新分配,就要讲究个分配的章法。蛋糕总共就那么大,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头自然是要给到在二战中表现突出的五个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以及中国。这五个国家也就是如今的我们所说的五常。
战是打完了,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以德日为首的战败国不会卷土重来。而且五常名单也不是没掺杂水分。当初要不是英美两国需要法国来牵制苏联,防止苏联在欧洲一家独大,就功劳多少来说,法国是五常中,最没有资格入选的。
为了继续压制轴心国,维持二战后的国际秩序,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应运而生。所以从逻辑上来讲,是先有了五常,才诞生了联合国。五常是二战打完分配利益的产物。而联合国是二战战胜国权益体制。
当然,无论是五常这个名字,还是联合国这个体制,其实并无实质意义。因为取什么名字不是重点,关键是即使没有五常和联合国,真正到了谈论国际形势,拍案的时候还得这五个人说了算。
而如果你想加入五常的圈子,“锲而不舍”地向联合国提交入常申请是没有用的。因为联合国最高会议从来不限定有几把椅子。如果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能比肩乃至超越美俄英法中,那么联合国自然会开放一个新的"常任理事会"席位,恭恭敬敬的请它坐上去。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德不配位。众所周知,五常的话语权都是在二战中用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五常的席位也绝不可能通过和平方式突然再增加一个。妄想靠“躺赢”的手段坐上那个位置,既不能服众,也坐不长久。
但是很显然,印度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印度一共提交了五次入常申请,但是每次都被五常轮番驳回。要知道,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五常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在投票时,五常中只要有任何一方投出了反对票,其余四票就将失效。这也是印度难以入常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
1月27日,中亚国家首届首脑峰会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这也是印度和中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首次进行此类接触。印度的用意不言而喻,无非是想拉拢中亚国家充当自己的后援团,为自己竞选五常发声和造势。
而通过1月28日的报道可知,中亚国家的各个首脑已经明确表示:
支持印度成为改革之后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所以说印度的这一步算是达成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中亚国家在国际上地位并不算高。印度借助它们去造势,即使声音再大,那也只是令人厌烦的噪声,恐怕还将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而印度能否入常,关键还是得看上面那5个人是否点头同意。那么,从国际形势上来看,印度是否能得偿所愿,成为那个“天选之子”呢?
答案暂时是否定的。的确,就人缘来说,印度也算是左右逢源的角色,在南亚地区还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这里的逢源并不是在说印度身份很好,而是它有可以“狐假虎威”的靠山--美国。毕竟打狗也要看主人。印度在国际上的风评如何,其实关键是看它的上头的势力多大。
这些年,印度干了不少令中国恼火的事情:禁用中国应用,在中印边境上挑事。甚至是加入印太战略,也是印度在保障自己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紧跟美国的步伐。因为受制于美国而又服务于美国,所以美国在高兴的时候愿意借给它几分“权势”去“狐假虎威”也是合乎情理的。
但只要联合国里还有中国的一席之地,这几分权势就永远改变不了印度在亚洲不上不下的事实。在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有了苏联作为前车之鉴,中国怎么可能会放任一个对自己充满敌意的对手坐上那把椅子呢?除非印度改弦更张,有实力与中国一较高下。
相信很多人会联想到1962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也是印度多年的耻辱,因为在这场战争中,解放军部队仅仅用了32天的时间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将印度直接从第三世界盟主的宝座拉了下来。
如今55年过去了,印度早已不是当初的印度,而中国也不再是1962 年的中国了。当一个陆军无敌的国家,拥有了洲际导弹,拥有了核武器,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舰队,它就获得了影响世界的能力。印度又该拿什么与这样的中国单挑呢?
在地缘位置上来说,印度最大的优势就是背靠喜马拉雅,前停印度洋,拥有广阔的平原。但是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因为地处热带,大部分地区都过于炎热,很大一部分国土是干旱少水的德干高原。
印度虽然人口众多,培养的精英也不少,但实际上大部分印度人都缺乏斗志。那些精英们甚至宁愿选择脱离国家出去给别人打工,也不愿留下下来建设本国。这也导致了印度内部的宗教问题、种姓问题,基础教育问题、卫生问题,以及工业基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印度虽然拥有核武器,但是投送载具十分拉垮,且至今都没进行过两弹结合实验。而且它还和同样拥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是宿敌。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开启“第六常”之争,印度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夹击中,自顾不暇。印度不要说与五常一起领导世界各国了,就连南亚都整合不了。
看来,印度“入常”的梦想短时间内是实现不了。那么,国际上是否有合适的替补队员呢?想必呼声最高的当属德国和日本了。
作为欧盟内部发声最大的国家,无论从国际影响力还是军工业和经济水平来说,德国似乎是能进入竞选“第六常”的角逐中的。但是,只要没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永远有两座大山摆在德国面前。一座是来自法国的碾压,一座是德国轴心国的身份。
每次说起德法两国在欧盟的影响力,大家总会认为德国是欧盟的核心。毕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呼声高者为大。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越位高权重的人其实越低调。相反,那些需要通过声音的大小去震慑他人的人,其实才没底气。德国,便给我们制造出了这种假象。
在欧盟内部,德国的声音确实大。然而这不代表德国话语权就大,德国也不可能借此就能追平法国。毕竟,欧盟于法国而言,只不过是手里一张好牌。即使没了它,凭借着五常的地位、独立核反击能力、非洲仆从国、全球部署的军事基地、以及各个外籍军团。法国的日子依旧能过的很滋润。
反观德国,自二战被美苏一分为二后,现在的德国早就不是当初春风得意的德意志了。直到九十年代初,德国的柏林墙才被拆除。作为美国海外基地最多驻军最多的国家,德国边境被美国驻军牢牢控制,主要工业区完全暴露在法国的核打击之下。
在军事力量上,德国既不能自主研发战斗机,也没有可靠的海军舰艇,就连上次的欧洲军演,都被意大利直接爆锤。曾经的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如今只能在欧盟这个松散的政治联盟里充当发言人的角色,属实讽刺。
而日本想要竞选“第六常”,除了要面对中国的鞭笞,朝鲜对日的态度更是不容忽视。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被美国死死盯住。不要说核武器了,任何攻击性的武器,日本都是被禁止生产研究的。与朝鲜相比,日本的海自和空军更胜一筹。但基本上也只能用作防守。一旦遇到朝鲜自杀式的核讹诈,整个东京只能迎来种蘑菇的结局。
而且日本一直引以为傲的海自,其实绝大部分先进装备都是美国进口的。在战争中,这也将会成为日本致命的隐患。一个连起码的国家主权都没有的国家,即使它的文化积累工业积累都充足了,也很难再挺直腰杆。
而让日德很可能无缘“第六常”的另一大不可抗拒的因素是,它们都是轴心国家。要知道,联合国的本质就是在维护二战战胜国利益,纵使德日的工业和经济再突出,也难摘除战败国的帽子。所以无论如何,德国和日本都不能加入常任理事国。
其实要想回答当今世界上,谁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六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是,当今世界哪些地区存在或者将会出现权力真空,以及哪些国家可以填补这些权力真空。
一把新的交椅产生意味着有一块新的势力范围诞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个蛋糕已经分配完毕,统治集团也处于平衡状态。英国学者奥卡姆曾经说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否则多出来的第六个人除了会增加联合国审议的难度,对于推进过审决议其实没有任何助力。相反,它的存在必将打破五常间微妙的平衡。
所以综上,除非改变人类命运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爆发,国际秩序才会再度重置。否则这五把椅子只会只增不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