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朝,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满腹经纶的纳兰性德?是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亦或是不断被搬上荧幕的清宫剧?置身文化艺术领域,我第一想到的当然是清代那些著名的书法家。
一、前期(顺治至康熙年间)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这时期代表性书画家有:王铎、傅山、朱耷等。
王铎(1592~1652),他生于明万历二十年,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又为南明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1645年南京被迫降清。王铎涉笔广泛,在楷书、行书、草书上均颇有成就。其中王铎楷书主要渊源颜柳两家,尤其爱用异体字、古体字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其作品气息古朴拗峭,在明末清初的楷书中别出一格。
王铎作品
傅山(1607~1684)虽然主要生活在清初,但是国破家亡的伤痛,使他无法在一种悠游清和的心境下从事艺术创作,因而对晚明新风有热切的推崇。傅山工书,与其为人一样,反对矫饰造作,尤其不喜赵孟頫一路优美妍媚的风格。他崇尚拙朴率真的书风,有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作字示儿孙》),既可以说是晚明书风的理论总结,也对后来兴起的篆隶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期(雍正至道光年间)
这时期,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
1.对晋唐宋元明传统学习的深入
这一派书家有的仍以学习董、赵为主的,但更多的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代表人物有刘墉、王文治等。
刘墉(1719~1804)是乾隆年间的重臣,他的书法由董、赵入手,而后遍临晋唐宋诸家,尤得力于苏东坡、颜真卿和晋唐小楷,融会贯通,自成格局。其书整体风格含蓄蕴籍,精气内敛,浑若太极,貌端穆而气清和,有硕儒老臣的持重,无恃才傲物的轻佻,似乎包有万象而莫测高深,洵然可敬。因为喜用浓墨,时号为“浓墨宰相”。
王文治(1730~1802)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曾任翰林侍读等,以事被黜,执教各地书院。他的书法出于董其昌,上溯米芾、李北海,多用侧锋取妍,笔致翩翩,结构舒展秀逸,纵横挥洒,以文人才士的佳致见长。因喜用淡墨,与刘墉恰成对照,故时称他“淡墨探花”。
王文治作品
2.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
这时期,许多杰出人才投身篆隶书法的复兴,从而使篆隶领域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和突破。总体上看,对这一传统的关注已成燎原之势,形成了与晋唐宋元明传统一翼足可抗衡的局面。
涉足这一领域的艺术家中,有不少画家,如名列“扬州八怪”的郑板桥、金农、汪士慎等人,他们疏离于主流文化圈之外,而与市民阶层有较密切的联系,艺术思想、创作倾向带有一定的叛逆性。在书法上,对晋唐以来传统采取一种比较主动的反叛姿态,而对秦汉传统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成为秦汉传统复兴的一批重要力量。
郑板桥作品
三、晚期(咸丰至清朝末年)
晚清书家,大体可分作三类。
(一)以晋唐传统为主的书家:林则徐、翁同龢等
林则徐(1785~1850)书法出自欧、颜、二王和米芾,颇为清新稳健,唯稍受馆阁习气束缚。
翁同龢(1830-1904),他的书法出于翁方纲、钱南园,而上溯颜真卿、米芾,气息淳厚,堂宇广博,为晚清帖派书家的重镇。
(二)以先秦秦汉北碑为主的书法家
清朝在书法上的最大的贡献就是碑学的兴起,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碑学大家,比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何绍基、伊秉绶、吴昌硕、徐三庚、康有为等等。
吴昌硕作品
(三)兼宗两大传统并寻求融通的书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康有为等
赵之谦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