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对接东盟支点城市建设
促进德州社会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
——德州市深化“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重要支点城市问题及对策
高洪义 韩美华 李颖 王伟 张新珂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岸,总面积约为10356平方公里。德州市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德州市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东盟十国2021年的GDP总量是3.4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3.5%,人口有6.5亿多人。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东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确有更快的增长势头,德州市与东盟的合作在京津冀整体结构中居于前沿位置,有着较好的发展环境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支点城市,是德州市深化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的着力点。
一、东盟十国的经济概况研析
东盟是由东南亚的十个国家组成的经济联盟组织,东盟十国也是最近成立的全球最大贸易组织RCEP的发起者。
1.1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十国GDP最大的国家,2019年GDP总量达到1.12万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35.67%,也是东盟十国唯一的一个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也是东盟十国人口最多的国家,有2.67亿的人口,占整个东盟的40.76%,在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
1.2 泰国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二的国家,2019年泰国GDP总量为5440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17.33%,泰国人口6900千万,占整个东盟的10.53%,泰国旅游业和农业比较发达,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1.3 新加坡是东盟里GDP排名第三的国家,2019年新加坡GDP总量为3720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11.85%,但新加坡人口只有570万,只占东盟的0.87%,不到百分之一,这说明新加坡的人均GDP非常高,在东盟排名第一,甚至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的,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小国家。
1.4 马来西亚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四的国家,2019年马来西亚GDP总量为3647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11.6%,马来西亚有3200千万人,占整个东盟的4.89%。
1.5 菲律宾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五的国家,2019年其GDP总量为3593.54亿美元,按照约1.083亿常住人口计算,2019年菲律宾的人均GDP超过了3300美元。
1.6 越南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六的国家,2019年越南GDP总量为2600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8.28%,越南人口也比较大,有9700千万人,占整个东盟的14.81%,是东盟十国人口第三大的国家。
1.7 缅甸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七的国家,但已经远低于1000万美元了,2019年缅甸GDP总量只有750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2.34%,但缅甸人口却有5288万,占整个东盟的8.07%,排在东盟第四位。
1.8 柬埔寨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八的国家,2019年的GDP总量只有245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0.78%,柬埔寨人口1500万,占整个东盟的2.29%。
1.9 老挝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九的国家,2019年的GDP总量只有185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0.59%,老挝人口700万,占整个东盟的1.07%。
1.10 文莱是东盟十国GDP排名第十的国家,2019年的GDP总量只有140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0.45%,文莱人口只有46万,占整个东盟的0.07%。
二、德州与东盟合作优势研判
2.1 德州承接京津冀、对接东盟的区位优势
德州自古就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的美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于此交汇,京福、青银、济聊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尤其是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通车,由德州到北京、天津用时缩短,拉近了三地之间的距离,虽然说德州行政区划隶属山东省,但却站在了瞭望京津冀的最前沿。
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2021年11月,《德州天衢新区发展规划》经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定位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
德州的地理位置处于“京十环”,我市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2 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资源优势
目前全市已开发利用矿产地406处,共颁发各类采矿许可证406个(石油、天然气除外),矿山企业406个,从业人数约为23000人;矿产品年产量中:固体矿产约为677万吨,液体矿产0.4万立方米,矿业总产值约为22486万元。
德州市的水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在德州市全面发展。夏津县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称,曾有“几十里路攀树可串亲,背着粪筐没法行”的说法。夏津县桑椹产业已经初显成效,如果能够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将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如果围绕不可复制这一特点,突出重点,发展优势,可迅速带动全县相关产业,提升夏津县综合实力,要比单纯依靠旅游后劲强大。
德州的天然草场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德州是国家粮食后备仓,科技转化地。平原农田可转化空间大,地价便宜,易开工厂。
2.3 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科技优势
“十四五”时期德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目标:“认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积极承接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梯次性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市创新创业要素的竞相迸发提供持续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2.4 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人才优势
德州作为创新转型城市,在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道路上,扎实推进人才兴德战略,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天下才德州用”,从“顶格”配备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到人才政策“真金白银”落地生根,再到提高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德州,扎根德州,留在德州,成为德州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在三大战略机遇叠加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德州市比任何时期更加渴求人才,德州市坚持用政策、产业、平台、品牌等多方面优势引才、聚才、育才、用才,下大力气,多端发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引才有诚意,育才有沃土,用才有胆识,德州市在人才工作方面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对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理论支撑的梳理
3.1 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3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主席强调:中方高度重视印尼在东盟的地位和影响,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3.2 习近平:坚持东盟主导区域合作 共同维护安全稳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1年12月23日出席在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并致辞。在致辞中,习主席对泰国多年来为东盟联合自强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东亚地位日益重要、作用持续上升,中国、东盟和东亚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继续推进中国-东盟关系,深化东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3 李克强:健康稳定发展,务实合作持续推进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2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李克强表示,当前中国-东盟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推进。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来,双方坚持讲信修睦、互利共赢,支持多边主义,维护了地区总体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东盟守望相助,相互支持,双方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3.4 我国自贸区战略理论的逐级深化
2000年借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之机,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构想。签署RCEP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20多年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是我国自贸区战略实施20多年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既为我国自贸区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提供了实践验证,又为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战略理论,更好指导具体实践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2022年1月1日,伴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首批生效的国家包括东盟6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非东盟4国。RCEP自贸区承接中日韩的一些中低端制造有成本优势,将会是下一个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有利于我们德州市的经济布局和发展。
四、对德州市与东盟十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成效的分析
4.1 文化厚实,有益合作
鲁文化与齐文化的汇合与互补,使得德州文化既重视人文价值理想,又重视现实国计民生;既注意道德礼乐的建设,又注意行政法规的完善;既保持厚重的传统,又能宽容开放。齐鲁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晋冀鲁豫革命红色文化、会盟文化交互熏陶滋长,使得德州与东盟各国深化人文交流,促进区域合作“全面开花”,同时又促使德州人极其重视邦交文化,促使德州人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4.2 友谊深厚,源远流长
坐落在德州境内的苏禄王墓是600年来中国与菲律宾友谊的见证,为德州与东盟国家的人文往来奠定了历史和人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德州先后迎来了菲律宾外长、菲律宾多任驻华大使、菲律宾苏禄省省长、菲律宾苏禄王后裔团组前来瞻仰先祖。我市也十几次派团组赴菲律宾访问。
4.3 人文合作,相知相近
我市与东盟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已实现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全覆盖;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友好交流,东盟国家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举办“延续了600年的情谊——中菲文艺交流演出”;上好佳集团荣誉董事长施恭旗先生多次率团访问德州,捐款支持德州文物修缮和教育事业等。2022年7月5日,德州市对接东盟工作专题辅导报告会线上举行。德州市外办、各县(市、区)外办,德州学院东盟研究中心,德州市委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培训班、第5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一期县(市、区)直属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培训班参加报告会。
4.4 政府合作,携手并进
近年来,德州市与东盟地方政府间交流合作日益增多。2019年,德州市与菲律宾三宝颜市签署友好意向交流城市协议,与菲律宾卡莫纳市签署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协议。
2022年7月28至30日,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在德州成功举办。
德州市实施“东盟十国一国一友城”计划,与菲律宾拉甘岩市、马加智市、马来西亚槟城州、泰国达叻府、缅甸仰光市、柬埔寨暹粒市初步达成友好交流意向。
4.5 经贸合作,第一伙伴
德州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工作部署,抢抓RCEP机遇,把东盟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深化国际合作的首选之地,持续加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力度。
德州市临邑县索通立足深耕东盟市场,他们与马来西亚齐力工业集团合作,投资8.6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节能型大电流预焙阳极项目,产品全部出口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
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长、马来西亚发林集团总裁丹斯里拿督·林玉唐在齐河县投资建设的东盟国际生态城项目,借势发力,推动德州与东盟国家的往来合作。
新加坡集华工业私人有限公司是德州市唯一一家通用设备制造类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落户德州,在今年举行的“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高端装备产业合作专场活动上,他们再次增资1600万美元,签约年产50万套阀门增资项目。
4.6 形式多样,成果斐然
今年,德州首次举办了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机制化开展了“百企下南洋”、“德州—东盟产业合作论坛”、“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会议”、“德州—泰国风情周”、“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去年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这些品牌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推进了经贸领域深度交流合作。
五、关于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对策创意
2020年以来,已经有15家来自东盟的外商企业在德州投资,实际使用外资8171万美元。2022年上半年,德州市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5.9亿元,同比增长57%。
尽管东盟已连续8年成为德州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德州市尚存部分生产方式低效,一些思想束缚较多,某些区域联动迟缓,缺乏战略性大项目,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大的规模效应,地区经济总量不足,抵御经济环境突变能力有限等弱项。
由此导致另一方面,当前,德州在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建设中,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整体发展还有待平衡、对接的数量还有待扩大、对接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政策投放的优势不明显、在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理论研讨不多、在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市与东盟的高效合作。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5.1 解放思想,达成共识,合力创建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5.1.1 放在山东大局中看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旨在将山东省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示范省份,并助力德州市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德州与东盟的合作正在被全面赋能。
5.1.2 放在东亚大局中看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意义
随着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正式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年初的正式生效,双方的合作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节点,为德州与东盟十国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合作创造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
5.1.3 放在“一带一路”大局中看德州对接东盟支点城市的意义
德州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求,以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为目标,在提升全域创新能力上开新局,以经贸、投资、产业、文化合作等为合作方向和合作重点,充分挖掘德州市与东盟各国在资源、产业、科技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打造“携手东盟 相约德州”的对接东盟工作品牌,全面推进德州市与东盟各国的深度合作。
5.2 优化政策,确立优势,合力创建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5.2.1 跟进中央战略部署。
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三大优势,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方位对接东盟国家和国内市场,努力将德州市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内陆对接东盟桥头堡,成为产业合作和经济深度融合的区域中心节点城市。
5.2.2 积极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产业转移。
实施精准招商,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大型企业进行精准招商,重点引进电子信息制造、智能家电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为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以及媒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产业支撑。
5.2.3 要向自由贸易区制度看齐。
争取德州整体建设成为自由贸易区,确立德州在京津冀发展一体化中的的发展优势。设立人才引进和科技研发基金,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一流人才和风险科技投资,鼓励设立科技孵化器,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争取集聚高端人才先行先试的权力,努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5.3 重视人才,完善机制,合力创建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5.3.1 把握发展机遇,进行科学定位。
合力创建对接东盟支点城市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要从“一带一路”的天时、德州的地利、德州和东盟国家的人和定位出发。我还建议从类似特区的功效定位,争取相应的政策和自主权,以利于德州更快的发展。充分发挥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开展对东盟国家精准研究,提升对东盟学术研究水平。
5.3.2 制定发展规划,组成战斗分队。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根据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制定相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完善规划体系,提出极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方向。下一步我们就要制定德州市对接东盟工作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详细方案,并分线组成战斗分队,促进形成重大阶段性成果。
5.3.3 重视办事机构,保障高效运转。
进一步充实对接东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单位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此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很辛苦,以后工作会更繁杂、更辛苦,建议重视办事机构,在编制、待遇、补贴、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体现,保障高效运转。
5.3.4 打破制度樊篱,不拘一格用人才。
事实证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如果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不但人才会流失,而且人数也会下降。不容讳言,德州也不无此忧。发展靠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来了以后怎么办?还需打破制度樊篱,从领导的高度重视、政策的适度倾斜、各方的协同配合、人才的相应待遇、机制的不断优化等方面,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还要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积极因素。政策就是发动机,就是推动力。例如筹建对接东盟支点城市联盟对德州的融合发展和跨越发展意义重大,但这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还要进行许多创造性的工作,短时也难以形成现实效益,这就需要靠优惠政策先启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推动。
建议发挥好人才优势,形成人才高地,促成聚合效应,产生巨大效益。
5.3.5 坚持问题和市场导向,不断开拓发展空间。
积极打造“东盟十国一国一友城,一友城一特色”格局,实现德州东盟十国友城全覆盖,借力友城开展友好交流,推动经贸合作。
形成以德州城市为中心,以市场链、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资金链、创新链连接的德州——东盟投资合作网络,深挖贸易合作潜力,实现德州与东盟国家充分合作基础上的跨越式、共赢式、分享式发展,推动合作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稳定发展、持久发展。
打造“携手东盟、相约德州”东盟工作品牌,助力多领域务实合作。德州市要充分借势、用势,利用各种推介会、对接会亮出德州特色与风采,释放开放合作的鲜明信号,打响“南有南宁、北有德州”的对接东盟品牌。持续开展“百企下南洋”、“东盟国家风情周”、“东盟投资推介会——走进德州”等品牌活动。
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德州与东盟的合作被全面赋能。德州市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重要支点城市可持续性和最终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企业的利润与回报。
“不尚空谈,多干实事”,坚持问题和市场导向,就能够端正方向。这就要深入调研,列出清单,严格筛选,一方面争取上级支持,一方面赢得社会认同。德州要想企业等之所想,解企业等之所难,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优化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发展空间。
【课题负责人简介】高洪义,1967年出生,山东夏津人,运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统战智库专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特邀记者,海尔集团黄金奖获得者,青岛海底世界开业策划特别优秀奖获得者。自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表诗评起,现已在中外报刊发表诗文过千首(篇)。撰写的民营经济报道刊发头版头条,撰写的区域经济调查转发经济部门和规模以上企业。发表在学习强国平台的《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新加坡华文季刊《赤道风》上的《回归》和驰名中外的智库昆仑策研究院的《丹心无我只为民——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者:高洪义、韩美华、李颖、王伟、张新珂;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