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的这段时间里,外蒙古一会儿自治,一会儿又独立了,一会儿又自治了,这到底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呢?以及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沙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清政府对外蒙的统治形式。
清代蒙古地区包括今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以及辽宁、河北、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还包括现为俄罗斯一部的唐奴乌梁海地区。
图:清朝时期疆域
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段。
首先,清朝对漠南蒙古采取拉拢手段。
所谓的通婚,也仅仅是清朝针对漠南蒙古(内蒙古)而言。并且,清朝还征发漠南蒙古的精壮当兵,编入蒙古八旗。用这支部队进行南征北战。同时,对漠南蒙古地区,清朝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并创立盟旗制度,将漠南蒙古各部划定在各自的范围内生活,很大程度保证了对漠南蒙古的掌控。
清朝对喀尔喀蒙古,也称为漠北蒙古(外蒙古)的掌握没有漠南蒙古那么严格。清朝皇帝主要通过对蒙古王公的统治,来间接统治漠北蒙古地区。
因为从北京到喀尔喀重镇乌兰巴托和恰克图,都非常遥远。从北京出发,商队马帮要花费长达2个多月才能到达恰克图,从恰克图到乌兰巴托还要10天左右。
那么这种高度自治的形式也就为后来外蒙古被这个贵族和王公分裂出去创造了先决条件。
换言之,清朝对蒙古的统治,采取了以实力为后盾的基础上,进行分化统治。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从1901到1911年开始实施新政,这个新政的主要内容呢,就是筹饷练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那么这个新政呢,对于当时蒙古地区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虽然它推动了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制度的改革,但从客观上来讲啊,它也撼动了蒙古各个阶层所拥有的这个权利和利益,这就肯定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比如说新政改革废除科举制度这一项吧,对那些想要通过科举改变人生的人来说,尤其是对那些从小读圣贤书的庞大读书人群体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几乎是断了这些人的出路,更别说还要改革官制,动上层人士的蛋糕了。
1911年7月中旬,以库伦活F为首的蒙古王公,就在库伦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得出结论,说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就是想彻底奴役蒙古,就算现在提出抗议也都是徒劳的,于是,决定向沙俄寻求庇护,暂且对于清政府的要求进行敷衍。
于是,外蒙古独立首倡者土谢图汗部亲王杭达多尔济就准备率团出访俄国寻求军事支援,因为此前沙俄一直与蒙古的王公贵族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外蒙想要独立的决定也少不了沙俄暗中的鼓动和怂恿。
图:杭达多尔济 图:杭达多尔济
从军事战略来说,外蒙古对于沙俄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
外蒙古就是一个突出部,像钉子一样深入沙俄西伯利亚领土。如果中国控制外蒙古,可以随时北上,切断沙俄远东、东西伯利亚同欧洲部分的联系。而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沙俄居民和军队都很少,这样一来这里的防御就完了,可以被中国轻松占领,沙俄防不胜防。
如果沙俄控制了外蒙古,就反而深入了中国版图,占据战略优势。
当时沙俄对于清政府在蒙古推行的新政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忧,因为毕竟新政推行之后呢,在中国边境呢,将会将会涌入大量的移民进行垦殖,而且,清政府也会派出军队,这样一来,对沙俄来讲呢,他肯定会视作是一种危险。
但是当沙俄当局真的听说蒙古王公贵族的代表团准备前往彼得堡寻求军事支援的时候,沙俄还是感觉到了一定的担忧,认为目前的条件还不成熟。
因为蒙古的王公贵族希望发起独立运动后,如果清政府派兵来库伦镇压,沙俄能够出兵库伦来帮助抵御清军。这就意味着,沙俄要正面跟清军干一仗。
于是沙俄召开了远东特别会议,在会议上对蒙古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果沙俄在蒙古问题上表现主动,出兵跟清军干一仗,势必就会削弱沙俄在欧洲的军事部署以及影响,迫于这个实力有限,也顾及中俄关系,会议决定不向蒙古人提供这个政治和军事的庇护,但是打内心里呢,他还是支持蒙古人的独立运动。
所以沙俄最终决定,不承诺在武力上支持蒙古人独立,只是通过外交的手段支持外蒙古的独立,但是,也让他们不脱离与其宗主国大清的关系。
于是,当蒙古王公贵族的代表团抵达彼得堡之后,沙俄政府一方面向其说明,现在条件不成熟,你脱离大清的目的是实现不了的,但同时呢,也向他们承诺说,沙俄会继续支持蒙古人的独立斗争的。
那么这时蒙古代表团就担心了,俄国不出兵,我们这样回去肯定会遭到大清的报复啊,于是沙俄就向他们说,关于此事他们会向大清说情,而且说此行不带有什么政治目的,同时呢,还帮助他们加强了在库伦的军事力量,向库伦派驻了两个连的哥萨克。
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这无疑就给了蒙古王公和沙俄的阴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当时俄国的代理外交大臣尼拉托夫就表示应该趁着清朝对中国南方的革命疲于应付之时,将胁迫清朝口头上承认俄国在蒙古前途问题上的原则以某种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秘密给蒙古提供武器支援。
看到了形势出现对自己有利变化的蒙古王公们就在1911年11月初,以土谢图汗部盟长、左翼后旗札萨克镇国公察克都尔扎布为首的“临时总理喀尔喀事务衙门”在库伦成立。
1911年11月15号的时候,向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提出要求,让他召集在各旗的蒙古军队回到库仑。三多对此虽然表示抗议,也数次提出要与喀尔喀王公们进行谈判,但是都遭到了拒绝。
因为此时的形势他已经控制不了了,因为当时清政府在库伦的部队,只剩下三多的40名卫兵和300名步兵和骑兵了,其他的部队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已经离开了库伦调往南方,这也间接促成了库伦兵变。
于是,11月30日,俄、蒙军队包围库伦办事大臣衙门,解除清军武装,并要求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立即离开库伦。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只好放弃抵抗被押送离开了库仑。
清政府得知后电令库伦帮办大臣朋楚克车林劝谕库伦取消独立,12月21日任命在京的车臣汗部盟长多尔济帕拉穆和新任科布多办事大臣桂芳为“查办库伦事件大臣”,由于俄蒙方面阻挠未能成行。
在12月28号,喀尔喀活F哲布尊丹巴,登基为帝,年号“共戴”。大喇M车林齐密特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内阁下设五个部门,也就是内务部、外务部、兵部、刑部和财务部,而且还收揽了一些在内蒙失意的王公和亲俄分子,像乌泰海山、陶克陶胡等人,至此,这个外蒙的“独立的大蒙古国”算是成立了。
1912年11月3日,沙俄与外蒙古当局签订了《俄蒙协约》和俄蒙《商务专条》,这也就实现了此前俄国的代理外交大臣尼拉托夫所说的以某种文件形式固定下来的目的。
此后几年间,沙俄势力一直在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活跃。
但此时沙俄迫于实力,其实还是不想跟中国公开撕破脸,于是,就在1913年10月23号,经俄国政府提出,由中国外交总长孙宝琪和俄国驻华公使库朋齐斯发表了一个关于外蒙问题的声明,这个声明当中就规定说俄国承认中国对外蒙的宗主权,那么中国也承认外蒙的自治权。
1914年一战爆发,沙俄忙于西线和德奥血战,被打得接连败退,损失巨大。这种时候,沙俄不愿意过多插手外蒙古独立问题,以免在东线和中国交战,引火烧身。
从1914年9月到1915年3月,中俄蒙三方又经历了40次谈判,终于在1915年6月7日在恰克图签订了《中俄蒙协约》,那么再一次明确了中国与外蒙古的法律关系,也就是外蒙古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中国和俄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而且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蒙权力已由主权改为宗主权。
外蒙古眼看沙俄深陷一战泥潭,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册封第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并赦免独立运动人士。外蒙古取消独立,实行自治。
此时外蒙古上层的僧俗两派斗争趋于白热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派人毒死了“外务大臣”杭达多尔济与赛音诺颜部亲王那木囊苏伦,压制了世俗王公的势力。
那么至此外蒙古,再次实现了自治。但此时的情况显然已经今非昔比了,因为那时的外蒙古实际上已经完全处于沙俄的控制和庇护之下了。
虽然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俄国势力大幅撤离了外蒙,但换汤不换药,等苏维埃新政权在俄国站稳脚跟后,随即在1919年7月25日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称外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要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趁中国军阀混战,内乱之际,蒙古人民党军队在苏俄红军的支持下1921年3月21日,哲布尊丹巴重新登基。外蒙古恢复了事实上的独立。
1924年4月17日,蒙古君主哲布尊丹巴活F逝世。192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并要求苏方撤军。但该条约并没有被很好执行,当时报纸称苏军在外蒙重要据点均有驻军,因为此时的外蒙,其实已经沦为苏联实际控制地了,此后二十年间更是加强了教化与渗透。
图:1936年中华民国疆域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同盟国为争取苏联对日本宣战,美、英两国在未通知中华民国以及其他盟国之下,于1945年2月11日与苏联签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又称“雅尔塔密约”)。其中规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应予保持。”
1945年,斯大林曾对蒋经国说过:“老实告诉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军事的战略观点而要这块地方的。”“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这也是他坚决要求外蒙古独立的主要原因。
弱国无外交,至此,外蒙古正式脱离了中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