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战斗英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战斗英雄致敬!

 

 

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拂晓,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正式打响。在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强大攻势之下,国民党军各部或溃逃或被歼。战至下午3时,围绕隆化中学的战斗成为整个战局的关键。这里既是敌军的一个军营,也是他们赖以死守的核心堡垒。围绕着隆化中学周围是成群的碉堡、暗堡。

 

在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紧密的配合下,一个个炮楼和碉堡被炸掉,隆化中学东北角被打开了!就在冲锋号即将吹响的时候,突然一阵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几条火舌。敌人在桥上修筑的这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不但拦住了董存瑞所在尖刀连前进的道路,还切断了友邻部队已经进城的一部,造成了首尾难顾的局面。

 

眼见不断有战友倒下,已经连续炸掉几个碉堡的董存瑞再次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得到连长的同意之后,董存瑞在战友郅顺义的掩护下,几步就冲到了桥下。新的问题出现了,桥离地一米多高,两旁是光滑的墙壁,顶上是平平的泥板。炸药放在平地不顶事,放到高处又没地方搁。董存瑞没有三角支架。通常的爆破任务,三角支架并非必不可少,只要把炸药包贴紧碉堡放置即可。而炸这个桥形碉堡只有用三角支架支撑着,炸药包才能放置到桥身下。就在董存瑞寻找放炸药包的放置点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号声,部队如潮水一样冲了上来,而此时桥型堡上的6个暗藏的机枪开始了扫射。不能再犹豫了!只见董存瑞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开了导火索……

 

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桥型暗堡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用身体充当支架托炸药包炸掉碉堡,牺牲时未满19岁。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二、杨子荣智擒座山雕

 

至1947年2月,经过东北民主联军近一年的打击,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灭,但二、三十人一伙的小股土匪仍有不少,而且更加隐蔽,更加狡猾,外号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之一。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此人在匪徒中颇有声望,人称"三爷"。抗战胜利后,"座山雕"改头换面,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时常出没山林,抢掠百姓,杀我干部,继续作恶。然而,此时的"座山雕"早已威风不再,只剩下身边二三十个亲信死党,流窜于深山老林里,一心等着国民党大军到来。

 

以往的作战经验表明,对这种小股土匪,动用大部队围剿很难见效。为此上级决定,由牡丹江军区二团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剿"座山雕"的匪窝。小分队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发现了一群看起来像伐木工的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渐渐地杨子荣取得了孟姓工头的信任。他将杨子荣等人介绍给了两个人,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这两个土匪答应等自己下山弄些过元宵节的酒肉之后带杨子荣等人上山去见"座山雕"。

 

两天后,这两个小土匪如约来到工棚找到杨子荣一行,结果一下被绑了起来。杨子荣假意解释说:由于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二位一下,待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由于有这两个人的引路,使得小分队顺利通过"座山雕"沿路所设的三道哨卡。来到"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之后,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里面的七名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正是"座山雕"。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9月,杨子荣参加八路军,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23日,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杨子荣被土匪的子弹击中胸部,英勇牺牲,时年30岁。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

 

 

?三、韩德彩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

 

韩德彩(1933 ~)安徽凤阳县人。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空军航空学校毕业。次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飞行中队长。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解放军空军副团长、师独立大队大队长、副师长、师长、军长。1983年起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8 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抗美援朝中共击落敌机5架,其中有美军“ 双料王牌” 飞行员驾驶的F —86 型飞机,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战斗经历:1952年初,19岁的韩德彩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中队长。战斗中,他动作快,进攻猛,靠得近,打得狠。参战不久,就曾只身与4架美机展开格斗,击落其中两架。  

 

1953年4月7日,他和长机在掩护机群安全着陆后,突遭美国空军“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切尔驾驶的F-86型飞机偷袭。费切尔凭着高度和速度优势,将长机击伤。危急时刻,韩德彩为掩护长机脱险,不顾油料即将耗尽的危险,加大油门将飞机拉起,勇猛地冲向美机。费切尔见势不妙,慌忙摆脱,但韩德彩紧追不舍。在韩德彩的掩护下,长机摆脱了美机的威胁,安全降落了。狡猾的费切尔企图以下滑右转的动作引诱韩德彩跟下来,以便利用F-86较好的水平机动性能,急速转弯摆脱。机警灵活的韩德彩识破了这一诡计,不仅没有追下去,反而轻轻一拉机头,上升了一点高度,始终占据着高度优势。韩德彩死死地咬住费切尔,稳住机头,将美机套进瞄准环,在距离300米时猛烈开炮,击中了F-86。团团烟火从美机身上蹿了出来,费切尔赶紧跳伞逃命,被志愿军活捉。  

 

立功情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德彩勇敢机智,先后击落了美空军飞机5架,荣立一等功两次。为表彰他的英勇事迹,空军授予他“二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及军功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韩德彩先后任师长、军长,1983年5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1年6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四、杨根思与敌同归于尽

 

1950半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朝鲜战场东线发起对窜至长津湖地区的美海军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的围歼战。杨根思带领三连三排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制高点1031高地东南方的小高岭,这里是卡住敌人南逃的重要通道。出发前营长向杨根思下达命令:"不许敌人爬上小高岭一步!"领受任务后,杨根思率第3排战士趁着夜色冒雪进入阵地。

 

11月29日拂晓,美军集中空、炮火力对小高岭实施了猛烈急袭,炮弹一阵紧似一阵地落到阵地上,敌机空投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弹,小高岭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当美军爬向小高岭,他们满以为这个小山头上已经没有生命的存在。突然,小高岭上的重机枪首先开火,颗颗手榴弹准确地在敌人堆里爆炸。像割麦子一样,敌人一片片地倒下。美军的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后,很快又在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冲了上来。,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杨根思带着战士们冲进敌人堆里射击声、刺刀的格斗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一片混战之后,敌人再次被赶下了下去。美军一批批地被歼灭在小高岭阵地前,三3排的勇士们也越来越少了。

 

美军的第八轮进攻被打退之后,阵地上只有杨根思和重机枪排长两个人了。杨根思命令已经打光了子弹的战友撤下了阵地,然后捡起可用的枪支和1包炸药放在身旁隐蔽起来,两只眼睛紧盯着山下监视敌人。这时美军又开始向小高岭倾泻炮弹,发起了第9次攻击。就在敌人冲上山顶的危急关头,杨根思毅然抱起最后的1个炸药包,拉燃导火索,冲向密集的敌群……

 

杨根思(1922年11月6日~1950年11月29日)原名羊庚玺,江苏省泰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淮海战役中先后多次荣立大功、小功,28岁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2009年9月14日,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五、邱少云烈火烧身一动不动

 

1952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为了争取防御主动权、扩大回旋余地,决心夺回391高地。391高地山势狭长孤立,南北两峰对峙,形若驼。高地上盘踞着李承晚部队的一个加强连,筑有两层核心地堡,结构坚固,射界开阔,并配有轻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敌地堡群内设有指挥所,配有望远镜和指挥飞机飞行的航空布板。这是韩军第九师东侧前哨阵地的主要支撑点,可俯视我方纵深前的10多平方公里阵地,严重威胁二十九师与右邻第38军结合部的安全,是一个硬"钉子",必须拔除。

 

然而,在我方阵地与391高地之间有3000多米宽的开阔地带,大大增加了作战难度。为了增加攻击的突然性,配属二十九师作战的八十七团三营的400多名官兵在11日夜晚,秘密潜伏在距391高地前沿阵地数百米的蒿草丛及小杂树中,而邱少云所在的排更是潜伏在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

 

12日12时左右,敌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邱少云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反击部队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敌军一个加强连。

 

邱少云(1926--1952),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建乡)玉屏村邱家沟。革命烈士。他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进入白热化。为夺回主动权,志愿军四十五师集中四个连的兵力,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对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七、"滚雷英雄"罗光燮

 

1962年11月18日,新疆军区阿里边防分队某部四连奉命向盘踞在中国领土上的印军27号据点反击。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印军第十一廓尔喀步兵联队第1营将阵地选择在紧靠国界线中国一侧的5100高地上。这里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向东可通视中国境内纵深10多公里,向西可瞭望印军丁如泽机场。在5100高地上,印军不仅修了30多个明碉暗堡,还在阵地前沿的山坡上设置了纵深达600米的雷场。

 

战斗打响之后,步兵连向印军阵地前沿冲锋时误入雷区,5100高地上的敌机枪火力封锁了雷场边缘;高地东南侧下方山谷中的10多辆美制坦克,连同丁如泽、莫尔多一带的印军炮兵也开始实施拦阻射击,部队暴露在光秃秃的山坡上,伤亡惨重。

 

"快把地雷排掉",步兵连长向随步兵前进的工兵排副排长下令。副排长应声而出,带着工兵三班的几名战士冲进了雷场。然而,几声巨响之后,副排长和几名战士也相继倒在雷场中。很快,工兵二班上来了跟在班长张铭儆身后的从后方医院偷跑回来的战士罗光燮。冲进雷场后,张铭儆开始用探雷针起雷,并命令罗光燮用爆破筒在前方引爆地雷,以开辟通路。接到命令后,罗光燮弯腰猛跑了10多米,刚通过了一片开阔地,"轰"地一声,脚下1颗被白雪覆盖的苏制防步兵压发雷响了。等他醒过来后,发现左腿下方血肉模糊,爆破筒也炸飞了。跟在后面的张铭儆见状正要过来救护,却见他艰难地扑在地上,不是向后方,而是向雷场纵深爬了过去。几秒钟后,又一颗地雷炸响了。这次,罗光燮的右臂又被抛到几米以外。当他再次苏醒的时候,又回过头来看了看正向他扑过来的班长,示意告别,然后又横爬过身体,用左手硬撑着,使身躯沿着山坡向雷场深处滚去。随着一连串地雷爆炸声,罗光燮残缺不全的躯体终于消失在一片红光黑烟之中。在他的身后,出现了1条6米宽的通道。

 

罗光燮,1941年生,四川乐至人。1960年8月应征入伍,在新疆边防部队某部工兵连1排2班当战士。对印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他写下了豪迈的誓言:"为了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于鲜血和生命。"战斗结束后,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3月9日,国防部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八、"钢铁战士"麦贤得

 

1965年8月6日凌晨,台湾国民党军两艘猎潜舰"剑门号"和"章江号"闯进了东山岛附近的渔场,为掩护渔民正常作业,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四十一大队护卫艇4艘、快艇十一大队鱼雷艇6艘组成突击编队奋起迎战。

 

战斗开始后,我军611号艇勇猛追打"章江"舰。很快,敌"章江"舰因中弹起火而准备逃离战场。正当611艇准备趁胜追击的时候,后左主机意外停车。轮机兵麦贤得立即跑过去帮助启动机器。检修过程中,一块飞来的弹片打进麦贤得的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他脑浆流出,顿时失去知觉,跌倒在机舱里。副指导员替他包扎好伤口时,他苏醒过来,嘴里已经发不出声音。迷迷糊糊中,麦贤得听见班长说机器出现故障,情况十分危急,他挣扎着起来,额上的鲜血粘住了眼角和睫毛,阻碍了视线,他凭着平时练就的一手"夜老虎"硬功夫,顽强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在剧烈摇摆的机舱里,他穿来绕去,摸索着检查一根根管道、一个个阀门、一颗颗螺丝钉。由于失血过多,麦贤得的动作逐渐有些迟钝,但他的战斗意志却更加坚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能在几台机器、几十条管道里,检查出一颗只有手指头大的被震松了的螺丝,并顽强地用扳手把螺丝拧紧,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

 

麦贤得,1945年出生,广东省饶平县人。1964年3月参军,任海军护卫艇第41大队4中队611号护卫艇机电兵。战斗结束后,脑神经严重受伤的麦贤得被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毛泽东主席十分关心他的伤情,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全国著名的脑外科专家为他会诊,指示一定要把麦贤得的伤治好。1966年,他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于庆阳

 

1969年3月2日凌晨,于庆阳所在的边防巡逻队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在珍宝岛南端巡逻。突然从苏联下米海罗夫卡方向开来2辆装甲车、1辆卡车、1辆指挥车,窜到珍宝岛南端。巡逻分队立即向苏军提出严正警告,苏军置之不理。当再度警告时,苏军不但不听,反而开枪、开炮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多名。

 

面对苏方的严重挑衅,巡逻分队奋起自卫反击。苏军没有想到我方早已有准备,一时被打得迷失了方向,东躲西藏。眼见一名苏军中尉和4名苏军士兵正在眼前溃逃,于庆阳端着冲锋枪追了上去。苏军见有人追赶,回身乱射,子弹从于庆阳的耳边飞过,他全就势卧倒,扣动板机,几个点射,5名苏军被全部击毙。就在这时,于庆阳看到小树林的后面有一挺机枪正在向这边射击,战士们被机枪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抓住敌人机枪手更换弹夹的时机,于庆阳一跃而起,端起冲锋枪向苏机枪扫射,一举击毙了敌人的机枪手。正当他想冲上去缴获那挺机枪之际,隐蔽在丛林深处的另一挺苏军机枪突然朝这边扫射过来。于庆阳大吼一声,猛虎般地扑向敌人。苏军机枪手虽然枪将口瞄向这个冲过来的中国军人,但自己也已被对方瞄上。双方同时开枪,苏军火力点被消灭了,但于庆阳也不幸头部中弹倒下。卫生员迅速给于庆阳包扎,看到子弹从他的太阳穴打进,从后脑穿出,人已经昏迷过去。就在枪炮的轰鸣声中,于庆阳突然醒了过来,他猛地站了起来,撕掉蒙在眼睛上的绷带,端起枪在敌人的弹雨中奋力向前冲杀。一步,两步,三步……于庆阳一连向前冲了六步,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于庆阳1944年9月出生于新金县(现辽宁普兰店市)同益乡松树底村于屯一个贫农家庭。1963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46军133师397团新兵连。以后到特务连警卫排二班当战士。1964年5月调入侦察排。1965年10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69年3月在我国边陲珍宝岛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自己的英雄行为实现了"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钢铁誓言。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十大英雄之一。

 

 

?十、"孤胆英雄"岩龙

 

1979年2月21日早晨,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二排向南征方向攻击前进时,遭到埋伏在78号高地上的一个越军加强连的阻击。因地形不利,二排被越军火力压制,局面非常被动。就在这时,越军阵地上那挺对我威胁最大的重机枪突然不响了,工事里的枪声也变得稀疏下来。然后越军在高地上的轻重火器突然向着左侧的山谷猛扫起来。又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朝右后侧打了过去。趁着敌人手忙脚乱之际我军向78号高地发起猛攻,一举攻占了高地。

 

战斗结束后,几个小时前执行护送伤员和烈士转移任务的四班战士岩龙回到了2排。战友们询问岩龙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归队,这位汉语不好的傣族战士连说带比划断断续续好一阵才说明了自己的去向。

 

原来,岩龙护送伤员和烈士撤出阵地后,归队时与连主力失去了联系。在寻找连队的时候,岩龙无意间摸到了78号高地的侧后方。看到战斗对我方不利之后,岩龙利用杂草和树丛为掩护,迅速接近了越军阵地。他先是用56式半自动步枪连发2枪击毙了对2排威胁最大的那挺重机枪的正、副射手,接着又打掉了另一个越军机枪火力点。随后,岩龙又看到许多越军正猬集在一个环形工事里朝二排射击,便机智地以密集的枪声为掩护,准确射击,一连击毙了7个敌人。直到这个时候,越军才察觉到这些致命的子弹来自侧后。然而,当他们调转枪口还击,岩龙早就转移了位置。就这样,岩龙在接下来的4个多小时里,孤胆作战,来回穿插射击,打倒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听完岩龙的讲述后,惊喜不已的战友们问他知道不知道自己到底打死了多少敌人。他扳着指头数了半天,最后数出了56个。

 

25日下午18时许,部队沿简易公路向朗多前进。2排是尖刀排,走在全连的最前面。岩龙胸前挂着一具缴获的望远镜,和几名战士走在尖刀排的最前面。这时越军狙击手以为他是中国军队指挥员,突然开枪射击。牺牲时,岩龙年仅19岁。

 

岩龙(1960-1979),傣族,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解放军35205部队5连4班当战士。训练刻苦,作战勇敢,受嘉奖4次,被所在团树为射击、投弹和军体标兵。战后岩龙烈士被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孤胆英雄"荣誉称号,他的遗体运回国后安葬于云南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黄童白首整理)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国产钢笔(国产钢笔分享,笔下钢笔,颜值与性价比兼顾)
下一篇:中国军事实力(全球军力排行榜更新,中国凭啥排在俄罗斯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