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e网

细数古时的“一把手”,对绍兴作出的贡献!

各位朋友,您想知道历史上那些曾经主政过绍兴的“一把手”们有过什么“政绩”,或者说他们曾经为绍兴百姓们做过什么有益的“工作”吗?

以下就是我在阅读绍兴地方史志时所做的一些笔记和心得,供您参考吧!


(1)东汉.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京兆长陵人第五伦担任会稽太守,到任后就通告所属各县:凡巫祝有依托鬼神愚弄百姓者,以法论之。有随意屠宰耕牛者,即行惩罚。于是巫风渐止,百姓安居乐业。后来,第五伦受到别的案子牵连回京侯审时,会稽吏民有一千多人,上书廷尉为他申辩。


(2)东汉.元和年间(84∽86)会稽太守马棱在禹陵葛山建回涌湖坝,该湖水面8.56平方公里,建成后可以滞洪、蓄水,改变若耶溪环境。


(3)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建成镜湖(又称鉴湖、长湖、庆湖),湖堤横跨山阴、会稽两县,周320里,可以灌溉田9000余倾。为此绍兴人民始终感恩他为百姓造福的功绩,至今在我们绍兴的鉴湖之滨,越城区的跨湖桥之南,不但仍保留着用来祭祀他的马太守庙,本地百姓也一直都在祭祀他。

(4)西晋.咸宁二年,吴末帝天玺元年(276),会稽太守车浚因会稽郡旱灾,饥荒严重,上表请朝廷赈贷,吴末帝竞然以车浚想要树立私恩作为罪名,派人枭首,传示诸郡。现在看来,车太守为民请命,事虽未成,但他这种舍身为民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加以颂扬的!


(5)西晋.永嘉元年(307),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自郡城西郭至萧山西兴的运河。近年重修的迎恩门西、迎恩桥东就专门为纪念贺循而立了以下这块石碑:

(6)唐.开元十年(722),会稽县令李俊之增修从上虞江到山阴一百多里的防海塘。大历十年(775)浙东观察使皇甫温再修,大和六年(832)会稽县令李左次也进行过复修,南宋隆兴年间(1163~2164)给事(官名)吳芾也再次增修。


(7)唐.贞元元年(785)浙东观察史皇甫政凿山阴玉山、朱储二斗门以蓄水、后来又筑塘,设置了玉山闸、朱储斗门。


(8)唐.大和六年(832)浙东观察使陆亘疏浚箪醪河(后名投醪河)。


(9)宋.宝元二年(1039)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住卧龙山(即城区府山),辟清白泉,作《清白堂记》,并在卧龙山西岗创建了稽山书院。

(10)宋.乾道四年(1168)国子博士史浩知绍兴,以自己的钱设置义田,资助乡里贤士大夫的后代和贫困沒钱丧葬嫁娶的人,这是绍兴最早的“义田”,后来的郡守(地方官)也都继承了这个传统。


(11)宋.淳熙八年(1181)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驻绍兴时在府、县建立社仓(义仓)用来储存粮食,以备荒年粮食歉收时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12)宋.绍熙五年(1194)提举浙东常平、少监李大性在会稽镇坞、山阴洄涌塘旁分别设了“义冢”(用来收埋无主尸骸的坟墓),从此之后就立下了设立“义冢”的规矩。


(13)宋.嘉定五年(1212)知府赵彦倓筑西小江塘,用来防御湖汐,到了嘉定九年(1216),西小江塘就建成了。

(14)宋.嘉定十六年(1223)知府汪纲重修府城及各城门,城周24里余。设陆门五,水门四,使得城内河道纵横,船只畅通了,这就是现在所称的“宋城”。


(15)明.天顺元年(1457)知府彭谊建白马山闸,用来遏止三江口的潮水。


(16)明.成化九年至十二年(1473~1476)绍兴知府戴琥在山阴天乐乡四十一都建成麻溪坝,并创山会水则(水位尺)用来调节山会平原河网的水位。

(17)明.弘治年间(1488~1505)山阴知县李良重修官塘(后称运道塘或纤道),从虹桥至钱清,全长五十余里,全铺上了大青石板。


(18)明.嘉靖二年(1523)秋,飓风大作,府城楼堞半圮,知府南大吉把它修复了,嘉靖三年(1524)冬,又修了倾颓的女墙,浚凿了城内外池。此外南大吉还疏浚了上灶溪,使得沿溪的田地很得其利。

(19)明.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建造了稽山书院,聚集起绍兴八县的读书人,延聘王守仁讲学,后来连湖广、福建、江西、河北等地的学子也纷涌而至了。


(20)明.嘉靖四年(1525),知府南大吉疏浚城河,开辟壅狭,拓宽河道,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知府俞卿疏浚府城河道;到了嘉靖五十四年(1716),又尽拆河上居民所建的水阁,并立二碑永禁。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府李亨特又疏浚城河,拆除水阁74座及矮平的私桥,再立禁条;探定府河水则(现存36处),并记下了各处河水的深度。


(21)明.嘉靖十二年(1533)会稽延亘一百多里的海塘,因屡修屡坏,会稽知县王教就用土筑塘。使得它高阔坚致,还种上了榆树柳树和茭芦用来蔽护它。


(22)明.嘉靖十四年(1535)汤绍恩以户部郎中出知绍兴府,次年主持兴建三江闸,至嘉靖十六年(1537)三江闸建成,凡40余丈,28闸(闸应星宿,故又称应宿闸),它具有拒咸、蓄淡、灌既、排洪的功效。


(23)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府沈嵍移兰亭曲水于天章寺前的兰亭书院处,作记勒石,后寺被火侵,石毁亭颓,万历初年,山阴知县徐贞明重修,疏流砌石,覆亭九曲。到了万历十二年(1584),知府萧良干又大增景物,才使得兰亭成其规模。


(24)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秋飓风大作,海塘尽颓,这年的十二月,知府俞卿到绍之后,办了二天公事之后就组织堵筑海塘了。第二年八月,大水又来了,诸塘尽溃,他又开始谋划一劳永逸的办法,把海塘全部换成了石块。此外,俞卿还修筑城墙,补颓垣、换朽壤,筑城749丈多,以防海盗窜扰,用来巩固郡疆。


(25)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府俞卿改建山阴玉山斗门闸。自三江闸建成后,因斗门之启闭,洞小水急,往往容易使过往船只因此而碎裂。俞卿把闸扩高三尺,又去掉了那些容易使船只触碰的柱子,这样就使得那些船只畅行无阻了。

(26)乾隆三十五年(1760)八月,风潮冲坏城垣,山阴知县万以敦修葺,也是在这一年,会稽县令彭元玮,借明臣倪元璐赐地,建造仓库56间,作为粮食“常平仓”。


( 27)乾隆二十八年(1763)会稽县令彭元玮建丰安闸于范阳山脚,用来扺御江湖山水,一共有三个洞,并设立6名闸夫,驻扎看守。


(28)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府李亨特查出了有害的风俗十条,并在仪门上立起了禁止这十项的碑石,以便使百姓们有所警惕,也以此告知后来主政绍兴的官吏。李亨特还主持修订了80卷的《绍兴府志》,又在府城开元寺内建起同善堂,开创了广集义行、乐善不倦的良风,使得贫穷的人能得到帮助,患病的人能得到医药……

(29)亁隆六十年(1795)知府高三畏,兵部尚书茹棻(山阴人)修缮三江闸。


(30)光绪十二年(1886)年前后,知府霍顺武在三江闸西北建起刷沙闸,以除三江闸港淤塞之患。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壁纸高清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