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汉武大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原名彘,是汉景帝第九个儿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皇太子,改名彻。前141年,景帝去世,十六岁的刘彻继帝位,他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武大帝
景帝在位时,太子本是栗姬之子刘荣,后栗姬得罪景帝,刘荣被废,栗姬忧愤而死。景帝立刘彻母王夫人为皇后,刘彻立为皇太子。刘彻自小聪慧,善解人意,深得宫中人欢心。景帝姐长公主刘嫖为达到使女儿阿娇日后可能被册封为皇后的目的,一次有意问刘彻:“把阿娇嫁给你做妻子怎样?”乖巧的刘彻回答道:“我要造座金屋把她藏起来!”“金屋藏娇”的成语,就出典于此。
建元元年(前140),刘彻正式登基,开始了他长达54年之久的帝王生涯。
汉代经历高祖、吕后、惠帝的休养生息,尤其是经文、景两代的治理,整个社会经济逐渐强盛,汉初米石万钱,天子出门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将相出门只能以牛车代步的经济凋敝的日子已经过去。史书上常用“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来形容景帝后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也造就了一个总体上“天下怀安”的政治局面。这一切为汉武帝日后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帝以前汉代统治者都信奉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武帝一上台,他即欲改汉初的“无为”为“有为”,变“无欲”为“有欲”,急于完成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登基方毕,他就大胆起用卫绾、田蚡、窦婴、王臧等一批儒者充任丞相、太尉、郎中令等职。接着,又欲采纳卫绾的建议,凡是治申不害、商鞅、韩非刑名之学的,或习苏秦、张仪纵横游说之言的,一概罢黜。但此时他的祖母窦太后还健在,她信奉黄老之学,故儒学还未得到崇尚。
黄老
武帝登基那年,发布诏书要求各级官吏推举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谏之士,并鼓励天下吏民直接向皇帝上书。这是一种新的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即汉代的察举制。察举,是察廉举孝,大凡孝悌、廉洁的人士都有做官的可能。但察举并不限于孝廉,其他的科目还有茂才、文学、贤良方正、明经、明法、兵法等。吏民直接上书,得到武帝赏识而做官的,大有人在,如董仲舒、主父偃、徐乐、东方朔、朱买臣等都是通过这个渠道做官的。其中尤以董仲舒、主父偃等人的上书最为著名。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命贤良文学上书对策。广川人董仲舒前后给武帝上书三策,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称为“天人三策”。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此时窦太后已死,武帝就大力颁布“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诏令。后他又设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武帝的这些措施不仅使儒家在政治、学术思想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开创了以儒仕进的先例。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武帝崇尚儒学,施行仁义的同时,还重用酷吏,加强法治,汲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是一个儒表法里的统治者。
思想上的统一,必须辅以政治上的集权。元朔二年(前127),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诸侯王问题,经文、景两代的打击,势力渐衰,但他们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是反对中央的一股逆流。主父偃的建议是改变过去诸侯国由嫡长子袭封的做法,改由所有子弟都可得到封地。此名曰恩泽推分子弟,实是削夺诸侯王封地的一个巧妙举措。但推恩令一下,淮南王刘安就起叛心。他私制武器,积贮军粮,还铸刻玉玺。武帝很快发现了他的阴谋,镇压了这场叛乱。此后,不仅“推恩令”推行于诸国,而且又颁布了《左官律》、《附益法》和《阿党法》等一系列法令,惩戒、打击诸侯王。前112年,武帝又抓住“酎金”事件,以诸侯王奉献助祭宗庙的黄金分量与成色不足为由,削夺了一百零六名王侯的爵位。至此,汉初以来的诸侯王问题才基本解决。诸侯王从此只有经济上的利益,而无政治实权。
政治制度的改革,也在武帝即位后不久展开。他为了改变汉初以来丞相权力过大的状况,实行“中朝制”,即把外朝丞相的部分权力移至宫内“中书”与“尚书”身上。这样中书和尚书的作用渐大于丞相,成为行政中枢,而外朝反而成为执行机构。同时,武帝又改变汉初以来丞相必由列侯出任的传统,他任用布衣儒生公孙弘出任丞相。他是先拜相,后封侯的第一人。这样无形中削弱了丞相的权威和地位。在中央集权加强的同时,他又采取措施来控制、监察地方。前106年,武帝设刺史制,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亦称“州部”,每一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作为律令加强对郡守和豪族的监察。“六条问事”是武帝时创建的我国第一个行政监察法,被后人称赞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在汉武帝“文治武功”中,最艰巨,也是最有成效的是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从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揭开抗匈序幕,到元狩四年(前119),汉匈之间较大的战争有十余次,而著名的有河西之役、河南之役和漠北之役三次。
元朔二年(前127),汉将卫青、李息出兵云中(今山西长城外一带)以西,在河套大破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军队,收复了自秦末汉初以来丢失的“河南”之地。前121年,年轻将领霍去病过焉支山(今甘肃永昌西)千里,又与公孙敖攻至祁连山,匈奴浑邪王投降,汉在河西地区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又率兵横越大沙漠,直捣匈奴单于王庭。汉军大破匈奴兵,直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内肯特山)。从此,匈奴元气大伤,远遁塞外,造成长期“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卫青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从前139年起,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在通西域的过程中,汉武帝先后征服了姑师(车师)和楼兰(鄯善),而张骞的足迹遍及乌孙、大宛、康居等国,其副使还到了大夏、安息等西亚一带。张骞出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路线,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在抗击匈奴和通西域的同时,汉武帝还对东南、西南等边陲地区进行了开发。他发动了对闽越、南越和西南地区的战争,闽越、南越、西南夷各部先后内属,开拓了包括祖国东南、西南地区在内的广大南部边疆。
战争的大量军费开支和皇室的巨额挥霍,几乎用尽了国家几十年积聚的财富,汉武帝不得不制定一系列增加财政收入的经济政策。他除了卖武功爵和募民入粟入奴婢拜官以增加收入外,还在前120年任用东郭咸阳和孔仅两人为大农丞,实行盐、铁、酒的专卖。具体做法是在全国普设盐官、铁官,禁止私营,国家提供生产工具,但生产者必须自负盈亏,而产品则由国家统收统购。前119年,又决定扩大对商人的征税范围,并提高税率,下令征收工商业者的资产税,连同车船税一起,即为“算缗钱”。如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实者,戍边一年并没收其全部资产。鉴于商人抗拒隐匿,武帝又于元鼎三年(前114)颁布“告缗令”,规定告发者可得商人隐匿实际资产的一半,从而造成“杨可告缗遍天下”的告发浪潮,沉重打击了商人。前110年,汉武帝又任用著名理财家桑弘羊,推行“均输”、“平准”商业政策。“均输”,是由官府把物资运往行市最高的地方出售,减少运费;“平准”,则由官府贱收贵卖,平抑价格。这一项政策不仅抑制了大商人,而且相对地稳定了物价,减少了支出,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了统一汉初以来紊乱的币制,保证货币的质量与流通,武帝又于前118年决定通行使用五铢钱,由官府的“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中央直接垄断了五铢钱的生产。五铢钱重约2.9克,圆廓方孔,极难仿制,成为汉中后期流通的主要货币,至王莽改制前,共铸造了二百八十亿万枚。
务在力农是汉武帝时一项重要国策,他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大兴水利。武帝初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淮泗一带连年被灾。前110年,武帝东巡,发卒数万人治河,并亲临工地督促。为根绝水患,武帝多次征发军民,开凿了白渠、漕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一批水利工程。晚年,他又下诏“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命农学家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基础上,创建了“代田法”和耦犁、耧车等新的耕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量。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专制帝王,又是一个生活奢侈、迷信鬼神方士的凡夫俗子。他多次巡行全国,封祭泰山,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扩建皇宫花园上林苑,开凿昆明湖,建造首山宫、明光宫、建章宫。他还是个好色的帝王,后宫养美女多达七八千,还四出猎艳。他的骄恣自满,奢靡无度,到了晚年弄得国库空虚,户口减半。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大群数千,小群以百数,他们攻打城邑,夺取兵器,释放囚犯,处死官吏,其形势非常严峻。深宫里不仅发现了谋刺他的刺客,还发生了“巫蛊事件”。由于江充的谗言,发生了一场他与太子刘据之间的宫廷斗争。父子相残,死者数万人,太子兵败自杀。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年老的武帝深悔自己过去的劳民伤财和淫逸无度。前89年桑弘羊建议轮台屯民驻军,他发表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深刻检讨了自己以前犯的错误,并调整日后的治国方针,力申“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临终前,他又把年幼的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插图](m ìd ī)等大臣。
后元二年(前87)二月,武帝巡行到盭厔(今陕西周至)时,病死于五柞宫,时年六十九岁(虚岁七十)。少子刘弗陵继位。武帝葬于长安西北的茂陵。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杰出的皇帝。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是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他雄才大略的气概,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许多重大历史使命。但由于他好大喜功、奢侈无度,到晚年农民起义迭起,国库空虚,其形势与秦始皇晚年相差无几。但武帝并没有重蹈亡秦的覆辙。他的不凡之处在于能改正自己的过错,发表“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并把幼子弗陵托付给霍光。“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昭宣中兴”,正是武帝晚年政策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