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是什么(耙是什么意思)

说说咱的家乡话(音频) | 重庆话里的叠音名词


重庆话里的叠音名词.mp31:39来自语言资源快讯

重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听起来与普通话相比大同小异,但其叠音现象却颇具特色且显得十分生动。本文将大致介绍几种比较有特色的叠音名词,例词都有音频哦(由于文章无法一次添加多个音频,例词音频将合为一个,建议您读完文章后跟随文本播放)。


在普通话里,名词大部分是不用于重叠的,要么单用(比如“书”),要么以附加的方式构成名词(比如“桌”附加上“子”变成“桌子”)。但是在重庆方言中,以名词和其他词性的词重叠构成的名词却非常丰富,本文将介绍名词性语素和单音节名词的重叠、动词性语素的重叠还有一些特殊的重叠形式。

1. 名词性语素的重叠及特点

(1)伴有儿化现象


对比一下普通话和重庆话,在普通话里,我们非常熟悉的“妈妈”就是名词性语素的重叠,也是单音节词的重叠——由“妈”(是名词性语素也是单音节词)重叠出“妈妈”,它们是比较少见的,仅限于一部分亲属称谓和极少数名物,如“奶奶”“弟弟”“泡泡”“星星”;而在重庆话里,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普遍能重叠,且绝大多数重叠形式都跟儿化现象同时出现(儿化现象通常表现为词末的儿化音),比如:

坡坡 坎坎 棍棍 棒棒 盖盖(盖子)


(2)带有“小”的语义色彩


这种带上儿化的叠音词,一旦它拥有相对立的不重叠的双音节形式,往往就具有了“小”的语义色彩,即当你说“棍棍儿”的时候,相比较“棍”这个语义对应的不重叠、双音节的“棍子”,“棍棍儿”则偏小或者偏细,这就是儿化与叠音为其语义加上了“小”的色彩,比如下面的一组词,破折号左边的是针对同一概念不叠音的双音节词,而右边是叠音词,请点击音频试听朗读感受一下语义色彩的不同。


桌子——桌桌儿 椅子——椅椅儿

盆子——盆盆儿 盘子——盘盘儿


但同时也有少数单音节叠音词并不具有相对应的双音节形式,因而就不具有“小”的语义色彩,也不一定有儿化现象,如:


角角(角落)

尖尖(儿)(最前面,最顶端)

褂褂儿(背心,汗衫)

米米儿(果实的小核仁儿;颗粒状物)


2. 动词性语素的重叠

重庆方言中的名词还可以由动词性的语素重叠而成,下面通过例子来解释一下,如:

动词“”(gao21),是“搅拌、拌和”的意思。重庆方言里,米粉、面粉、玉米粉煮成的糊状食物叫“搅搅”。这大概是做这类食物时要用勺子或锅铲不停搅动,免得粘在锅底煮糊.不停地“搅”(动词性语素),做出来的食物就叫“搅搅”。

动词“”(ba55)是“粘、贴”的意思。用米粉、玉米粉、面粉等一类的糕饼叫“耙耙”。这大概是这种软和有粘性的食物与动词“耙”的词义有关连,叠音后构成名词。

再比如:

铲铲儿(铲子)

扫扫儿(扫帚)

bai44 bai44儿(瘸子)

3.特殊的重叠形式

这一类词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它们往往以AAB的形式出现,可以儿化也可以不儿化,并且儿化音可以出现在AAB之后,也可以在AA和B之间。如:


丁丁猫儿(蜻蜓)

梭梭滩儿 (滑梯)

藤藤儿菜(藤菜)

担担儿面(麻辣小面的一种)

棒棒儿糖(棒棒糖)

毛毛虫(毛虫)

毛毛菜(蔬菜)

包包白(莲白,一种菜名)


本期我们介绍了重庆话里叠音名词的三种形式:名词性、动词性和特殊形式的叠音名词,除此之外也有形容词性语素和量词性语素的叠词,但数量相对较少。

重庆话相比起普通话,其叠音名词往往不读轻声且带有儿化现象,且不少由非名词性语素组成,在日常听到重庆话时各位也可以多注意一下这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参考文献:

[1]刘红曦.重庆方言名词的叠音现象[J].重

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S1):215-216.

[2]骆莉萍.重庆方言重叠式浅论[J].文学界(理论版),2011(07):111-112+120.

[3]文洋.近20年重庆方言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162-164.


本期编辑 | 龚沁怡

本期审读 | 董一博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如何画眉(如何画眉毛简单又好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