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网_中国第一部电视剧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记

  ——探访《一口菜饼子》主演余琳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的诞生。仅一个半月后,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诞生。回溯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万人空巷追剧、大江南北热议的景象,让人记忆犹新;无数鲜活人物、无数动人故事,仍然历历在目。

  追溯电视剧的起始源头,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电视剧这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艺术的最初形态是“直播”,也正因此,1958年至1966年间的电视剧未曾留下任何影像资料。那时的电视剧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摸索过程,我们无从考证,但庆幸的是,我们找到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主演余琳,她虽84岁高龄,但当她回忆起早期电视剧的那段历史时,神采飞扬、铿锵有力的言语中依然浸透着当年那种艰难创业、不懈追求的精神,那份对电视剧的热爱、执着和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们。

  文艺战线的轻骑兵

  当时光回溯到1958年,为了配合党中央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精神,结合形势需要,时任中央广播剧团团长陈庚根据小薄本刊物《新观察》中一篇关于爱护粮食的小文章(许可的小说《一口菜饼子》),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写成了广播剧剧本,并很快在广播播出。之后,它又被改编成独幕剧在长安剧场演出,反响很好,也荣获了北京市独幕话剧比赛一等奖。伴着电视时代的到来,中央广播剧团更名为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后又更名为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增加了电视任务,也就有了把舞台小戏《一口菜饼子》搬上电视的想法。当时负责北京电视台筹建、在中国电视开播之日担任执行导演的胡旭在这部独幕剧剧本的基础上,参照电影剧本的格式,完成了符合电视特点的分镜头台本。

  《一口菜饼子》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余琳回忆道:“《一口菜饼子》讲述了一家人的故事,有爸爸、妈妈、姐姐、妹妹4个人物。姐姐外出乞讨,好不容易要到了一口菜饼子,可是自己不舍得吃,拿回家后,爸爸给妈妈吃,妈妈给女儿吃,给了这么一圈,结果谁也没有吃,最后妈妈去世了。”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于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直播播出,“40多平米的演播室,一堂景,3个机位,4个人物,不到100个镜头,30分钟时长”,成为了中国电视剧最初的模样。

  《一口菜饼子》从小说改编成广播剧,到独幕剧,再到电视剧,可以说是“一剧三用”,同时又参照了电影的创作手法。电视剧作为一个新剧种,在条件简陋的起步时期,其探索发展的过程是曲折而艰辛的。作为当时全国唯一承担电视剧创作和播出任务的专业团体——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最早拓荒者、第一代从业者。

  《一口菜饼子》拉开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从1958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均是直播形态,由此也被称为“直播电视剧”或“早期电视剧”。这8年间,我国共播出电视剧约210部左右。中国第一代电视剧人在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完成了近百部作品,这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因当时电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更是将那代电视剧人誉作“利刃”和“尖兵”,称其为文艺战线的一支“轻骑兵”。

  要用镜头塑造人物

  “当时我20岁出头,因长着娃娃脸,所以被剧团选中饰演《一口菜饼子》中11岁的妹妹。”当时的余琳没有想到自己参演的一次电视演出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发端。从接到拍剧任务到6月15日正式直播,《一口菜饼子》的排练时间尤为短暂。而对于主演余琳来说,在电视里演戏是一项从未尝试过的表演方式,它既不同于广播剧“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模式,又不同于舞台剧上演员和演员、演员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模式。无论是前期排练、准备工作,还是直播当天及随后两次重演重播,都让她深刻体会到了电视剧最初探索的不易和艰辛,她也渐渐感受到,电视剧是在用镜头去塑造人物,个中酸苦,唯有亲历者才知道。

  为了完成好这次电视演出任务,演员们煞费苦心。余琳回忆道:“参演《一口菜饼子》的演员们亲自去北京天桥体验百姓生活,观察他们怎么生活,吃什么穿什么。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戏服,我在剧里的衣服是剧组拿着好衣服去天桥换来的旧衣服。旧衣服拿回来后,经过清洗和消毒,就成了我们在剧中的戏服。当时条件就是如此。”

  带机排练是电视剧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直播需要所有台前幕后人员一气呵成,因此,剧组全体人员必须对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细节烂熟于心,相互配合要严丝合缝,才能保证完成直播任务。带机排练是各工种熟悉流程、熟悉彼此的必要步骤:在排练过程中,导演要熟悉指挥摄像师及切换画面的过程;摄像师要熟悉自己的机器位置、移动路线、画面景别;演员要适应在镜头前表演,清楚自己每段台词,每个调度的景别,每个镜头的位置。

  在带机排练中,演员的适应性更具有挑战性。从广播剧、舞台剧到电视剧,剧团演员面临着表演方式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余琳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演员,我觉得演戏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我不用刻意去想在演什么,而是忘我地投入到角色中,所以演戏的时候我特别松弛。但面对镜头表演,我刚开始就很不习惯,广播剧只需要对着话筒,用声音塑造人物;舞台剧是对着同台演员、对着观众演出,是跟随剧情连贯性的表演。而直播电视剧大多数的时候是对着镜头演,即使对着搭戏的演员演,有时因近景需要,要求两位演员靠得很近,甚至有些时候几乎脸贴脸演。”余琳补充道:“排练初期,演员们没有镜头的概念,导演总是提醒我们要对着镜头演,三台摄像机中哪台机器红灯亮就对准着哪台机器演,而机器是运动的,所以我们还得记住第一个镜头在哪,第二个镜头在哪……演员必须记住所有镜头。”

  只为保证顺利直播

  余琳亲历了中国电视剧初创时期的不易,她还分享了一段当时拍剧的幕后故事:“我们当时在电视台的演播厅排练,小小的演播间里架起两三台庞大而笨重的摄像机,还有照明灯、话筒杆、音响效果的器材设备、大小道具、服装箱等等。当时剧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说但凡要播出一个戏,没任务的同志都要去参与幕后工作。具体干什么呢?由于当时的摄像机是老式的,下方有一个沉重的三角形铁砣,除了摄像师外,还要配备一个人帮助推拉摄像机。此外,摄像机后面还拖着一条粗粗长长的电缆,由于电缆太笨重,为了消除摄像机移动时拖动电缆产生的杂音,每次直播时,每台摄像机的后面都要有人抬着。这些同志脱了鞋,穿着袜子,就这么举着电缆走。”

  剧组还给这群幕后工作人员一个称谓——“抬马小组”(这个叫法是受电影《龙马精神》的一个情节启发而来:一匹老马完成任务后累得倒下了,许多人把它抬了回来。)余琳解释道:“抬马小组的工作,往往由没有参加这部戏的演员及行政领导担任,大家都挤在那个小屋子里。电视机前只看得到几个演员,但实际上演播间里有三四十人在忙碌着——摄像师、灯光师、场记、剧务以及不少帮着抬电缆的人。”

  直播模式不容许出错、设备庞大而笨重、技术水平有限、新型的表演模式亟待探索……在这样简陋而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一部直播电视剧的播出,其困难之大、压力之重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我国第一代电视剧工作者们也选择将其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凭借着开创者们所共有的那种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播出任务。如今的我们虽无法重温当时直播电视剧的影像,但这一幕幕背后故事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第一代电视剧人开疆拓土的创业精神。

  中国电视剧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当年初创时期相比,在资金、技术、人员、条件等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第一代电视剧人对于电视剧事业的那份责任感、使命感却一点也不亚于任何时期的电视剧从业者。谈到对当下电视剧的看法,余琳也直言不讳:“电视剧是一门能够深入到家庭的大众艺术,我们还需要更好地发展好这门艺术,发挥大众文艺的作用。现在电视剧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电视剧从业者,要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我期待电视剧能够传播更好的中国好故事,也相信中国电视剧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感谢余琳,让我们在60多年后的今天,还能触摸到中国电视剧最开端的那段峥嵘岁月。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寻根溯源,我们惊叹于电视剧“神奇”的诞生和初创,更感叹于这“神奇”背后电视剧人的那份初心。追昔抚今,中国电视剧正是在继承这些创业者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前行、与人民同呼吸,繁花似锦,硕果累累,未来可期,相信新时代的中国电视剧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史上最好看的盗墓小说排名(排名前十的盗墓小说) -盗墓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下一篇:中国十大武术:少林功夫居首,咏春、太极、八卦居后_中国武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