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到底是个怎样的机构?寒门学子毕业可以直接做官吗?
注:喜欢历史的点点关注
古往今来走仕途之路是多少人的梦想,此路实在走不通再考虑其他行当。比如明朝大才子,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做了多年秀才而无法中举,传统的科举之路无法实现目标,只好推荐去国子监学习了几年,出来后当了几年小官,也算是圆了平生的夙愿吧!
我们都看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知道明朝传统的科举之路,需要通过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四级门槛才能实现做官的梦想。然而科举路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明朝为例,大明朝约有一亿人口(一说八千万),读书人约有几百万人,而每三年进士录取名单才区区两三百人。
所以才出现《范进中举》中四五十岁才中举(依律可以做个小吏),喜极而疯的真实案例。那么除了艰难的科举之路,还有其他途径实现寒门莘莘学子做官的梦想吗?
答案是有的,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进学”国子监。今天就聊聊明朝国子监的前世今生,以史为鉴,了解一下古代莘莘学子的仕途之路。
01
明代的国子监(jiàn)也称太学,在明代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主管学政的最高机构,通俗说具有管理和教学双重功能。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设立博士若干,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这里的祭酒并非饮酒祭天的意思,乃是博士之首,即博士官。
到了明朝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改国子监具有监(管理)、学(教学)的双重功能。国子监设有最高长官祭酒一人,从四品。属官有司业、监丞、博士等职。
有趣的是,公元1379年朱元璋任命开国六国公之一曹国公、一代名将李文忠为国子监祭酒,为朝廷培养人才。而李文忠同时也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当时是兼任祭酒一职,李文忠的正官是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可谓文武一手抓。此种情况在明朝后世绝无仅有。
祭酒、司业(二把)全面负责国子监内教学行政事务的管理。博士主管教学,当时主设六门课程,分别是《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说苑》等。
其中《御制大诰》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朱元璋洪武一朝结束后,由于里面刑罚过于苛刻后世就基本不再使用,参照的律例自然是《大明律令》。
02
国子监的学生统称为监生,以入学途径可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
国子监从一把手祭酒到普通管理人员都是由吏部任命的官员,明朝对学官的要求极为严格。国子监的祭酒、司业等主要官员必须满腹经纶,同时更要忠于皇帝、能迎合朝中各种势力派系。
比如,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帝王术玩得是盖世无双,内阁首辅换了十几位,个个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如张骢、严嵩、徐阶等。国子监祭酒这个位置实在是不好唬弄,后来朝廷就派高拱任祭酒、张居正任司业,果然以这两人的旷世之才把整个朝廷都伺候得眉开眼笑。后来两人也陆续都做了首辅,权倾一时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国子监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积分和拨历(指监生被派往朝廷各部堂实习)的教学制度,来区分优劣。和现在的大学有些相似,以现在眼光看还是比较公平的。
监生若以入学途径可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
荫监一般是祖上有军功或以身殉国者,如明初很多开国功勋将领的儿子都在国子监学习过,毕业后都有一个好的前途。
举监是指下第举人入监,即从落第举人中选拔“年少质美”者入国学读书,这个岁数一般在25岁以下的资质尚佳者。
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优秀生员(秀才),像历史上吴承恩、蒲松龄都是这个状况。
例监是指以缴纳钱粮或其战马入学的生员,此制度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明代例监达数万人,很多从未在学读书,多是商贾之子、游荡之辈,以及被革生员。后来例监的名声越来越不好。
后来,国子监也成为很多举人未考中进士前的进修之地。比如嘉靖朝的工部尚书赵文华在未考中进士前,就曾在国子监学习过,而当时他的老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严嵩,而文采很好的严嵩非常欣赏赵文华,文华于是拜严嵩为义父,从而打开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03
明朝初期国家人才奇缺,监生毕业后有很多机会都可做官。中后期逐渐被科举制所取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终于建立大明帝国。此时百废待兴,很多监生甚至秀才就直接被朝廷任命为知县(明朝不叫县令),或者更高的官员。
明朝仁宗、宣宗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的不断发展,正规科举人才增多,比如进士、举人已经基本满足朝廷官吏的缺口。监生的政治地位急剧下滑,甚至出现了大量监生在“吏部备选至万余人,有十余年不得官”的现象。
当然,很多监生毕业以后会当个八九品的小吏,混得好的也能当个县令,但几乎当不了大官。因为当时的制度是,非进士不可当四品以上大官,比进士低一等的举人在明朝一般不会超过五品。像海瑞那样举人出身的做到南京右都御史(二品),已经实属罕见。
当然监生还是有些优势的,监生毕业后可直接考举人,有举人身份的监生也可考进士。
有明一朝有很多名人出身国子监,比如严嵩、张居正、徐阶、高拱、赵文华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