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发明者是谁(“人间济楚蕈馒头”,馒头的前世今生:从祭祀道具发展成为主食)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馒头作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面食品,尤其受众于北方,想必大家都对此并不感到新奇。

但是你知道馒头的发明者是谁么?它又是如何出现和发展的呢?答案会令你意想不到。接下来,我将带你们去找寻馒头特别的文化史。

馒头的来历

  • 馒头出现的来源

提到馒头,大家都会觉得很普通,它的制作也十分简单,而提到馒头的由来,想必很多人一直都认为是民间哪户家庭研究出来的吃食。但事实上,要是说出它的由来,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它出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师诸葛亮之手。

馒头的来源最早根据史料《雅州府志》的记载,三国的诸葛亮在擒获孟获后行至泸水时有异象发生,诸葛亮不愿意随意屠杀人民来祭鬼神,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命随行的军厨杀牛宰马,并剁成肉馅,然后用白面团裹起来,揉做成人头状的面食,然后再投之水中,于是雾气散去,异象消失。军队第二天安然渡河。

后来,这种面食开始被称为“蛮头”,原因如其名,因为在古代南方人被称之为“”,所以像人头,即是“蛮头”。

  • 馒头名字的发展

馒头一开始是被称之为“蛮头”,它是后来在流传中,才渐渐被讹传成一个普遍的叫法为“馒头”。当然还有另一种称之为“馒头”的说法,即引申为“瞒头”,有“欺瞒”,“隐瞒”的意味。指诸葛亮本是有人祭祀,却以面制人头以此来欺瞒鬼神祭祀人头,瞒天过海,还有诸葛和马谡谋征南,对孟获七擒七放的欺瞒之术。

这其中,从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蛮头,一直到晋朝时期,蛮头开始拥有一段时间的新称呼为“”,又有南唐时的“字母馒头”称呼,唐朝以后,再有称作“玉柱”、“灌浆”。

发展到清代,有关馒头的称呼发生了地区性的分歧:南方地区的叫法仍然改变不大,一般有馅料的都沿袭之前的习惯叫“馒头”,也有叫做“面兜子”、“汤包”的,无馅料的有的被称作“包子”;这与北方完全相反,北方称有馅料的为“包子”,无馅的为“馒头”。

直到如今在很多地方大家对馒头的叫法仍然各有差别,比如在北方,人们又习惯于称它为“馍”、“大馍”、“窝头”等,而在江浙的一些地区又被称为“白馒头”、“实心馒头”等,在浙江温州又有被称为“实心包”。

馒头的发展潮流

  • 历史上馒头发展的不同馅料和形状

一开始馒头只是单纯用面团裹着肉馅蒸制而成的比较大的面制食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馒头的种类开始被丰富。

晋时古人将用水和面做出来的面团,再在其中裹入馅料的面制品都称之为“饼”。小编认为在此,馒头的发展中,已经开始在面团内加入了不同的馅料,不仅仅只是肉馅,这些也算是在其食材上开始产生了创新。

汉朝时,馒头在当时统称为“”。可以知道作为研磨的工具磨在当时以及普及和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品也受到广泛欢迎,但是在当时馒头不仅是属于一种高级食品,而且还应该被列为奢侈品的行列。

西汉末期的“酒溲饼”和“面起饼”这一类馒头的出现,说明此时的发酵技术还是运用比较普遍的。同时也能看出来在当时汽蒸方法已运用于面制主食的制作。

唐朝以后,蒸制后熟透而隆起成圆形的面食为馒头,而馒头的个头开始变小,逐渐注重形状上的美观。因此在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的出现,可以看出人民的风俗习惯在馒头形状上改变的影响。

宋朝时,馒头开始普及成为民众们的食品,于是它作为原来的意义的形象,即整个的人头形状开始变化,其中的馅料也开始添加更多的花样,各种肉类,蔬菜,甚至水果都可被做其馅。

同时馅料的做法和搭配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加入了各种不同配料的搭配,以达到更好调味的目的。

还有以异常珍贵的消熊,栈鹿为馅的尖馒头,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特别的四色馒头,这说明宋朝当时农作物种植还是比较繁荣的,宋朝的民生更加稳定丰富。

元朝时馒头的种类更多,不同季节,不同的节日庆典有不同种类的馒头,如夏供的荷花馒头,喜筵上的葵花馒头,寿筵上的龟莲馒头。这些馒头都以一些古代象征性的意向活着代表为食材来做成馒头,来达到寄托美好祝愿的作用。

清代时,通过将有甜馅的也称为馒头。可以猜测,此时馒头的馅料开始出现包糖,豆沙或枣泥的甜馒头,或是用糖水和面的新尝试,在面团上的制作也加入了山药粉,粳米粉的创新。而这些对面团味道的创新,也让实心馒头盛行起来,它基本作为如今北方人餐饮的主食的直接来源。

同时在清代还有闻名的小馒头,

《调鼎集》中有“作馒头如胡桃大笼蒸熟用之,每箸可夹一双,亦扬州物也。”

这时的馒头大小进一步缩小,形状更加美观娇小,也方便人们直接用筷子去夹取。其实从馒头大小和使用蒸笼的制作方法,小编认为这正是我们如今的“小笼包”的雏形。只是现在的小笼包的包裹形状略微不同,皮也做的比较薄,这是因为现在的人们更多品尝其中的馅味。

当然后来发展的馒头和现在的馒头都和当时诸葛亮发明的馒头,做法都相去甚远,更有不同的馒头种类分支,像“”、“面汤”等等,也都逐渐发展成不同的做法。

馒头在历史的潮流中由南向北发展

馒头一开始是出现在蜀汉之地,而这个地方靠南,但是现在馒头却成为北方人的主食,这其中馒头的发展趋势在随着不同的地区变化着。

馒头一开始只是简单的面团裹馅做成的,面团并没有发酵,吃起来口感并没有那么好,而如果有酵母,面团在经过发酵后蒸制会变得蓬松柔软,但是作为起关键作用的酵母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容易得到,酵母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发掘,而这些也与当地的气候和主要作物产物有关。

面团的面粉来源主要是小麦等谷粮,小麦种植时期很早,到了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小麦种植得到了较大发展。小麦从史前就在黄河流域种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以后北方开始主种小麦,汉以前江南无麦作,可见小麦在南方的推广较晚,南方小麦的种植也是在北方的影响下发展的。

东晋初年“三麦”受召下种南朝时麦食才开始渐渐成为部分南方人的粮食,所以馒头的发展虽在南起源,却渐渐转向北方,兴盛于北方。

馒头不只是吃食,还有其他用途

馒头一开始作为诸葛先生祭祀鬼神的祭祀品“蛮头”,其形象还是有些忌讳的,但它依然被奉为高贵的贡品,所以馒头一般都是作为祭祀品,在初春时作为供奉品摆上来,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南唐时,馒头被摆上了筵席,但还没有成为大众的吃食,而是作为观赏的点心,且一般都是水平显贵的人家。

到了宋代以后,馒头流行于当时学堂大学生们的吃食,但此时只是作为平常使用的点心,并没有成为主食。

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元代的馒头祭祀用途更加广泛,生馅的“平作小馒头”,“尖馒头”,还有四季供奉的馒头,如春前供的“卧馒头”,夏供的“荷花馒头”,从它的多个种类我们可以看出馒头普遍用于各种筵席,不仅仅是四时祭享,成为寿筵上的“常客”。

馒头到了明清时代作为祭品仍然流行,王室常用来祭祀有功之臣。在清朝时馒头被做成盘龙的形状,蜿蜒盘旋,并设有瓶颈装饰,蜿蜒盘旋而上,更有寓意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深受大家的喜爱。

现代的馒头也不仅是食品,也有作为观赏品的作用,常常能看到被做成各种动物形状的动物,这些馒头可能口味一般,但因为造型独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还有寿桃,即是做成桃子形状的馒头,外涂上色,起到庆生的作用,可以食用,即是喜筵上的一种美好象征。

结语

馒头从一开始的祭祀作用的“蛮头”,渐渐发展为如今的各种“馒头”和“包子”,作为民间比较常见的主食。

这体现了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民众随生活习性能主动将各种事物融入到大众生活中去,同时对食材的创新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这也正是对古代生活“民以食为天”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调鼎集》

《雅州府志》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三江源指的是哪三江(跟着总书记长见识 | 三江源的传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