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我的童年记忆与几部经典电视剧密不可分,其中《封神榜》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花开花落~花开花落……”主题曲一响,赶紧地小马扎坐起来,什么丢沙包、什么暑假作业都靠边站!看妲己那bulingbuling的大眼睛、纣王那从古希腊穿越来的亮闪闪的衣服,才是王道。
图片来自网络
演到“比干挖心”那段,真真是我的童年阴影,那时对纣王和妲己这俩败家仔恨得牙痒痒:纣王这么坏的人,他咋能当国王呢?
影视作品当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狐狸精什么的肯定是不存在,但那个荒淫残暴的纣王,历史上当真是这样的吗?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他的名字叫受,别称帝辛。“纣”是后人加在他身上的丑恶谥号,“残义损善曰纣”,也就是说他是个大魔王。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里,纣王是一位荒淫无度、残暴不仁的君王:
他修建离宫别馆、酒池肉林,与妲己终日歌舞;
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仓库,珍宝堆满了鹿台;
他重用善于逢迎拍马的费仲,提拔善于挑拨离间的恶来,贬斥受人爱戴的贤人商容;
他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用挖心酷刑处死叔叔比干,逼迫哥哥微子逃亡,圈禁哥哥箕子;
他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离心离德;
他擅自发动战争,连年征战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
因为纣王的“作”,最终使商王朝众叛亲离,武王伐纣之时军队倒戈,纣王自己也落得个自焚于鹿台的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顾颉刚先生在《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书中考证,纣王的负面评价在历史上呈递增式增长,也就是说先秦文献中对纣王的指责并不多,甚至许多文献称赞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英主,反倒是越到后世,对纣王的指责越来越多,多到我们今天看到的纣王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大恶人。
越是众口铄金,越值得人们深思。
就拿纣王用铁钩等酷刑器具折磨人这一罪证来说,在商朝末年,根本还没有发明铁器,铁器是到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商纣王怎么用它来施酷刑呢?
还有我的童年阴影“比干挖心”,其实比干死的比纣王还晚,他是在纣王鹿台自焚后的17年才死的,显然历史上纣王对比干挖心酷刑这一说法存在漏洞。
图片来自网络
武王伐纣,纣王兵败也非传言说的是“暴政”的原因,其实是纣王把他的种子部队派到了边境驻守东夷,而周武王趁机进兵急袭纣王,纣王根本来不及掉回部队,没办法只能用临时由奴隶组成的部队去打周武王全副武装的正规军,结果奴隶溃散倒戈,纣王兵败自戕。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个人认为最可疑的一点,是历史上把纣王和夏桀这两个亡国之君描述的太过相像。
夏桀征讨有施,得美女妺喜,
纣王攻打苏氏,得美女妲己;
夏桀建瑶台、酒池肉林,
纣王建鹿台、酒池肉林;
夏桀宠佞臣干辛、候移,
纣王宠佞臣费仲、恶来;
夏桀以酷刑诛杀忠臣关龙逢,
纣王以酷刑诛杀忠臣比干;
夏桀囚禁商汤;
纣王囚禁周武王。
好家伙,这剧本都不带改一下的!虽说权力格局不变的历史,必然会出现同类事件。但事件的相似度如此之高,甚至连最微小的细节都没有区别,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春秋时期孔子门生子贡就表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认为纣王并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十恶不赦,好多罪名都是后来加上去的。
毛泽东同志也说纣王是个“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人。
历史学家郭沫若进行考证后对纣王做过翻案文章,认为“后人是深受了周人宣传的毒。”郭沫若说:“商纣王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他的英雄末路“有点像后来的楚霸王”。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纣王在位期间,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好发展。他开疆扩土,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
纵观整个商王朝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那时候的王权不像后来的朝代那样集中,各个诸侯方国都有很大的自主权,而且王位的继承也比较混乱,出现过多次兄终弟及的情况。纣王身为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必然会在治理国家的同时注意加强王权集中化,也就是分散王族、诸侯的权力,将这至高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个人认为纣王最后的失败,主要原因,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在加强王权的过程中,行为过激、急于求成,触犯了当时诸侯方国的利益,在最后诸侯群起攻之时,又出现决策失误,最终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
都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历史上多次出现王朝的末代君王被后来者抹黑、污蔑的情况,或许只有这样做,才能显出后来者上位的正统性。当然,孰是孰非,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只能仁者见仁了!只是可怜商纣王,这黑锅一背就是几千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