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封建时代的改革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王安石、张居正,无论是“青苗法”还是“一条鞭法”都是利国利民的治世良策。
可惜这些政策的推行遭遇了士绅阶级的极大反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亡政息”的结局,令无数看客扼腕。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改革若想取得成绩,必须有来自强权的保障,故而封建时代的成功改革多由帝王亲自执行。比如雍正力推的多项改革政策都取得了丘山之功,以一己之力夯实了大清根基。
其中大名鼎鼎的“摊丁入亩”政策更是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赋税体系,堪称旷古烁今。
不过,这个政策的实施也把雍正推向了士绅的对立面,被不遗余力地抹黑百年。究竟什么是摊丁入亩?士绅们为何会因此而集体跳脚?
雍正
摊丁入亩指的是什么
所谓的“摊丁入亩”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把丁税平摊到田地中,从此朝廷征税只看田地的多寡,本质就是变相地废除了丁税。而所谓的“丁税”指得就是古代的“人头税”。
要理解“摊丁入亩”首先就需要搞清楚古代的“人头税”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征收的?为何雍正的改革要对它下手?
在封建时代,农民是缴税的主力军,从汉朝开始,朝廷对农民的征税就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地税和人头税。
所谓的地税很容易理解,它根据一户家庭的土地收成来征收,历史课本上经常提到的“三十税一”“十五税一”指的就是地税。考虑到土地收成是农民财富的唯一来源,因此地税类似于现代的所得税。
田地
而所谓的“丁税”是按照一户家庭中成年男子的数量来征收,与家庭的收入完全无关。比如汉代的“人头税”是每人每年缴纳一百二十钱,穷人和富人一视同仁,总数多少只看家中男丁数量。
雍正改动税制的初心是为了降低老百姓的负担,同时给国家带来更多的收入。他之所以选择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是因为丁税非常不公平,甚至还破坏了国家发展。
国家税收的本质是财富的转移,它应该和收入、家产挂钩,财富多的人理应承担更多的税收,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运转。
而古代的丁税明显违背了这个宗旨,因此逐渐成了社会的痼疾。
劳作
古代王朝的覆灭大多是因为财富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之所以这些问题很难彻底解决,丁税绝对是核心原因。
按理说,土地是农民的根基,只要有一分可能,他们都不会卖地。但是农民是看天吃饭的,遇到大灾之年,很容易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在收入近乎断绝的情况下,赋税就是压垮他们的关键。
地税是和收入挂钩的,所以遇到灾年,它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丁税每年都必须交,而且是朝廷强制征收的。很多农民交不起丁税,只能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最后导致彻底破产,甚至冻饿而死。
早年间,雍正曾经被康熙委派到全国各地去巡察,对于民间疾苦有着深入了解。
废除丁税的想法早就根植于心,所以他继位称帝后,第一时间就开始着力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
雍正剧照
“摊丁入亩”如何落地
“摊丁入亩”这个政策是雍正朝推广天下的,因此很多人以为它是后者首创,其实并非如此。这个惠及民生的政策来自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改革家——大明首辅张居正。
后者在执行一条鞭法的时候推出了很多辅助政策,其中就包含了“摊丁入亩”。可惜的是,伴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所有改革都很快消亡,“摊丁入亩”这样阻力极大的政策自然无法保留。
大清入关后,因为满人不熟悉行政治理,因此照搬了明朝的制度,包括其税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丁税的弊端再次暴露,康熙统治的后期,土地兼并、隐瞒户口和逃荒流民的问题再次出现。
摊丁入亩
吸取了大明灭亡的命运后,康熙对于土地兼并问题非常敏感。但是他一时间也没找到去除丁税的办法,只能采取缓冲之策。
康熙五十一年,朝廷下令从即日起人头税永远固定,此后新增的人丁就不再计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不过此举治标不治本,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康熙五十二年,御史董之燧翻阅了明朝典籍后,找到了张居正提出的“摊丁入亩”之策,将其献给了康熙。后者看了龙颜大悦,认为是拯救时局的良策。
不过老年的康熙治国喜欢稳妥起见,只是下令在广东和四川试行“摊丁入亩”政策,以观后效。
康熙
雍正即位以后,面向全国颁布诏令,宣布从今往后,各省都将实施“摊丁入亩”制度,不得有误。至此,困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的“丁税”终于彻底被埋葬。
“摊丁入亩”的推行遇到了很多阻力,哪怕有雍正的铁腕决断保驾护航,也用了将近五十年才彻底搞定。可以说,“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凝聚着清朝三代人的心血。
虽然康熙和乾隆也出了一点力,但是后世的史学家还是把“摊丁入亩”的实施归功于雍正。
因为在这项政策的推广和落地过程中,雍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付出了远超其父与其子的努力。
雍正剧照
“摊丁入亩”刚被提出就在朝廷遭遇了很多阻力,这些问题基本都是雍正解决的。它在全国推行的第一站是当时的京畿重地——直隶,如果这里出现问题,政策很可能胎死腹中。
直隶的士绅地主都颇有权势,一直在明里暗里对抗。为此,雍正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李维钧去开展工作。
在后者的兢兢业业和雍正的铁腕护航下,“摊丁入亩”政策在这里成功落地。
“摊丁入亩”在直隶大获成功后,朝中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雍正这才将它在全国次第推行。
平民
地主士绅抹黑雍正
改革从来就不是能轻松完成的,它必然伴随着既得利益者的损失,后者会拼了命的反对。
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对平民百姓来说,确实是难得的良策,能大大降低他们的负担。但是对于士绅地主来说,这却是一个糟糕的消息。
过去的丁税是按人头来收的,大头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负担了。但是在制度改之后,丁税的征收和土地面积挂钩了。
大清八成以上的土地都在贵族士绅手中,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税赋,相对于是富户帮穷人缴税了,他们自然非常不满。
而且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的同时,还附加了“士绅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的新政。
摊丁入亩
“士绅一体纳粮”取消了千年以来读书人赖以生存的特权,让他们陷入崩溃。而“火耗归公”则消灭了衙门的灰色收入,减少了官吏对百姓的盘剥。这些旧的利益集团很快就联合在一起,他们决定阻碍新政的推广,让雍正的改革彻底消亡。
问题集中爆发在江浙一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士绅集团的大本营,操作空间巨大;另一方面,江浙地区毕竟远离京城,很多人想着“天高皇帝远”,胆子自然大了几分。
“摊丁入亩”政策开始在江浙地区推行后,多地都出现了民众抗议的情况。《清史稿》对此有明确记载:“蛊惑百余人,齐集巡抚衙门,喊叫阻拦摊丁。”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情风暴,浙江巡抚法海吓坏了,他甚至奏请朝廷,希望可以暂缓这项制度。然而,雍正这样的铁腕之人又怎么会退缩,他果断派了自己的得力干将李卫去浙江掌控局面。
雍正剧照
有了雍正亲自授予的便宜之权,李卫到了浙江后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摊丁入亩”的推广。
士绅们不断组织抗议集会却效果寥寥,只因李卫不留一丝情面,遇到抗议就直接武力镇压。
这些不可一世的旧势力面对强势的李卫没有一丝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在江浙地区全面推广了“摊丁入亩”制度。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士绅地主们想尽办法去抹黑雍正,为其编纂了很多不实传言。
这些人甚至把雍正塑造成一个弑母弑弟的形象,不断把这些“丑闻”散播到民间。然而他们的“小丑”伎俩仅愚弄了世人很短的时间,如今在大部分人心中,都认可雍正是大清最优秀的君主。
李卫剧照
改革的巨大威力
雍正连续推出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三项政策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他的努力下,康熙末年大清摇摇欲坠的局面被彻底改变,牢牢夯实了统治根基。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民众的负担,对大清的人口恢复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它的社会人口从公元1661年的1913万,迅速增加了1790年的3亿之巨。
这期间虽然也有其他政策的功劳,但是“摊丁入亩”的实施是最关键的一环。
因为丁税被彻底取消了,民众才能放心的孕育后代,隐瞒户口的情况也大为改善。
雍正剧照
与此同时,因为“摊丁入亩”的实施,大清的土地兼并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士绅阶级购买土地的热情大大降低,毕竟买的越多,征税也会相应提升。
而且“摊丁入亩”政策推广后并没有出现大臣们担心的赋税下降的情况,相反,大清的国库收入成倍暴涨。
在雍正即位之初,大清的国库里只有存银800余万两,朝廷做事备受掣肘。等到雍正统治的末期,不到十来年的时间,国库的存银就已经飙升到6000多万两,改革的成效出乎了所有人预料。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雍正积攒了如此丰厚的身家,大清才会有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否则,按照乾隆大兴土木、奢靡浪费的“败家子”风格,清朝可能都撑不到19世纪。
摊丁入亩
结语
如此看来,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之策。如果没有他的铁腕独断和夙兴夜寐,大清的百姓怎能在士绅的剥削之中求得一丝喘息之机。
可惜雍正的锐意改革还是触怒了士绅官僚的利益,他们持之以恒地黑了这位明君百年。
不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些小人的狺狺狂吠终究无法动摇雍正的万古流芳。
参考资料
《正本清源说雍正》——金恒源
《清世宗雍正:康乾盛世的政治强人》——程军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