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古代铜器铭文字少意广,翻译起来较为困难,歧义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左侧铭文《少府颂》第一句就是“有年少张中”之句,其中“年少”字除了其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那么古代“年少”究竟是多少岁?
01 古代“年少”一词的含义
在西汉成帝御史大夫,汉初三杰张良八世孙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中,首篇第一句话就是“有年少张中”(详下图),而且“年少”一词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也多有体现。汉应劭《汉官仪》卷上:“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北堂书抄.62》引魏文帝《典论》:“李尤字伯宗,年少有文章。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全后汉文.14》集桓谭《新论.祛蔽》:“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常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弥日廖。”
左铭:有(友)年少张中(忠),今人主(柱)。黄(皇)似翁正,金(征)还(环)头君,郁(侑)霜白东,菊(鞠)以席弄,花(华)色酒三,园叶(协)欢场,满孤朝年。
西汉张中镇墓兽左侧腹书《少史黄门郎东平相少府颂》
那么古代这个“年少”究竟是个什么年龄概念和界限呢?史书和辞典未能给予答案。因此,我们只有从古籍记载中,采用分析比较法求得。
在弄清年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与“年少”一词相对应的两个词或者年龄段,一是年老,二是少年早夭早亡。即作为镇墓兽铭文用词,古代“年少”,一者可能说明年少有为,二者可能英年早逝。无论古今,年老,一般是指五、六十岁以上者。而少年早夭早亡,古今中外的标准较为一致。一般是指20岁以前者而亡。
1、年少有为与勒铭纪功,对此,在《张忠事迹》一章中已有阐述,这里暂且不表。
2、英年早逝与早夭区别。
在解释英年早逝前,先要区别于早夭。美国学者陆威仪在《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早期帝国生活中的儿童》一章中说:“7岁以下的孩子……这个年龄也似乎是幼年和儿童时代的区别标准。……一个人不到20岁(指男性)就不算成年人,到了这个年龄,家里将为他举行一个加冠礼。……不到6岁就夭折的儿童被称为‘不哀夭’(早夭、寿夭),6岁到20岁之间这个年龄是人格达到完善的年龄段,以举行加冠礼为标志,在这期间死亡的人被分为三类‘早亡 ’。”
书中还引用这样一个考古资料:有一通东汉时期的碑刻汉郎中郑固碑提到墓主有一位长兄在7岁时长夭折了,因此从来没提到其名,也没有给他立下墓碑。这位长兄出现在其弟郑固的墓志铭上,只是被提及。
汉语里生命长短称为“寿”。孔子说“仁者寿”。寿不仅仅是外在躯体的生命,还指后代关于某位的记忆以及把他保留在祭祀崇拜之中。这是一种基于一个亲缘集团的存在才可能有的社会身份的寿命,或者文学作品(包括古代镇墓兽铭文及镇墓文、墓志铭)中的一个特例。崇拜者在高祖的祖庙前向他祝寿,《孝经》把神龛定义为举行至高的尊重仪式以防止忘却祖先的一个地方。《道德经》也有类似的说法:“死而不亡者寿”。在汉朝的祖先崇拜中,死者的魂魄和当下活在人世所崇祀和照料它的人一样生存着。
一旦魂魄停止了接受献祭,那么它就会被淡化,直至消逝。在这期间,最老的神主(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曰“人主”,即人柱)将按顺序被撤去。在国家层面,距当代最近的四代祖先的神主都有神龛,接受后人的献祭。正如西汉元帝时的少傅(后官至丞相)匡衡所说:“立亲庙四,亲亲也。亲尽而迭毁,亲疏之,示有终也。”
西汉马王堆非衣招魂
这种对死者的永恒记忆后来进一步得到提升,人们开始在先人的墓地边为地下的先人树立墓碑,高官贵族甚至在墓中埋葬着大量的随葬品,如金银器、青铜器、墓志铭、镇墓兽等等。这种做法和先祖神庙中供奉木主(神主、人柱)具有同样的性质。《隶释》一书中有一方石刻这样夸赞:“镌石立碑,勒铭鸿烈,光于亿载,俾永不灭。……先民所藏。载名金石,贻于无疆。”
02 古代“年少”一词的年龄界限
1、古代“年少”的上下限
那么“年少”一词,又是什么年龄段呢?一般认为:古代年少是壮年之前,幼年之后,大概介于15-30岁,下限最低至12岁,上限最高到30岁。
对于下限12岁问题,先看古汉语中的“少”字解释,《汉书.荆燕吴传》:“诸子少,乃立濞於沛,为吴王。”师古曰:「少,幼也。」古汉语中,用于形容年龄之幼的,最大为幼童:12岁。到了30岁则称为壮年。
对于上限30岁问题,我们可以从《汉书》所记载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更生)任职年龄中推断出来。刘向生年介于约前77-前6年,即生于前77年,在“元帝初即位……更生年少于望之、堪。”汉元帝生年介于前74年-前33年,登皇帝位于前49年-前33年,于前49年12月即帝位,那么根据时间算头算尾的方法,“元帝初即位”可以理解为前49年12月或前48年初。此时,刘向应该是28-29岁之间(77-49=28岁,77-48=29岁),而班固《汉书》仍称28、29岁的刘向为“年少”,而到30岁就已经是“年壮”,而非“年少”了。
2、古代对于30岁壮年以降年龄的形容或别称
幼童:3-12岁;金衩之年:12岁女孩;总角:8-14岁;豆蔻年华:13-16岁女子;舞夕之年:13-15岁;志学之年:15岁;成童:15-19岁;舞象之年:15-20岁;二八:16岁;破瓜.碧玉年华:16岁女子;年少:15-30岁;加冠.弱冠:20男;桃李年华:20岁女;傅、丁:20岁;正役.正卒:17-23岁;弱:未达23岁;花信年华:24岁女;而立之年.始室:30岁;壮年:30岁以上
3、从古代贵族士子入学、学礼年龄来看
(1)七旬曰幼。《史记.五帝本纪》:“黄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索隐》:弱,谓幼弱时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即初生小孩70天内叫弱、幼。
(2)黄口、小、中、丁、老。《旧唐书.食货志》:“男女始生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岁为丁,六十岁为老。”
(3)入学。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经过9年学成,也就是17岁左右。《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汉书.食货志》:“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艺文类聚.52.王粲儒吏论》:“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君臣朝廷王事之纪。”这从考古学的角度也得以证实。1956年河南信阳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上清楚地写道:“母教七岁。”也就是说贵族子弟七岁之前由父母负责教育,七岁之后则进入学校接受各种教育。
(4)小成。《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向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5)十五聪明。《墨子》:“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
(6)成童,二十冠。《正义》谓年二十冠也。《礼记.内则》:“食子者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九年(岁),教之数、日。十年,出为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从上文看出,古代十三、四岁尚称“成童”。
4、从古代皇宫纳采、结婚、生育年龄来看
历朝历代有适婚年龄规定。其中13--20岁成为一个基本的纳采、适婚、生育年龄界限。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孩童时的总角解开,扎成一束,盘在头顶,标志其开始进入少年,古代称为年少。孔子认为“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墨子.节用》:“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之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入吏配之。”北周武帝有诏:“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婚。”
《后汉书.皇后纪》:“汉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豋御。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虞美人者,以良家子年十三选入掖庭,又生女舞阳长公主。”
汉代《盐铁论》研究学者王利器先生例举了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宫廷派人到洛阳乡里采远民女,年限正是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又例举了清代宋荦在所著《迎銮二纪》中自述“年十三”入朝侍卫”作为旁证,来说明自先秦以来的以十二、三岁的年龄服官的传统,一直传到清代还保留着若干痕迹。
5、从古代入役年龄来看,17--23岁开始登记服兵役、力役。
《礼记.燕义》:“司马弗正。”《史记.项羽本纪》:“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暋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储,故二十三年而后役之。”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畴内学之。”
《汉仪注》:“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 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为庶民,就田里。令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食货志》:“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者。”
《史记.孝景本纪》:“男子二十而得傅。”《索隐》荀悦曰:“傅,正卒也。”小颜云旧法十三而傅,今改也。”
据汉代军事制度规定,汉初孩童从8岁开始经过9年学习,进入17岁就该入役了,20岁曰正卒,正式服兵役、力役。即人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为“正”,就是指汉代“正卒”之服兵役和力役的年龄。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称“正卒”。
6、从古代年少入仕最低年龄界限来
古代习惯是以十三岁成童作为服官年龄的下限,主要介于20岁左右。(当然,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天子皇帝传位不计在内)
7岁:《淮南子.修务训》:“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
10岁:《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赵尧为符玺御史……尧年少,刀笔吏耳……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10岁童子:《史记.甘罗传》:“甘罗曰:‘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西汉东方朔上书汉武帝:“臣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若是,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12-19岁童子郎:《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
《三国志.魏书.马朗传》:“十二(时),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入伍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内亲外亲),累世长大(大个头有遗传)。朗虽稚弱(年幼),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试童子郎有年龄限制:12岁,故马朗如此自白)’。”
据《通考.选举.童科》记载,古时常选童子,秀异能通经者拜为郎,或凭父功(任子制)拜为郎。《诗经.卫风.艽兰》孔疏:“童者,未成年之称,年十九以下皆是也。”晋干宝《搜神记.紫玉韩重》:“童子韩重。”
13岁成童:《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年十三岁……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吕不韦传》:“太子政立为王......秦王年少”《集解》:“徐广曰:‘时年十三。’”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此时,周成王年尚13岁。
《汉书.平准论》及《盐铁论.贫富》言桑弘羊“以訾为郎”、“以心计,年十三侍中……幸得宿卫”。《汉书.王尊传》:“王尊……少孤…年十三,求为小吏。”
从汉成帝张中后时代(三国)周瑜来看,他7岁习文,9岁习武,13岁官拜水军大都督。《后汉书.杨终传》:“年十三,为郡小吏。”说明古代年少有为者,从小(13岁)到20岁左右就做官,或者有所作为了。
14、15岁:《汉书.外戚传》:“昭帝始立,时上官安有女......立为皇后,年甫六岁......架、安宗族既灭,皇后以年少不与谋,亦光外孙,故不得废......皇后立十岁而昭帝崩,后年十四五云。”《汉书.荆燕吴传》:“少子年十四。”
15岁:《史记.吕后本纪》:“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年十五。”侍中,《集解》应劭曰:“入侍天子(汉惠帝),故曰侍中。”《史记.》还记载触龙曾经向赵太后推荐自己15岁的儿子出来为官府做事,补上黑衣卫士,保卫王宫。《战国策.赵二》:“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
《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齐》:“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吕氏春秋.博志》:“莫如学,学王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
17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今孔丘年少好礼”。
18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年十八……廷尉乃言贾生年少,皮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贾谊传》:“贾谊,年十八...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汉书。冯野王传》:“野王...年十八,池阳令并素行贪污,轻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
19岁:《史记.周昌传》:“汉三年…是岁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崩(前194年),王年少(19岁)…欲诏赵王并诛之。”《汉书.冯野王传》:“年十八,上书愿试守长安令。……岁余,而池阳令并素行贪污,轻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
未满20:《史记.扁鹊传》:“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
15-20岁:道家始祖鬻熊《鬻子.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昔者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常之。昔者帝喾,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20余:《史记.贾谊传》:“贾生名谊。。。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廷尉乃言贾生年少。”《汉书.贾谊传》:“文帝怡谊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汉书.翟宣传》:“少子曰义,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宛令刘立轻义年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西汉贾谊20岁做称为年少:“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33岁就忧郁而死。
21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汉书.武五子传》:“始,昭帝时,胥(广陵厉王刘胥)见上年少无子,有觊欲心。”
《文心雕龙注》:“昭帝年少,在位日浅。”汉昭帝刘弗陵(前94-前74),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亲为赵婕妤,西汉第八位皇帝。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遵照汉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元平元年(前74),汉昭帝病死,终年二十一岁,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从以上看出,这里说汉昭帝年少,从8岁即位,到21岁就去逝了。
22岁:《汉书.佞幸传》:“是时(董)贤年二十二,虽为三公,常给事中,领尚书……单于怪贤年少,以问译,上令译报曰:‘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 《汉书。董贤传》:“是时贤年二十二…明年,单于怪贤年少。”
30岁有室:《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皇疏:“谓三十以前也。” 《礼记.内则》:“食子者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九年(岁),教之数、日。十年,出为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
《史记》记载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时,规定女子17岁必须出嫁,男子30岁必须成家立室。古代的而立,就是指30岁,这里的“年少”应该在15---30岁左右,到“而立”30岁时,由于冥思苦想,用精太过,竟然发病。
从以上所列年龄界限来看,年少应该界于童子(12-19岁,取“少”15岁)与而立(30岁)之间,也就是说,“年少”大于童子(15岁),小于而立(30岁)。
7、从古代成年礼年龄来看,男子20岁成年,曰弱冠;女子15岁成年,曰及笄。因此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说明古代年少者,男子当在20岁左右,女子在15岁左右,结合古代服官13岁年龄下限,男子13岁可以为官,女子13岁可以出嫁,故而推断出,古代年少应该在15-30岁间。
03 年少、与少年、青年的异同
从词义的内涵与外延来说,年少是古代用词,其外延较宽泛,是相对于年老和年幼而言,实际年龄时间应该在15-30岁之间。少年则是现代用词,其内涵较具体确切,以区别于儿童、壮年、老年,年龄应该在13-15岁之间。现代年龄在年少与少年之间还有一个词叫“青年”,应该介于20-35岁之间,古代并无少年、青年这样的概念。
1、古代标准:年少。古代年少与现今的青年概念大概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群的年龄划分标准。虽然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对“青年”这一概念进行年龄上的明确界定。但按约定俗成或不成文的用法,大概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2、现代国际标准,据《重庆晚报》2008年报道联合国1985年国际青年年,首次将青年年龄定在15-24周岁,后被定到45岁。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青年的年龄上限提高到60岁。也就是说,60岁以下的都可称为青年。2013年5月,据外媒报道,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但该消息未经证实。
3、现代中国标准,国内没对“青年”这一概念进行年龄上的明确界定。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春年”的解释是: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左右的阶段。中国社会对“青年”的界定,一般指35岁以下。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确定5月4日为青年节时,曾指出庆祝青年节的对象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相应为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年龄基本为14-28岁之间。
2008年1月1日新施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是,该《办法》没有对青年的年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在各地评选“杰出青年”时,对青年的标准可放宽到40-45岁。
04 壮年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将李信者,年少壮 。”《左传.僖公30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又从古代“年壮、年长、年老”年龄界限来看,因为,30岁时古代称为而立、壮年。贾谊《治安策》:“大国之王,幼弱未壮。”儒家始祖孔子《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过上述分析,加上现在网络上其它学者研究成果,也广泛采纳、形成了这么一个概念,古代“年少”一词,其年龄界限就是介于15-30岁之间。
由于《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中字“子戆”,而古代取字又叫“冠字”,即到20岁时,才由学校老师给命字。古人说,字是名的辅助和补充。即老师根据本名的涵义另取一个别名叫字,形成名为“里”,字为 “表”,寓意一个人将来的志趣和发展。这里张中之名“忠”与字“戆”正相应合。又根据政斗镇墓兽铭文“年少”上限30岁之意,所以,张中的年龄大于20岁,小于30岁,或刚好30岁。
因此,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年少”,说明张中只活了三十岁。三十岁,在古代又称得年,故曰“得年早逝”。又经笔者研究,张中大概生于前53年,逝于前23年。刚好30岁。
05 古代三十岁与今人比较
根据古代对年龄的不同称呼及死亡别称,古代“年少”也大抵介于30岁。《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幼,少也。十五曰童。女子之未及笄亦称。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耄,八十曰耊,九十曰鮐背。百年曰期颐。”《释名.释长幼》:“七年曰悼。是时而死,可伤悼也。”《释名.释丧制》:“少壮而死曰夭。未二十而死曰殇。老死曰寿终。”
那么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代的多少岁呢?初看这似乎是个非常幼稚而可笑的问题。但从现代科学以及生产生活和平均年龄来看,今人平均年龄在73-76岁间,青年的概念自然比古代年少要宽泛。古人平均年龄40岁,早的13岁就可为官。年少在15-30岁间。所以张中30岁就相当于今人的56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