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族一词由来,虽略知一二,但从未向深处
探究。只觉身为汉族之人,为之自豪,不问缘由,不问出处。近重温史实,对汉族一词的内涵和丰富悠长的历史承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民族的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史以来,汉族是原来居住在中原一带的一些民族、部落融合起来的人类共同体。当时没有总的正式名称,现在一般称华夏族。
西周、春秋时期,周王朝及其分封国,一般都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而且多已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时期。在华夏族各国之间及四周,散居着其他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相比,这些族群经济文化要落后一些。当时各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着频繁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或者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由此带来了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逐步融合。
到战国时代,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发展。原来 相对分散的众多小国组成的华夏民族,通过兼并得以相对集中,分别形成了东部齐,西部秦,南部楚,北部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分支,朝着民族统一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反映商业发展的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迫切需要无障碍、无关卡的便捷商业往来和社会文化的交流,在各国思想舆论上都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统一天下的想法和要求。特别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日渐强盛。几代秦王决心结束各国争雄、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民族融合、民族统一的愿望更为强烈。
秦国统一天下后,实行的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重大措施,奠定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基础,开始形成了原六国贵族、民众和其他少数民族天下归一的认同感,这是由分散到统一 ,由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重要步骤
汉族名称的确定
华夏族发展、转化为汉民族的标志是汉族名称的确定。华夏族统一的秦皇朝,其族称曾被称为“秦人”,西域各族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朝历史很短,秦人的称呼很快为“汉”的称呼所取代。汉皇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四百多年。在基本承接了秦制和领土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文、景和武帝文治武功的治理,国势强盛,形成了一个影响后世、历经久远的稳定的治国体制。“汉”的思想烙印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汉朝”“汉制”“汉人”“汉兵”已成为社会性的固定称谓。在对外交往中,“汉”之名,也被他族、他国称呼为族名。著名史学家吕斯勉说“汉族之名,起源于刘邦称帝之后,昔时民族国家,混而为一,人因一朝之号,为我全族之名。自兹一还,虽朝屡改,而族名无改”。史学家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之汉族之名自汉朝始称。汉朝灭亡之后,经三国鼎立,十六国的割据和南北朝的分裂,历数百年,到唐才有稳定的统一局面。但唐在对外交往中仍称“汉人”,如唐与吐蕃交往,称“蕃汉两家”,唐以后也是如此。唐及后世曾有“唐人”之说。终不得流传于世。由此可见,汉族的族称,虽源于汉皇朝,却早已不是朝号,这表明了汉族族称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