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解密中国传统武术,到底是真功夫还是花架子?)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枪的应用达到巅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从语源来看,"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人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日:"大人长物,继天接圣;时屯必亨,运蒙则正;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文中的武术,即指军事。

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武术,奔跑(止通假趾,意思为奔跑)战斗(戈)的技术。

武术就是军事技术,也就是古代战争技术。所以兵器被称为武器,军事被称为武事,军备也被称为武备。所以,武,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战争,去杀伐。所以武术即为杀伐之术。也为战争之术。

以前的武术传承靠的是师授,但师授是以师徒关系为本,不是以门派为本。就如同教书,只要有师生关系存在,就可能发生传承,并不是非有门派不可。武术有形意、有八卦、有太极、有通臂、有少林,其实都只是“拳种”,对应到学术界来说,就是学派。学派当然会有,但不等于“门派”。拳种和“门派”是两回事儿,两者没有必然的连结。

比如,一群人跟着老师学,那就是“师承”;他们练这个拳,那就是“拳种”。练形意拳就是练形意拳,并不等于是“形意门”。他也可能练了花拳,又练八卦掌,他并不就是“花拳门”、“八卦门”。人们磕头拜师,入了师门,那也就是叫做师门,并不是“门派”,因为他的老师可能教形意拳、八卦掌、气功、擒拿等诸多功夫,如果是以一个老师为中心发展开来的组织与系统之学,也就形成一个“师门”,但它并不是“门派”。

有太极这个“门派”吗?当然没有,只有太极这个“拳种”而已。太极拳在它发展的过程里,因为练习者体验的不同,又分出了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五个系统,他们的架子、理路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拳种的分类。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体悟有所不同,可能又有“李氏太极”、“常氏太极”,依此类推,越衍越多。那么,他们是一个门派吗?他们各练各的,到后来天差地别,彼此几乎没有任何关连,这样还要叫做“门派”吗?

由于武侠小说中的“门派”给人庄严神秘、“高大上”的感觉,社会大众多少会受到这种古气氤氲、神秘悠远的氛围所吸引,只要有人喜欢,就会有人开始“创造历史”。

当我们使用“门派”一词时,往往是在武侠小说的影响脉络下来使用,以为它就是一个有所谓门规、有系统、结构森严、法度严密的组织,这一派是名门正派,那一派是邪门歪道,这一派要清理门户,那一派要赶尽杀绝,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青城、武当、华山、昆仑、峨嵋……那就是地名,小说家怎么想象都可以,但非要认真作假,把虚构的“门派”当作历史,不免妄诞。

一般人用“门派”这个词,也许有时候想说的是师门,有时候想说的是拳种,但因为观念不清,使用“门派”这个词时,往往带着许多武侠小说的想象,存有大量的误解、虚构和幻想,以及无可避免的脑补。所以,要说师门就说师门,要说拳种就说拳种,客观谈学问,尽量避免使用“门派”这种意义含混的词汇。

金庸武侠小说里将道教全真派的“北七真”描写成行走江湖、武功高强的“全真七子”,事实上都只是虚构。与武术有关的只有“中神通”的王重阳,武举人出身、真正练过武。但那时候的武举人练的武,和我们现在想象的完全不同。那是打仗要用的能力,要会骑马射箭、力量要大,要能举起沉重的石锁,并不是武侠小说写的那些“神功”。王重阳是“北七真”的师父没错,但他教的是内丹之术,不是武术,不能混为一谈。

至于“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河南登封少林寺,首先发展的是棍,后来才发展出拳术,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录民间拳法十八家,里面还没有少林,所以少林拳的成熟,最早也不过明代。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因此凡是硬功直进、主于搏人的,往往都泛称为“少林拳”。其实中国北方拳种(查拳、花拳、洪拳、炮拳、弹腿等)都有自己的传承,但很难避免互相混同影响,不必独尊一家。后来少林寺被武侠小说神化、夸大了,所以大家爱说“少林拳”,好像寺中神功盖世。即使明世宗嘉靖年间戚继光、俞大猷在福建莆田、福清一代抗击倭寇时,留下当地有少林僧人(南少林)支援军队的纪录,但军中可能什么拳都有,不会只有“少林拳”。国难当头,只要够热血,能救国谁都要去,不见得就是一家一派之功。

至于中国传统武术界有没有彼此的较劲呢?这是一定有的。

例如保镳护院时真正的生死决斗,或者是清末以后才有的擂台。不过关于擂台赛,本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历史上并不多见,比较有名的是至于后来创办“精武体操会”(后改为精武体育会)的霍元甲于1909年至上海与英国大力士奥比音“比武”,或者精通形意拳、八卦掌的韩慕侠于1918年在北京六国饭店(今华风宾馆)击倒俄国大力士康泰尔,那都是争民族尊严,不是什么“门派”较劲。而1954年在澳门的“吴陈比武”(太极拳吴公仪、白鹤拳陈克夫)成了历史笑料。

新中国成立后,正统承传及武馆传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且明文规定不得自创门派、私下约架、恶意攻击、相互诋毁、歧视他人;不得自封“大师”、“掌门”、“正宗”、“嫡传”等称号。

影视作品《叶问》、《一代宗师》,都在过度夸大中国传统武术,让人看了神乎其技的感觉。对于如今传统武术多在练习套路、缺乏实战训练。传统武术在旧社会里发展成熟,本就是实战功能的产物,但市场供需原则决定一切,经过时代环境的巨变,传统武术的存在条件已经不同,若大环境对实战的需求不强,供应自然就会减少。要不要增加、增加多少实战训练,那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想多做实战就多做实战,那是在学习和锻炼过程里,自己决定要不要调整增减的东西,并不是传统武术欠缺的。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司棋是谁的丫头(《红楼梦》撞墙而死的司棋:可怜之人,往往有许多可恨之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