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品德经》第五十三章-大路和小径,该怎样选择?
《品德经》第五十三章通行本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路,唯施是畏。
大路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刃,厌饮食,财货剩余。
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译文:
倘使我稍有所知,就走光芒大路,阔别邪门歪道。
大路十分平展,但人们却喜好走小道捷径。
朝廷糜烂,故乡荒凉,仓廪充实。
穿着华丽衣饰,佩带尖利宝剑,饱餐精巧饮食,积累多量财产。
这是暴徒的行径,而不是正途也!
逐句表明: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路,唯施是畏。
我:我,指有道的贤人。这里用“我”来代称。
介:弱小,略微。
施:通迤(yǐ),弯曲斜径,表现歪门。
畏:怕,敬畏而远之。
倘使统治者略微有所知,就应该行于大路,而阔别邪门歪道。
大路甚夷,而人好径。
夷:平展。
大路十分平展,但凡人却喜好走弯曲小道,总渴望抄近路,走捷径。这与老子的看法不符,老子不休在重申人们应该抱朴守拙,返璞归真,少搞那些花里胡哨和谋利取巧的东西。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朝甚除:朝政松弛,一说宫殿很划一。两者都可以说得已往,不影响对全体的了解。
朝纲松弛,宫殿划一,地步荒凉,货仓充实。
服文采,带利刃,厌饮食,财货剩余。
文采:有斑纹的纺织品,衣饰华丽。
厌饮食:厌,饱足。饱得不愿再吃。
向导者穿着着华丽的衣饰,佩带着尖利宝剑,精巧大餐吃得不想再吃,集聚的财产会萃如山。如此的统治者奢靡糜费,却让老百姓忍饥受饿,这是天下无道的体现。如此的向导者即使八面威风,也只是道貌凛然,无私贪婪之辈。
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盗芋:芋也有写夸,即大,意为暴徒、盗魁。
这是那种匪徒头子的行径,而不是有道的统治者的举动。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主要是讲有道的向导者与无道的向导者的区别,经过大路、歪门来区分他们的行径,目标是劝诫统治阶层应该以民为本,秉持“行于大路”的理念来办理天下。
老子的《品德经》主要是面向“贤人”也就是统治阶层而言,是向导者的举动标准和治国指南。固然关于平凡大众也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无论是走正途、畏歪门照旧去掉多余愿望、抱朴守拙等,这些关于平凡人也很有代价。
“大路”光芒磊落,必要人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去跟随,也必要人们有所奉献,但是平凡人难以有这份坚持,也难以有这份奉献。因此,人们就会寻觅捷径,试图经过歪门歪门来快速告竣目标。变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经济高速提高,社会物质昌盛,人们头脑徐徐偏离了最初,求快、求捷径、走歪门的事变开头多起来了,人们乃至不吝以损伤生命为代价来抄近道。老子对这种行径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劝诫人们别去搞谋利取巧,而是坚持淳厚天然,踏踏实实地走光芒大路。
有些向导者好大喜功,喜好夸诞夸耀,这些人“带利刃,服文彩,厌饮食,财货剩余”,搞得十分繁华气度,但是老百姓却“田甚芜,仓甚虚”。不明原形者看到向导者的生存以为这个社会一派昌盛,而实践上老百姓的生存才是真实天下。老子在此反攻了这种卖弄的统治者。
大路与暴徒也就一字之差。卖弄的修道之人打着“修道”的幌子,为了一己私利劳民伤财,做的是匪徒之事,如此的人堪比暴徒。而真正的修道者是去除一局部私欲,坚持内心极致的虚空和清净的人。老子渴望向导者是真正的修道者,可以克制愿望,秉持淳厚,在光芒大路上一步一个脚迹,踏踏实实地前行,最初让天下大治,让老百姓生存安宁。
附帛书版:
《论语》、《品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如今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敬重;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干系阅读
了解《品德经》电子版
怎样了解《品德经》
老子《品德经》头脑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品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品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