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届皇帝,在位四十一年,是两宋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打造出了“仁宗盛治”。当然,实行干部终身制,不死不休。
赵祯性情宽厚,知人善用,手下名臣辈出,星光灿烂,信手拈来一串瞧瞧:范仲淹、包拯、欧阳修——是不是感觉光芒四射,直冲斗牛?都很牛吧。
三位大咖,历史标杆人物
范仲淹,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读到这句熟悉而亲切的话,是否想起你无疾而终的初恋、苦涩的皱眉死背课文的中学时光?对,庆历是宋仁宗使用过的众多网名(年号)中的一个。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五十四岁的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大宋改革发展工作,授权实施改革十条:精简政府机构、高考突出实用议论文弱化华丽八股文、减免农民义务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等,史称“庆历新政”。
改革春风吹满地,举国上下庆新历。一时间政通人和,天朗气清,东京汴梁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总会触碰少数人利益,冒犯既得利益集团高贵的自尊。范等改革一派被毁谤拉圈子、立山头,这在皇权社会可是致命穿心箭!皇上自然有些犹豫猜忌。
鉴于这种局面,范副总理审时度势,反复权衡,度过了几个不眠的夜晚。最后决定知难而退,给仁宗的御用邮箱发了封加密E-mail,主动要求下调地方工作,最好能到先祖大唐宰相范履冰世居地邠州。
宋仁宗乐得顺坡下驴,立马签字同意。随着范仲淹等改革大佬的离京,推行了一年半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但却引领了北宋改革新潮流,为二十年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清廉标杆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你忍不住跟着哼哼的同时,脑子里迅速打印出来一个人,黑黑胖胖一张脸,脑门挂着月半弯。
他就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敢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的包拯包青天。
范仲淹大刀阔斧推行庆历改革时,时任国家监察委员的老包持不同政见,属反对派,但彼此敬重人品。改革失败,很多领导干部受到处分,老包勇敢站出来仗义执言,主张不能一棍子打死。
对此,范仲淹是欣赏的,人前人后称赞包大人正直。同为改革团队的欧阳修却不这样认为,始终对老包心存芥蒂,久久不能释怀。
包拯赴京前在四十二岁时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地级市市长。端州特产是啥?端砚!古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端砚是砚中极品,据说能呵气成墨。那是文人的挚爱,贡品采购单首选物品,飞机中的歼20战斗机。
按理说作为一个地级市一把手,同志们逢年过节送上几块砚台,请领导鉴赏把玩,帮助宣传宣传家乡特产,提高城市知名度,也没有什么。
这就体现了包大人的可贵之处。在端州工作满一年,除了安排精心打造一批高品格砚台进贡皇上,愣是没有顺手拿一块放家里,不接受基层干部孝敬,更没有揣几块跑部进京,为自己谋取些许私利。
欧阳修,古代文学的标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欧阳修荣登唐宋八大家金榜,王安石、曾巩、三苏五家都是其门生,得到欧阳老师亲自指导提携。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领衔主演的新政失败,被贬出京。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工作的欧阳修是新政的铁杆拥趸,受到牵连下放安徽滁州当市长。
欧阳市长为政宽简,心态平和,热爱生活,没事就带着一帮机关干部和热心群众,到郊区山上拥抱大自然,搞搞野炊。
往西南方向走个六七里,有泓酿泉,泉上有座亭子叫醉翁亭。到了地点,抓鱼的抓鱼,摘野菜的摘野菜,还有逮野兔的。人多力量大,很快就准备停当,支起架子开始烧烤。
菜蔬诱人,酒香四溢,开吃开喝了,那叫一个热闹。划拳投壶下棋猜酒,玩的不亦乐乎。
欧阳市长年事已高,头发花白,酒量不是很大,一会就喝得醉醺醺的。夕阳西下,倦鸟知归,撤退。
一觉醒来天已麻麻亮,欧阳市长顿觉文思泉涌,创作冲动强烈,提起笔如走龙蛇,《醉翁亭记》新鲜出炉,隐隐有股陈年佳酿的醇香。
三人同朝,纠葛与友谊同在
三人中范仲淹年龄最大,包拯小10岁,欧阳修逊18岁。无论年龄资历,范都是大叔级的。在正史里,头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光环的欧阳修和戴着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帽子的范仲淹都比包拯名气大,但包黑子走的是群众路线,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包拯以廉明无私著称,范仲淹、欧阳修哥俩凭的是满腹经纶和政治韬略,一定程度上两位大文豪是看不起包拯的。
范在仁宗手下当副总理时分管改革工作,主抓庆历新政,包是反对派,欧阳是支持者,如此看来,二人是有些不对付。而老范和老包虽政见不同,却惺惺相惜,彼此敬重。
后来一个留在京城混的风生水起,另一个下放地方频繁调动,偶尔还相约一起涮个火锅喝杯小酒谈谈人生。
至和二年十二月,包拯因保举官员不当遭降职降级处分,挂了个国防部副司长虚衔,下调安徽池州任市长。欧阳修上书宋仁宗赞其“清节美行”,请求把包拯调回京城给予重用。
包拯却将欧阳修的好朋友、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的乌纱帽弹到自己头上,欧阳觉得老包是个小人,又向宋仁宗递上奏折进行严厉批评。
自古文人相轻,范仲淹和欧阳修却是忘年之交,哥俩政治上志同道合,生活上患难与共。
1033年,范仲淹下放睦州知州;1045年,被反对改革的保守派炮火攻击。至暗时刻,欧阳修坚定地站在身旁,感情不掉队,关爱永在线,让人生低谷里的老范感到人间很值得。
三位孝子,北宋道德模范
三人有个共同优点,孝,是宋代著名的蹡蹡三大孝子。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意外身故,母亲改嫁江南苏州市政府朱姓机关干部,范仲淹改名换姓——朱说,一直到十几岁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他没有怨恨命运多舛,而是更加努力,立志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进士喜及第。考上国家公务员有了固定收入,范仲淹第一时间把老母亲接到身边侍奉。母亲去世,毅然辞官踏踏实实守孝三年。
包拯为了父母两次辞官更令人感动。考中进士后,组织上安排他到建昌县当县长,考虑到父母年迈不忍心远离,第一次提出辞官;念其拳拳孝心,又派他到附近的和州任税务局长,老父老母依然不愿离开生养之地,包拯不得不再次辞官。
父母先后离世,包拯悲痛万分,在父母的坟墓前建起了一座茅屋,认认真真守孝三年。
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文化修养极高且富有远见,明白教育引导人生,知识改变未来的大道理。为此选择守寡,用芦苇杆在沙地上教授儿子读书写字。
母亲去世,欧阳修同样选择辞官,为母安安静静守孝三年。
咸平(宋真宗年号)三年,正好公元纪年后的第一个千禧年。据安格斯在其《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中测算出当时北宋的GDP为265.5亿美元,差不多占了世界总量的1/4;人均GDP为450美元,比当时的西欧高出50美元。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漆侠等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一个辉煌的时代必定有一群为之倾力奋斗的勇士们,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他们就是那个时代中的杰出贡献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标杆人物,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本文由创史人头条号特约撰稿人个中味供稿,转载请私信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