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第81集团军某旅爆破连在雷区中开辟通路(视频截图)。
图②:三级军士长李晓晓(左四)带领连队技术骨干学习新型排爆装备。
图③:三级军士长李俊伟正在排除未爆弹。贾镇硕、管永强摄
两位老兵遇到了“超纲题”
一次梁柱实爆作业,第81集团军某旅爆破连决定让三级军士长李晓晓负责执行。
受领任务时,李晓晓自信满满。他从踏入军营就接触爆破专业,可谓身经百战。“搞爆破这么多年了,我能让一根小小的梁柱挡住?”在李晓晓看来,这次爆破就是“小菜一碟”。
一声巨响,炸药引爆。
随着浓浓的烟尘飘过,梁柱仅仅“弯了弯腰”。“班长,这是第一阶段的爆破吗?”面对新兵朱纪凯的询问,平时健谈的李晓晓沉默了。他也没想到,曾经无往不利的手段,这次竟然失效了。
在战场上,爆破连往往担负着开辟通路的任务。如果炸不掉障碍物,后续部队无法通过,就会产生巨大的损失。
指导员汪新从掩体中钻出来。看到还露着钢筋的梁柱,汪新眉头紧蹙,走到李晓晓身边商量对策。这是连队第一次碰上连李晓晓都“搞不定”的课目。
李晓晓走上前,一遍遍摸着弯折的梁柱,爆炸的余温尚在。“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增加炸药当量,当然可以让它‘灰飞烟灭’,但之前的计算还有什么意义呢?”李晓晓陷入困惑,“难就难在我们不仅要把它排除,还要让排除的目标为我所用,不然结构爆破和控制爆破就失去了应有的效能。”
另一个训练场上,三级军士长李俊伟也遇到了麻烦。
那时,李俊伟正在参加一场搜排爆骨干集训。训练时,教员布置了一个任务——拆解一枚定时类简易爆炸装置。
就像电影画面中那样,“定时炸弹”上,花花绿绿的电线纵横交错,根本分辨不出每条线在电路中的作用,更遑论找到正确的电线剪断。
“在实战中,我们不能保证每个爆炸装置都具备使用‘诱爆法’的条件。所以,对简易爆炸装置就地拆除,是我们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员的话如警钟一般,在李俊伟的心里重重敲响。
平时在连队训练,李俊伟用的都是集成电路。这次相对原始的排线任务,让他在炎炎夏日如坠冰窟。望着嘀嘀作响的“定时炸弹”,素来冷静的李俊伟有些顶不住压力。穿着厚重闷热的排爆服,他感到冷汗顺着脖颈往下流。
面对教员布置的“超纲题”,李俊伟不由心有余悸:“这要是实战,我可能就牺牲了!”
新鲜血液带来“化学反应”
闯关的过程并不顺利。
两位专业骨干竟然同时遭遇职业生涯“滑铁卢”。连队将所有技术骨干组织到一起,进行复盘分析。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沉闷。直性子的李晓晓率先打破沉默:“就是装药量不够,下次我装2倍!”
“现代战争打的是技术,用好巧劲才能事半功倍。不能一味地‘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连长丁昆否决了这个想法。
“这次只是根柱子,战场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哪有那么多炸药浪费?”一级上士吴文才补充道。李晓晓一下语塞了。
李俊伟始终沉默,不断在纸上画着曲折的电路图。一天过去,李晓晓和李俊伟提出的方法和思路都站不住脚。
晚点名后,指导员汪新找到连长丁昆:“以前什么都讲经验,现在打仗,更多时候是靠分析和计算。”一番讨论后,两人决定让拥有专业知识的新鲜血液,加入老兵们的攻关中。
连队学习室,李晓晓正被满纸的结构受力分析和参数计算困扰。上等兵马俊森对他说:“李班长,我大学时学过这些,让我看看图吧。”李晓晓心里带着些怀疑,一旁的汪新劝道:“让他看看吧。你们可以结个对子,试着一起解决问题。”
“班长,这个受力分析好像画错了,少了一组力。”看了一会儿简图,马俊森笃定地说。李晓晓有些不好意思,承认道:“受力分析我上高中就没学明白,后来在部队自学大专课程,也没有这方面知识……”
听取马俊森的建议后,新一次实爆作业,李晓晓根据重新设计的点位,对目标梁柱进行打孔、装药。仅一次爆破,梁柱就按照预定方向倒下,甚至进行了一场漂亮的“空中解体”。
另一头,李俊伟还在电脑上自学电路,不断代入“定时炸弹”的电路进行研究。丁昆将保障组的大学生士兵岑里一带了进来:“晓晓那边攻关挺顺利,我特地把小岑找过来,你们也成立个小组吧。”
“这就是稍微复杂些的组合电路。”岑里一仔细观察“定时炸弹”,很快就绘制出电路简图。
“李班长你看,画完电路图就能看出来,这几条线产生了继电器原理。根据这点反向推断,只要剪断这根绿线,就能让整个爆炸装置断电。”拿起根据考核还原的“定时炸弹”,岑里一果断剪断其中一根线,“嘀嘀”的倒计时声戛然而止。
曾为他人出题、制作过许许多多“简易爆炸装置”的李俊伟,不由对这名年轻的大学生士兵刮目相看。新鲜血液的注入、新老组合的搭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我军武器装备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密度不断提升、体系越来越复杂,很多原理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不同的技术问题,老兵和新兵、‘师傅’和‘徒弟’也要根据课题互换身份。”在一次教育中,汪新的一番话,触动了许多官兵。
攻关组合引发连锁效应
一个晴朗的午后,连队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你对连队的训练建设有哪些想法?”
为了夯实“1+1>2”的组合作用,丁昆和汪新抱着尝试的态度,想听听连队每个人对训练和建设的想法。没想到,官兵们的意见纷至沓来。
“仅靠一两个技术精湛的人,很难保证长久战斗力”“有些新技术原理很多大学生士兵都学过,不如让他们试试”“与其用10年培养一个技术骨干,不如集智攻关险难课目”……
支委会会议上,几名支委陷入沉思。技术骨干在连队摸爬滚打10多年,对训练和实战中的技术应用早就摸索出自己的套路。但新技术一直加速革新,在战争胜负的天平上砝码不断加重。也许,是时候改换思路了。
“不如让对训练和管理有想法的同志,结对攻关解决问题。”副连长路鹏涛提议。“那就针对训练和管理中的难题,成立群众性攻关组合!”支委们达成一致,“不仅要对难题‘悬赏’,还要张贴龙虎榜对攻关组合进行表扬!”
“攻关组合的成立都很灵活,有的根据任务临时搭配,有的新老结合优势互补,有的强强联手能量翻倍。我们不搞强制评比和绩效考核,就是要让官兵的思想和创意活跃起来、智慧和知识凝聚起来。”丁昆说。
攻关组合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效应,为整个连队难题的“爆破”不断积蓄能量。
李俊伟和李晓晓两人最有默契。他们根据专业特点和带兵经验总结归纳出某训练指导法,将所有训练要点以简练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列举出来。
训练指导法投入使用后,连队官兵好评不断。“这套训练指导法对我们刚接触爆破专业的‘小白’很实用。翻到特定的训练课目,我就知道要提前学习哪些理论、带哪些器材、达到什么训练效果。”列兵乔郁虎说。
其他攻关组合纷纷发力。学习过机床、电焊的中士张临辉和上等兵潘志郡一起改进了地雷模型:如果训练中处理不当,模拟雷就会冒烟冒火,便于新兵理解排爆原理。
“以前都是跟着老班长干,现在我也能参与到连队建设中。”大学生士兵范孟鑫感慨。攻关组合激发了连队的创新活力,让每名官兵都产生更强的使命感和获得感。官兵们开始踊跃地把创新思路,应用到解决现实难题上。
水下爆破班副班长王冰瑞和下士万长久主动请缨,反复研究理论、潜水试验,总结出特定的水下搜索法和排爆法,大大提高水下搜排爆效率。
集智创新凝聚“智慧当量”
当量,即物质相互作用时的质量比值。
对于爆破连来说,爆炸当量,是衡量炸药爆炸威力的参考系;“智慧当量”,则是连队官兵的集体智慧含量。
去年,第81集团军某旅决定建立本级蓝军分队。这个任务,就落在爆破连身上。
连队要在该旅各营连战术演练时,依据不同作战模式构设战场环境、设置仿真障碍体系、阻滞破坏对方作业行动。
得知这个消息,连里每个人几乎都在心中画下问号——“蓝军怎么当?”“旅里这么多专业,短时间内怎么学得过来?”“我们业余的和人家专业的较量,不是自讨苦吃吗?”
“我们的连魂是‘拼命胜利,决死忠诚’。忠诚,就是干啥都有战斗力。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要一样向前冲。”一片怀疑声中,李晓晓坚定地说。
李晓晓和攻关小组成员鏖战几个通宵,拿出了一份方案。根据旅队各主战专业,以及作战中可能担负的任务,爆破连组成十几个攻关小组迎接这场挑战。
很快,该旅一场全要素全流程的“红蓝对抗”演练打响了。
防化分队在侦察前方“染毒道路”,道路两旁的“地雷”突然爆炸冒烟。侦察员误触“地雷”,小组被迫退出演练。“哪有染毒区域还埋地雷的?”兄弟单位连长徐立亚有点不忿。
“战场上啥情况没有?”负责设置“敌情”的排长张植森得意地笑了。
舟桥分队开设浮桥渡场,发现滩头设置了大量障碍。分队指挥员命令部队转为漕渡,结果水域卸载平台也被破坏。原本2小时的作业时间,硬是拖了小半天。
下士万长久带领攻关小组,在舟桥分队作业各阶段设置干扰。“为了‘拿下’他们,我们攻关组在滩边水里研究了好几天。”万长久说。
一场演练下来,本来信心满满的各分队指挥员,只能痛定思痛地解决演练中发现的问题。爆破连里,一个个攻关小组聚合的“智慧当量”,推动创新成果涌流,促进战法训法更新。
为了让连队的“智慧”更新扩容,爆破连与院校专业教研室的教员建立了常态对接机制。连队送学到院校的军士,几乎都是带着问题去、带着解决方案回。
此外,连队还申请了建设爆破专业创新研习室的经费。副连长路鹏涛带着大学生士兵岑里一加班几个通宵,设计出满足各专业需求的技术研习室,为官兵提供了研究爆破原理、爆炸装置模型和改进装备的场所。
爆破连门口,“最佳攻关组合”榜单仍在常态更新。榜单上除了小组成员的名字,还有一个个被解决的实际难题。
连队官兵摸索出的训练数据,被上级纳入重难点训练课目数据库。爆破连凝聚起的“智慧当量”,正推动着连队战斗力不断跃升。
挖掘每个人创新潜力
■王心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当今世界军事技术快速发展,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武器装备逐步实现远程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要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就要在科技创新和军事转型上取得优势。
爆破连从地雷爆破专业发展到集多个子专业为一体的新型爆破连队,变的是顺应时代的作战方式,不变的是连队官兵的胜战基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爆破连官兵集众智、聚合力,积极克难,主动向强,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在磨合中谋求创新。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抓精抓实训练、夯实战斗力基础的过程。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基层官兵是作战行动的执行者,对作战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拥有最直接的感知,更了解战场的需求。让爆破连官兵从战法训法的使用者变成创造者,有利于抓牢战场实际需求,挖掘每一名官兵的创新潜力,将集智创新的成果发挥到最大。在人人争当创新主角的氛围中,基层官兵齐心协力谋打赢,为部队建设献计献策,涌现出更多金点子、好战法,推动部队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激发官兵创新动能,要为基层部队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只有为官兵提供创新的舞台,才能进一步激发基层官兵群策群力的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官兵的创新主体作用,让创新的活水在军营处处涌流,让知识和技能成为战斗力提升的主要牵引力。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