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另一种就是证券化模式。证券化的本质是让核心风险在市场中寻求自我定价和平衡,最终让风险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转移。证券化不是承担风险,而是让风险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配置。采用证券化模式的机构最终比拼的是风险定价能力,而并非承担风险的能力。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国是典型的信贷化主导的国家,信贷规模全球第一。这种间接融资占主导性地位的优点,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具备极强的控制力,而且在有效计算信贷总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缺点是因为无法通过证券化来分解和分摊风险,有可能会被倒逼产生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总体归纳,信贷化模式是总量可测下的风险不确定性。
证券化的优点,是让风险在自我承担和自我定价中不断分解和暴露。但由于证券化是个风险流动的过程,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风险在市场中出现总量不可测量的情况。如果市场堆积了太多的风险,而又无法进行测定,一方面会加剧投机成分,一方面则会形成比信贷化模式更可怕的风险。因为每个主体都可能承担了超越自我承受能力的风险,最终形成的风险会更高。
美国其实就是典型证券化的市场,他这种链式传导的机制,把一个病毒带到了全球所有的开放市场,他的本质其实是基础资产出问题带来的链式传播的过程,美国通过风险不断的转移和对冲,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捆绑到一条线上去,源头出现问题,整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息息相关,中国其实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中国显然会有传导,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的风险困在一条链上的可能,虽然这两年具备了一些基本链式传导的情况,但是已然不具备出现证券化的特征,前几天财新有一篇文章说是大资管硬着陆,提到目前将近有90万亿元资管市场。
截至2015年底,银行理财规模已经逾23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逾16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规模逾11万亿元,保险自己发行的资管产品规模为1万多亿元。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8.2万亿元,其中券商及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分别都在12万亿元左右。
怎么看这个问题,还是回到我在前面说的,其实判断一个风险是否会传播的核心就是A出事跟B出事是否有关联,关联度有多高的问题,在中国每个资产管理产品之间的关联度是很低的,你死了不代表我也死了,甚至也不代表你死了我就会赚的更多的情况,美国大部分都是捆绑的,你死了,我也跟着死,个别之间存在博弈,你死了,我就赚你的,无论怎么算,都是关联性非常高的,但是,但是中国谈不上任何的关联性,各个资管机构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找饭吃,结果会是怎样呢?结果无非几种,都挺好的,或者都挺不好的,或者有的挺好,有的挺不好。
无非这三种,这三种的结果其实都不会是让中国出现金融危机,因为他的链式传导机制很单一,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最多三层传导,第一发行机构,第二层销售机构,第三层投资人,撑死了三层,这三层的情况来看,那层死了,都不会出大问题,最多的情况是什么呢?倒闭几家银行?引爆几个地雷?前面说过了,你倒闭一个银行跟我倒没有必然关系,你倒你的,我做我的,大家不关联,这种重要机构之间不会链式传导的体系,很难形成系统性风险,撑死了的局面就是很难看,东出一个事件,西出一个事件,只会节点性爆发,可能关键的问题只是在于,多少节点会出问题?一个两个,还是十个二十个,一百个两百个,不得而知,每个点出现一次问题,波及的就是几百上千人,最终可以相对乐观的看,从国家角度看,未来几年区域性的高发性的金融小危机将是不断出现的结果,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但是大危机我并不认为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