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为什么投湖(留下一封意味深长的遗书后,王国维为何投湖?)

1927年6月2日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一位伟大学者的突然逝世却让这一天不再平常,新史学的鼻祖王国维先生在这一天与世长辞了。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这是事后人们在他内衣口袋里发现的遗书里的一句话,短短十六个字,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想。

早年经历

王国维初名国桢,后来才改为国维,谥号忠望,为清逊帝溥仪所赐。他于1877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城。王氏家族是书香门第,出身良好的王国维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王乃誉,是名门后代,王家算是个声名鼎赫的贵族,再加上王家有抗金卫国的声誉,所以在当地很是有名,自然也深受百姓敬仰。

在赴上海读书之前,王国维一直生活在故乡海宁,不幸的是在他四岁时,生母凌夫人去世了。

父亲王乃誉主要关注他的读书生活,对他的日常生活则关注较少,这方面主要由王国维的叔祖母负责。

七岁时,王国维进入私塾读书,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

那时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的历史时代早已开启,在当时西方文化盛行的影响下,王国维接触到了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对西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此外,当时正值维新思想崭露头角,所以王国维在小小年纪就对此有所了解,这为他以后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暗示了他与文化的不解之缘。

1892年7月,王国维入州学,参加了海宁州岁试,凭着优越的成绩考中秀才,也因此声名大振,成为人们眼中的才子。

1894年,王国维赴杭州考入崇文书院,那时本是他继续努力向上发展的大好机会,但他却没有继续为考试做准备,而是沉浸在史学、校勘和新学的研究之中。

甲午战争过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王国维深感国家安全岌岌可危,学习新学的愿望也愈加迫切,在此期间,他攻读了不少时事书籍,关心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环境。

即使是作为一介书生,他也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做些什么来挽救危亡中的旧中国。

辉煌成就

1900年12月,王国维远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回国后任职于武昌农学校,在好友罗振玉主办的《教育世界》里,他介绍了大量国外多种领域的先进思想,为国内新思想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再后来,王国维先生埋首于史学研究中,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但要说到王国维,人们最熟悉的恐怕还得是他的《人间词话》,其中的三种境界流传至今,也让后人惊艳。

再后来呢?再后来,就是那封著名的遗书了。1927年6月2日,那天王国维和往常一样在家里用过早餐之后就去办公室给学生们评定成绩,又和侯厚培讨论了很久下学期招生的事情。

随后王国维向侯厚培借了几元钱,雇了一辆人力车孤身前往颐和园。11点左右,当手中的烟吸完后,王国维一跃跳入水中,永远地沉睡在园中的昆明湖里。

烟的光火和他的生命就此一同熄灭了。

他的逝世太突然,不禁引起了世人的震惊,关于他的死因,因为他的家人们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所以人们产生了几种猜测。

殉清保节说

不少人认为王国维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翻版,清朝的灭亡对他来说打击太大而他又难以放下大清。

其实不止有些平民这样认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等人也支持这种观点。鲁迅也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国维在水里结束了自己的“封建遗老生活”

但也有人反驳道,王国维是个接受新思想的开化读书人,还在国外留过学,怎么会是个封建遗老?

但那条一直留着的长辫子却说不过去,其实他生前走在校园里时就有不少人在背后议论他,当面劝他剪辫子的也大有人在,对此王国维只是这样回应,留就留了,又何必再费工夫去剪?

也有人从遗书的格式里看出端倪,他们认为王国维的遗嘱里没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不符合殉节这一说。这样一来,殉清保节一说似乎经不起推敲。

逼债羞愤说

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内务大臣绍英曾委托王国维代自己销售宫内的字画等物,但此事被罗振玉知道了。

他以代卖的名义将画偷偷取走,并将卖画所得占为己有,说是以此来抵王国维欠他的债务。王国维自觉无脸面对绍英,因此投湖而死,以表清白。

当时民间还有传王国维曾和罗振玉共同做生意,不幸亏本,王国维因此欠了罗振玉巨债。

而罗振玉在王国维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女婿王潜明死后,要求王国维提供给他女儿每年2000元的生活费。

王国维是个朴实的读书人,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在羞愤之下投湖以求解脱。但王国维的遗书和其他一些证据表明,他生前并没有欠下巨债。

避辱说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1927年,正是北伐军进军北方之时,民间传言北伐军进城后会杀尽留有长辫者,以儆效尤,而王国维作为一些人眼中的“封建遗老”自然首当其冲。

不少人认为王国维担心蒙受耻辱又不肯剪辫子才自杀以保名节。但这一说明显不符合王国维的人设,所以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此说。

尸谏说

相比于其他猜测,这一说就有些牵强。有人认为王国维投湖实则是在“尸谏”,颇有些屈原投江的意味,他实际上想借此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的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的打算。

有人认为这也是王国维和罗振玉后期产生冲突从而关系破裂的根源。

文化殉节说

当一种文化衰微时,最痛心的是被这文化所塑造起来的人。

其实一开始,陈寅恪先生也是以“殉清保节说”来看待好友的自杀举动,认为王国维是为大清而亡,但他们是精神上的知己,是多年的好友,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逐渐改变,让老友不堪绝望的也许不是一个时代的没落,而是一种文化的日益式微。

这让他从先前的“殉清保节说”演变成了最受大众认可的“文化殉节说”。

总说

这一说其实是把之前的所有的猜测总结到一起,王国维心中既有对大清灭亡的悲愤,也有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无奈,还有他作为一个生活潦倒的普通人的悲慨。

这种种绝望叠加到一起,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湖前,他沉思良久,也许是一时兴起,也许是“早有预谋”。

最终,他还是选择沉沦,在水里结束了所有人世间的种种苦闷。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这一席话到底还是成了我们破解不了的谜语,真正的谜底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当事人却再也无法告诉世人事情的真相。

时隔多年,王国维的故居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后人瞻仰,但他留给后人玩味的,又岂是一个景点。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丧尸美剧排行榜前十名(推荐10部口碑较好的丧尸剧)-僵尸美剧
下一篇:辽金是什么朝代-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