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从三亚港南边海码头出发,开船4小时至南沙捕鱼区域,随后一张张十余斤重的渔网被投向网箱。临近晚上10点,渔船上的灯光映照在海面,海水泛起阵阵涟漪,捕鱼作业正式开始。待到天色破晓,渔船便扬帆踏上返航之路......这是三亚市南边海渔村渔民郭书华十年前捕鱼的日常。
十年后,三亚港阳光依旧,而码头边却是另一番景象,陈旧的渔船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精致气派的游艇。如今的郭书华告别了“捕鱼人”的身份,成为一名游艇驾驶员。
从追逐鱼群,收入只能“听天由命”,到游艇船长,端起“铁饭碗”;从传统渔业到以游艇为代表的高端休闲旅游业......郭书华职业轨迹的转变,从侧面印证了三亚产业的蝶变升级。
航拍海南三亚海岛城市景观,来源:视觉中国
曾经被称为“小渔村”的三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涅槃。2010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也迎来重大机遇。
“2011年毕业回国后,我第一次来到三亚,那时到处是工地。”11月底,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局长叶家麟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感叹三亚变化之大,建设速度之快。
近年来,三亚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产业结构从过去以旅游业、房地产业为主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迈进。根据三亚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4.1:20.6:65.3调整为2021年的11.2:14.9:73.9。
叶家麟对澎湃新闻表示,随着旅游业态的升级与资源集聚,如今三亚已不再单纯地靠碧海蓝天吸引世界的目光。
崖州湾科技城崛地而起、全国种业创新高地和国家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加速推进、中央商务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日渐清晰……这些足迹见证了三亚这十年发展理念的革故鼎新。
随之而来的是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据三亚发布消息,2021年三亚全市生产总值达835.4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1.6倍;2021年旅游接待过夜游客人数是2012年的近两倍,旅游总收入是2012年的近三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赶考路上,三亚将紧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战略机遇,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打造国际旅游胜地、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三亚: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成型
11月的鹿城,阳光和煦、绿意盈盈。
在蜈支洲岛旅游区,海面上的帆船、摩托艇、香蕉船穿梭其间;海水下,爱好深潜的游客正在感受涌动的波流和穿行而过的鱼群;另一边不远处的海棠湾上空,还有人搭乘直升飞机,俯瞰三亚的山、海、城。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让三亚成为国际上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但3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时间回到1987年10月1日,据《海南史志网》记载,当时正值筹备海南建省、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之际,在三亚举行的“鹿回头会议”上,筹备组成员确定了“把三亚建设成为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此后,这个定位成了三亚30多年来的发展“主航向标”。
“三亚最初的家当可以被概括为‘五个一’:一个港口、一条解放路、一条红旗街、一个菜市场、一个电影院,那时就是个边陲小岛。”土生土长的三亚居民陈先生向澎湃新闻介绍道。
12月4日,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符蕾对澎湃新闻表示,三亚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与海南的三次重大历史机遇完全契合。
符蕾进一步解释,1988年,海南脱离广东管辖建省,同时设立经济特区,这是海南的第一次飞跃,全国的目光由此投向了海南岛,此时三亚旅游采用了“靠海吃海”的发展逻辑,将天然的优异资源进行简单粗放式的改造,陆续开发了天涯海角、三亚湾、鹿回头等滨海景点。
2010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第二次飞跃,从此旅游业成为三亚的支柱产业。
“此时旅游产业自身也发生了变革升级,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旅游发展转变、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旅游并重转变、被动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国际合作和旅游外交转变。”符蕾认为,这一阶段是三亚的高速发展期。
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店。 来源:视觉中国
2011年,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落地实施。2014年,三亚国际免税城开门营业,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和优惠的离岛退税政策,让“免税店里买买买”成为游客到三亚的必备行程之一。2018年,集度假酒店、娱乐、餐饮、购物、演艺、物业、国际会展及特色海洋文化体验8大丰富业态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三亚·亚特兰蒂斯开业迎客,树立起三亚旅游新标杆。
此外,在过去的十年间,包括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三亚丝路欢乐世界等一批重点文旅消费项目落地三亚,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持续丰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三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从一座祖国最南端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滨海旅游城市。
全球化:香港青年来做旅推局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这座旅游城市面临巨大考验。三亚旅游业何去何从,旅游客源市场如何拓展等问题亟待解决。
于是,承担着政府、企业、游客等多方之间“超级联系人”角色的三亚市旅游推广局(下称“旅推局”)在2020年孕育而生。2021年10月,中国香港青年叶家麟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担任三亚旅推局局长。
2022年11月底,叶家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旅推局承担着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最终指向的是向国内外来三亚的游客提供切实高效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叶家麟表示,在推广旅游时,旅推局清楚地知道三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份笃定,底气从何而来?
走进旅推局的办公区域,有一张数字智慧大屏,上面显示着三亚最新的航班抵达率、酒店入住率等内容的详实数据。据工作人员介绍,一支数字分析团队专门承担着三亚旅游市场运行监测分析与旅游统计的重任。
工作人员举例称,2022年十一黄金周前,旅推局通过数据建模,预测出了节假日期间三亚酒店平均入住率与人均每日花费,事实证明,十一假期的实际情况与模型预测相差无几。
叶家麟表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营销策略,可以提升旅游营销精准度,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细滴灌”的改变,也能助力政府精准施策。
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即使市场有细微的变化,旅推局也能敏锐感应。在年轻游客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主力军的背景下,旅推局发布了“三亚·新青年奇趣岛”全新推广主题,联合旅游企业向青年客群推荐三亚的美食、旅拍、人文、户外极限、酒店这五大品类旅游产品,引导他们从更加具体的视角认识、了解并喜欢多样化的三亚。“三亚·新青年奇趣岛”推广主题也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文旅部旅游宣传推广典型案例。
“歪果仁趣三亚”通过直播带领全球观众“云”玩三亚经济圈美景。 来源:三亚旅推局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开拓境外旅游市场”也是旅推局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为了争取海外游客群体,旅推局在今年开展了“歪果仁趣三亚”等多种样态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营销项目,邀请近20位外籍人士前往三亚体验度假之旅,展现三亚的多种旅游业态和资源,通过境内外主流媒体平台联动宣传,来打造三亚入境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旅推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项目获得超过10万人次的海外用户互动参与,关注用户总量增长20万以上。
从三亚市旅推局成立到聘用有国际化视野的年轻人才作为“一把手”;从“传统式应对变化”到通过技术手段提前介入进行“前置规划,精准施策”,这不仅是制度创新的体现,也是三亚近十年来旅游业高速发展的缩影。
此外,三亚始终坚持旅游为民的理念。博后村、中廖村、西岛渔村等一大批地处绿水青山间的村庄成为“网红”,走出了一条因旅而美、因旅而富的发展之路。
据“三亚发布”消息,10月底,三亚推出《三亚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规划(2022—2035年)》,动态谋划了11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385亿元。力争到2025年将鹿城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新蓝图:打造自贸港科创高地
2018年,海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当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指出,依托三亚深海科技城,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培育深海深空产业,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至此,以旅游立市的三亚也向世界递交另一张新名片——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
“三亚打造以南繁育种和深海科技为重点的科创高地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纬度’与‘深度’的优势。”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符蕾分析道,三亚北纬18度的绝对天然优势决定了其成为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中的王牌,更是“南繁种业硅谷”的不二之选。
此外,海南作为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的省,其受权管辖南海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平均海深超过1000米,是我国深海研究的最佳试验场。尤其是三亚崖州湾一年四季气候稳定,南山港距离千米水深海域仅164公里左右,可当天往返,十分有利于开展深海科研工作。
今年10月,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传来好消息,试验示范片晚造水稻实现平均亩产671.6公斤,加上5月早造水稻平均亩产910.0公斤,共1581.6公斤。在同一地块,海南连续两年实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目标。
不止于此,大豆南繁育种试验亩产超500斤,远超国内平均亩产270.5斤的水平;“丹霞红”梨植物新品种权成果,以2200万元的额度成功转化,跃居目前国内最高果业界转化资金额度,一项项瞩目的科技成果皆出自三亚崖州湾科技城。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 来源: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牛晶晶向澎湃新闻介绍,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南繁硅谷和深海科技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吸引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1所顶尖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等17所科研院所机构入驻,26个院士团队落地开展科研工作。
“2021年3月,我来三亚参加种子大会,当我看到现场有29个院士、100多位国内外的专家进行报告时,被震撼到了,我觉得它(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会腾飞,当时就想着毕业之后能不能来这里工作。”毕业于瑞士伯尔尼大学生物安全专业的陈怡向澎湃新闻回忆道,在去年4月,当看到热科院在招聘时,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
去年11月,陈怡如愿以偿成为了热科院的一名副研究员,在2022年1月全脱产后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以博士后的身份,从事生物育种安全评价及检测方面的工作。她表示,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后,崖州湾科技城的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将成为发挥她个人工作优势的主阵地,她希望能在防止生物入侵、维护生物安全方面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子实验室。来源: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服务南繁硅谷建设的核心力量,于2021年5月挂牌成立。据“三亚发布”消息,目前该实验有22个院士创新团队、76个“揭榜挂帅”项目团队正围绕育种科研前沿领域开展攻关。
人才聚集,引来企业抢滩。截至2022年11月,崖州湾科技城已累计注册企业7865家,其中,已在园区注册或开展业务的央企(包括控股子公司)18家,世界500强企业15家,高校12所,科研机构18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外资企业93家,一批批种业科技和深海科技的高端人才汇聚崖州湾科技城。
公开报道显示,除了崖州湾科技城崛起,三亚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与海南空天信息研究院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成为三亚培育产业转型新业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自贸港建设新标杆的重要增长极。
据《三亚日报》报道,今年4月,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省委赋予三亚新使命: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打造国际旅游胜地、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
“未来一个时期将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郭颖向澎湃新闻表示,立足三亚新的发展定位,将打造提升一批具有三亚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壮大旅游产业集群,此外将加快南繁“一体两翼”协同发展进程,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主体资源集聚。
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让郭书华实现从“捕渔人”到游艇船长的蜕变,也让三亚不断挖掘旅游消费新增长点,打造国际旅游消费标杆,当好转型发展的示范。而以南繁科技、深海科技为代表的“产业新星”正在激活三亚经济发展新动能。这座向“新”进发的城市,不断更新自贸港建设的“海上想象力”,让更多优秀人才把对三亚的关注变为走进三亚的实际行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蓄力。
时值初冬,三亚这颗北纬18度上的璀璨明珠,暖阳高照,生机勃发。三亚的十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缩影。站在新的起点,三亚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三亚将竭力打造一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样板工程”,创建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以实干实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三亚落地生根。
驻足回眸,十年一瞬。放眼未来,一个全新的三亚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