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的﹃仁义礼孝﹄)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伯夷叔齐是殷商末年的历史人物,在我的老家河南洛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我小时候就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我曾居住的孟津县(现孟津区)会盟镇扣马村就因为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得名。

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北方有一个小国叫孤竹国,国王复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字公信,谥号“夷”,三儿子墨胎智,谥号“齐”。所以后世称大儿子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

谦虚让国。伯夷叔齐兄弟俩都秉性忠厚,谦虚有礼,老国王比较偏爱三儿子叔齐。按照当时的惯例,应册立长子伯夷为世子,继承王位,但老国王临终前却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叔齐,并嘱咐叔齐一定要把孤竹国治理好。叔齐在父王死后,觉得由自己来继承王位,与祖制不符,同时也觉得大哥伯夷比自己的德才要高,就提出让位给伯夷。伯夷没有接受,以不敢违背父皇的遗命为理由,连夜出走离开了孤竹国。叔齐为了不违背祖制,不落下逼走大哥之嫌,也连夜逃离了孤竹国,最后只好由二儿子继承王位,留下了一段夷齐让国的美谈。

叩马而谏。伯夷叔齐离家出走后,在外面风餐露宿,相互寻找,最后在我老家的村庄相遇,两人相拥而泣。正好这时遇到周武王挥师东进讨伐殷纣王,周文王的灵牌挂在战车上。兄弟二人上前勒住了武王的马缰,大声问道:武王,您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为什么要去攻打商纣?武王答道:商纣祸国殃民,昏庸无道,我是顺应民意,替天行道!伯夷叔齐说,管他是不是昏君,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我们做臣子的只能好言相劝,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你的父亲死了不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武王当然不听这些,身边随从拔刀要杀了这不识趣的兄弟俩,幸亏姜子牙出面解围,说他们是有气节的人,把他们赶走就是了。这就是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的故事,我老家的村也由此而得名“叩马”,后来演变成“扣马”。

耻食周粟。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成功,灭商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就到我老家附近的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唱道: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做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哪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最后,兄弟俩饥寒交加,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谦虚让国、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典故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历代先贤及文人墨客对夷齐多有溢美之词,主要源于他们的“仁”“义”“礼”“孝”,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道德源泉。夷齐让国体现了“仁”,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仁”;夷齐让国,前提是“义”字当先,这种行为在儒家看来是无比高尚的。夷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儒家的“礼”;伯夷以父命为尊,宁不做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儒家的“孝”。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先贤哲人的看法毕竟有时代局限性。从历史上看,周武王伐纣是顺应时代潮流,汇集八百诸侯一举灭商,建立了盖世功勋。伯夷叔齐固守传统礼教,为所谓的“仁义”所困,撂下属国百姓安危于不顾而逃离;为所谓的“忠孝”所困,逆历史潮流,螳臂挡车,不自量力,留下千古笑柄;为所谓的“守节”所困,不食周粟,却吃周薇,岂不是掩耳盗铃?毛主席多次评价这一历史事件,曾把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还批评伯夷叔齐兄弟缺乏责任担当,这个评价是很有道理的。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三星堆是哪个朝代的(沉睡三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文明究竟从何而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