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867课:“分散”的“散”有多复杂

《说文解字》第867课:“疏散”的“散”有多繁复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肉”部的一个字“”,“”在古代汉语已不必,改用它的异体字(注意,不是简化字)“散”为通用字,“散”是古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度语委公布的《古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散”在古代汉语用法特别多,因此,本课的内容很长,请各位耐心学习。

(散)。读音有三个:

(一)sà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表明是:“散,杂肉也。从肉,?声。”形声字。原本是杂肉。

关于散字的原本,各家有争议,可以先看一下字形演化:

(散的字形演化)

王筠《说文句读》:“散字从肉,故说曰杂肉,实是散碎通用之字,故元应取杂而删肉也。”这里的“散字从肉”的“从肉”字形,实践上是《说文》今后的讹变。

林义光《文源》:“散为杂,无杂肉之义……(古)从月,不从肉,月即夕字,象物形,从攴,‘[小小]’象疏散形,原本当为疏散之散……经传皆用散字。”这里分析散为会心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者会心也。?,分散也。”关于“?”字,今后我们还会专门讲。

实践上,看字形,散从商代已有初文,从林从攴会心。同期金文,一形为手持酒器形,右方是古时古时爵一类的酒器之形,字形从甲骨文斝的省形,右方从攴,表现以手持之;二形右方是披麻的外貌,右方从攴,会以手剥麻之意。后字形讹变,实践上是金文一形与二形的殽杂,将酒器的两个柱误为披麻形,将器体误为一块肉。于是有了杂肉之训。

从金笔墨形开头,散字所从形符“林”或省作“艸”,又追加了“月”为声符。战国字形讹变,至《说文》左下部已变为“肉”,作,训为“杂肉也”。到汉隶又进一步演化,“”左上角的“林”又变为“共字无八”的字形,成了“散”字的今字形。

(今世人剥除麻皮)

散的原本是芟除,即上文所说的剥除麻皮,后引申为疏散,它最初是会心字。在《说文》体系中,它是会心字的缘故是字形在战国时产生了讹变的缘故。

固然,《说文解字》说所的“杂肉”的原本也只存在于《说文》体系内。

散字最早的引申义是分散;疏散。与“聚”相对。如:云消雾散;一哄而散。《广韵·翰韵》:“?,今通作散。”

《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到了彭城,汉军兵败,崩溃而回。唐代韩翊《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以上各原本之外,散另有很多用法:

(1)掀开;开裂。王安石《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香草已堪回步履,午风聊复散衣襟。”散衣襟,即掀开衣襟。

(散衣襟)

(2)撒;分发。如:散传单;天女散花。《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欲散家资,招募义兵。”

(天女散花)

(3)散落,凋落。李贺《牡丹种曲》:“尤物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

(4)丧失;丢失。《红楼梦》第五回:“繁华的,金银散尽。”

(5)排解;发抒。如:散闷;散心。《世说新语·赏誉》:“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习尚日上,足散人怀。”王平子给友人写信,歌颂本人的儿子说:“他的风范敦睦量一天比一天上进,足以让民意胸愉快。”

(6)罢休。《后汉书·王龚传附王畅》:“会赦,事得散。”事变得以罢休,完毕。

(7)以竹括押马耳不使马惊。《周礼·夏官·廋人》:“及执驹散马耳。”郑玄注:“郑司农云:‘散,谓聒马耳毋令善惊也。’散马耳,以竹括押其耳,头犹豫则括中物,后遂串习不复惊。”举行执驹礼,(用竹括押马耳)使马习气声响的兴奋。

(二)sǎn。读音出自《广韵》。用法很多:

(1)不自检束;松懈。如:散浸;懒散;一盘散沙。《广韵·旱韵》:“散,散诞。”《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关于粗俗散漫的人,就用良师良朋来管束他。

(懒散的生存)

又引申为洒脱;洒脱。《世说新语·贤媛下》:“王夫人模样形状散朗,故有林弱势气。”王夫人模样形状风姿洒脱开朗,的确有隐士的风范敦睦度。

(2)书法用语。有初无终。窦蒙《述书赋例字格》:“有初无终曰散。”

(3)特指文章不受韵律束缚。元王恽《王堂嘉话》卷一:“洛阳竹斋教师李得之云:‘制诰二体不同,宣辞必需散,诰词乃用四六。’”这但是是最早的“散文”界说。固然了,这与古代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大有不同了。

(4)琐屑的;不会合的。如:散装;散页。鲁迅《罢了集·再谈香港》:“内有角子一包十元,散的四五元,铜子数十枚。”

(散装饼干)

(5)庞杂;紊乱。《淮南子·精力》:“精力澹然无极,不与物散。”精力澹泊无极,不随物质天下庞杂。

(6)粗略。《后汉书·曹襃传》:“此制散略,多不公道。”这篇(《汉仪》)很粗略,多处不合经义。

(7)闲散的。如:散官;散职。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被安排在闲散的地点上,真实是恰到好处的。

又多余无用的。《庄子·人世世》:“是散木也。以为舟,则沉。”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吞没。

(8)惨淡。《后汉书·黄琼传》:“闲者以来,卦位错谬,寒烧干系,蒙气数兴,日暗月散。”李贤注:“散,谓不夺目。”

(月色惨淡)

(9)粉末状药物。多用作中药名。如:麻沸散。《正字通·攴部》:“药石屑曰散。”沈括《梦溪笔谈·药议》:“汤、散、丸各有所宜。”

(10)中医学脉象之一,指脉搏浮散,稍按即无。《脉经·脉外形指下法门》:“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11)古酒器名。容量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必别物装饰。《新唐书·韦安石传附韦韬》:“有司所承,一升爵,五升散。”

(12)琴曲名。《世说新语·雅量》:“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袁孝尼以前请修业这支曲子,我痛惜顽固不愿传给他,《广陵散》从今今后要失传了!

(嵇康奏《广陵散》)

(13)散声。弹奏琴瑟时,手指不按丝弦所发射的声响。《老残游记》第十回:“一段今后,散泛相错,其声响亮。”

(14)古赌具樗蒲采名。《战国策·楚策三》:“夫一枭之不堪五散亦名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一个枭子却不克不及克服对方五个散子也是很明白的。如今您为什么不做天下的枭子,而让别的大臣做那五个散子呢?

(15)古时官名,即“散骑常侍”的简称。《唐会要》卷七十五:“开元中,勅一例冬集,其礼乐每年授散。”

(16)杀;衰减。《方言》卷三:“散,杀也。东齐曰散。”《墨子·非儒下》:“奉其先之祭奠,弗散。”于省吾新证:“散、杀一声之转。《仪礼·士冠礼》‘德之杀也’注:‘杀犹衰也。’”

(17)周代国邑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北,即《水经注》·渭水》中所说的散关城之散。

别的,散照旧姓。《通志·氏族略四》:“散氏,文王四友有散宜生,今江都有此姓。”

(三)sān。读音出自《集韵》。

自用于“蹒散”一词。也作“槃散”。词义同“踉跄”。《集韵·寒韵》:“跚,踉跄,行不进貌。或作散。”《史记·平原君列传》:“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裴骃《史记集解》:“散,亦作跚。”

散的小篆写法如图:

(散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867,局部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一切)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什么是发泡水泥?发泡水泥独家秘方揭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