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疼、肠鸣、慢性腹泻,多脾肾阳虚!一张方子补足阳气,巧化解
前些日子,有朋友问我,说他的肚脐周围总感觉疼痛,不知道为啥。
当时因为一些事比较忙,没有及时回答,但是,这个事儿,我始终记在脑海里。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问及此事的人,不少。
现在,我告诉你一句话——肚脐,是阳气之镜。阳气不足,肚脐先知。经常发作肚脐以及脐周疼痛的人,要警惕脾肾阳虚的问题。
我手头有一张很典型的医案,拿出来和你分享吧。
之前有一个男子,年53岁,姓张。
这个人,肚子从来都不好,大概有10多年了,间断性地出现慢性腹泻、便溏症状。
后来,有这么一阵子,大概是从就诊的一年前开始吧,此人每到早晨天快亮的时候,即四五点钟,就感觉到肚脐和肚脐周围疼痛,随后肚子里头开始咕噜咕噜直响。
这时候,必须上厕所。大便多夹杂不消化的食物,不成形。拉完了,感觉好受一些。
这个人为此也去过不少地方看,也到药店买过中成药吃。效果,不能说没有,但一直不见彻底控制。
到后来,问题愈发严重,此患决定好好看看中医,喝点汤药。
刻诊,见患者脉沉,苔白,舌淡红,自述平日腰腹畏寒怕冷,一着凉就“抽筋”一样地疼,全身疲乏无力。
经过肠镜检查,确定没有任何异常。
这时候,医家开了一张配伍,但见——
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茯苓,白术,苍术,山药,薏苡仁,五味子,淡附片,干姜,肉桂,炙甘草。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用药7剂以后,患者诸症都有所减轻,但是早晨依然会有腹泻。
效不更方,继续用原方。只不过,白术,薏苡仁,肉桂,淡附片剂量增加。
结果,这个药患者用了14剂,大便基本成型了,每日排便2次,早晨肚脐作痛、肠鸣之感消失,畏寒怕冷也大大缓解。
此后,医家遵上方,又做了变化,去掉了淡附片、五味子、苍术、吴茱萸,加减拟方,患者再服28剂,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好了,医案我给你说完了。现在,我帮你简单分析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医案中患者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典型的脾肾阳虚。
患者脉沉细,舌淡红苔白,腰腹部畏寒怕冷,全身疲乏无力,这些都是典型的阳虚表现。
哪里的阳气虚弱呢?
最初,一定是脾阳虚。你别忘了,患者慢性腹泻长达十多年啊。
这十多年下来,完全可以让所谓的脾气虚,演变成脾阳虚。伤气日久,必然伤阳。这没啥好说的。
脾阳受伤,接下来会怎样?会牵涉到肾阳。
脾作为后天之本,虽然受先天之本,即肾阳的温煦,但也能反过来,给肾阳作以补充。肾阳,需要脾阳的滋养。所以,脾阳虚日久,会导致肾阳虚。
好了,既然肾阳和脾阳都不足,患者就特别容易在早晨出现问题。
为啥?早晨,天快亮的时候,我们的阳气慢慢升起。肾阳作为一身之元阳,清晨就萌动起来了。肾阳升起,向上鼓舞,来到中焦脾胃。
正常情况下,人的脾胃、胃肠就会得到力量,准备迎接人早晨的进食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脾肾阳气不足,那么他的阳气生发在早晨就不充分。
结果,到了中焦,遇到了一股寒邪,于是气机转头向下走,这就导致了腹泻。这也就是所谓的五更泻。
这时候,患者的肚脐周围,容易疼痛。
一来,胃肠寒热之气在这里争斗、纠缠,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以发为疼痛。
二来,肚脐部位本身作为人体元神出入往来之门户,也是一身元阳之所系。
脾肾阳虚日久,肚脐部位失于温煦,所以在黎明时分,阳气当升不升的时候,发为疼痛。
我们也可以这么讲,这肚脐,他其实是阳气的一面镜子。脾肾阳气充足的人,就不会有异常。脾肾阳虚的人,肚脐和肚脐周围,就容易出现疼痛,以及肠鸣。
实际上,关于肚脐和阳气之间的关系,我以前曾经在文章中明确解释过。我说过,肚脐周围如果出现不由自主地“抽动”,即所谓“动气”,往往说明阳气不足。
另外,古代的一些医案中,也有通过补益阳气来改善肚脐疼痛的先例。如果你仔细看过我的文说,应该对此是有一定了解的。
好了。既然问题已经找到了,那我们就通过温补脾肾之阳的办法,来解决医案中患者的问题吧。
现在,我们再品味一下医家开的方子——
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茯苓,白术,苍术,山药,薏苡仁,五味子,淡附片,干姜,肉桂,炙甘草。
这里头,显然是四神丸的加减。
四神丸,是《证治准绳》里头的配伍,基本组成就是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和吴茱萸。其中,补骨脂温补肾阳。
肉豆蔻,温补脾阳,兼能止泻。吴茱萸暖脾阳,五味子收摄止泻。
在这个基础上,王师用茯苓、白术、苍术、山药、薏苡仁来健脾利湿,用淡附片、干姜、肉桂来温补肾阳。全方就大功告成了。
至于说以后的加减,也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置的,没有大的变化。
可以说,这就是一张,以四神丸加减为主要思路,以温补脾肾之阳为基本治则,来调理肠易激综合征的案例,很典型,值得我们探讨。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所有的肚脐周围疼痛、肠鸣、腹泻,都可以用这方子来应对啊?我说,不是的。可能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
其中,脾肾阳虚是最典型、最多见的病因,而非唯一的病因。
有些人,在脾肾阳虚的基础上,夹杂肝郁的问题。有些人,则是单纯的脾虚湿盛或肝郁脾虚。
有的人,属于肝郁脾虚,内有郁热。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辨证施治。
我上头介绍的经验,只能针对常见的脾肾阳虚。因此,文中配伍,仅供参考。
非专业读者,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如果用得科学及时,我觉得,它是可以帮助不少人摆脱窘境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
关于这个肠道消化问题,我也记不清,我都写过多少验案了。总之,我知道的,我都说给你。我毫无保留,希望你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