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诤臣”?
“诤”,即“谏诤”之意,诤臣即为谏诤之臣;所谓“诤”,指直言敢谏,如魏征一样的敢于直言,不畏生死的大臣称之为“诤臣”。“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也就是说:君王有敢于劝谏的臣子,国家就不会灭亡;父亲有能劝谏的儿子,家族就不会衰败。
在晚清的名臣之中,有一位诤臣阎敬铭,他的名气不大,甚至,很多人没听过他的大名。但是,他却是个铁骨铮铮,是个实打实的好官,不输任何名臣,甚至,有“救时宰相”之称。晚清“四大中兴之臣”的胡林翼大人,就曾对其评价道:闫大人奇丑,但是雄心壮志不减。
据说,闫大人年轻时就不太“漂亮”,在以举人参选“大挑”之时,刚一进门,就被主考官轰了出去,原因是他实在太丑陋了。“颜值不够,读书来凑”,闫大人最终凭借其出色的成绩在户部谋得一职:专门看管粮草。
湖广总督官文,也曾被闫大人的“彪悍”所惊到。
据说,官文的爱将因强抢民女犯事后,躲在总督府内。苦主状告无门,被闫大人所知,他虽仅为管粮草的小官,但是,也勇于出手,为苦主做主。虽然,闫大人此时的官职不大,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办法。只见他拿上铺盖卷儿直接躺在总督府过道里,要求官文严明处理此事。
官文实在经不起他的折腾,这件事最终得以秉公处理。
阎敬铭一路官运亨通,曾出任东阁大学士,还做过巡抚、尚书大人,在军机处也曾效过力,是位“全才”官员,能上能下。更重要的是,无论阎大人身在何位,他都敢于“犯上”。阎敬铭最出名的一次“犯上”事件,要数慈禧大肆修建颐和园之时。
当时,大清国库里几乎没有了存银,而且,内忧外患。慈禧享乐惯了,不惜动用大量银子去大兴木土,供自己享乐。主管户部的阎大人,以户部没钱为由,拒绝了慈禧的要求,并建议她尽快停工,不要继续修建颐和园了。
慈禧当然不会理会这种建议,但阎大人却直言不讳,继续上书。眼看慈禧马上就“发飙”了,阎大人也没见丝毫退缩,甚至,直言顶撞,最终,闫大人因此被革职查办。其实,阎大人敢这样“对抗”慈禧太后,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同治年间,他就给过慈禧一个“下马威”。
安德海是慈禧宠爱的太监,而且,此人不懂收敛,仗着自己是老佛爷身边的红人,就为所欲为。安德海不顾祖制,擅自离开京城,在外非常张扬。大清时期,凡宫内太监,是不得无故出紫禁城的,一经发现乃是重罪。可是,安德海早就不管这些,仗着老佛爷的喜爱,在外招摇。
结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所杀。丁大人此举并非是他个人意愿,而是得到了恭亲奕忻的支持,奕忻早就对慈禧宠信太监的行为不满,于是,拿安德海“开刀”,以儆效尤。安德海被诛杀后,民间传闻四起,有人说:安德海并未净身,是个假太监,所以,才与慈禧何等近亲。
随着流言蜚语横行,阎敬銘坐不住了,他为了平息流言,要求为宫内所有太监再重新验一次身。出了这样的事情,“打”的可是慈禧的脸面,她自然十分不悦。可是,她也不能公然反对,如果反对,反倒坐实了言论一般,只好,哑巴吃黄连,让阎大人去做了。
阎大人此举,实属没事儿找事儿,主要就为警告慈禧和太监,要他们注意言行。事实上,太监们进宫前早就做了严格的检查。负责检查的,叫做“验净太监”,整个检验过程共计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验缺”,是对太监的体貌进行检验,看看是否面容丑陋、身体残疾等,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不会被送进宫内的。毕竟,皇室们也想“赏心悦目”,成天让丑陋之人服侍自己,心情也不会美好。
第二部分是“验净”,主要就是查验他们是否被阉割干净,这也是他们能做太监的最后一步检查。
经过这两步后,太监才可进宫。
而对每个太监的验明正身,都是由“验净太监”去担保的,要在文书上签上他们的名号,相当于对他们的检验结果是终身负责的。如果出错,这些“验净太监”也一样是死罪,相当于渎职一样。所以,纵观整个大清朝,压根儿不会出现假太监。
但是,阎敬銘不管这些,他就是要验。
此举除了引慈禧不悦外,更是让太监们身感受辱。因为,太监们最不爱听到,就是他们的这些旧事,于是,阎大人成了太监们的“公敌”。太监总管李莲英也看闫大人不爽,于是,经常在慈禧耳边说阎大人的坏话,以报当时“二次验身”之恨。
当然,闫大人这次公验,最终结果也是:宫内并无假太监。
阎回陕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西侧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仍沿用作为粮站,是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五》、《号称“救时宰相”的阎敬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