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自杀事件(松鼠暴毙)

谈喂食动物是否对生态造成干预?

原文@德廢客 载于中读App

一则新闻〈北极熊悲歌 拖羸弱身体翻垃圾桶觅食画面曝光〉引起群众哗然,内容为加拿大摄影师尼克伦(Paul Nicklen)与保育团队在巴芬岛拍摄时,发现一只北极熊后腿肌肉萎缩,在垃圾堆中寻找食物。

拖着孱弱的身躯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的北极熊。(图片引自摄影师尼克伦 Instagram)

该团队于当下决定不介入牠最后生存的挣扎,除了因为在加拿大喂食野生北极熊是犯法之外,他们所思考的是:人为介入顶多是延长牠必然死亡的痛苦。尼克伦与团队成员只能哀戚地记录这一个令人难过的事件。

但这并不是单一事件,国家地理频道在2016年也记录到饥饿的北极公熊捕食小熊,母熊却无力阻挡的景况。

因为饥饿,北极熊发生同类相残的悲剧。(图片截自 国家地理频道官方YouTube)

北极熊令人鼻酸的愕然,实是环境恶化的必然。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早在2015年时,即依北极熊现况指出──全球暖化导致北极海冰融化,目前仅存2.2~3.1万只的北极熊,在栖地不断缩小之下,未来的35~40年间,数量将会减少三分之一。前述的这两个事件,都是IUCN预测里,必然发生的过程。

全球暖化是人类工业革命后,大量排碳的后果,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厄本(Mark Urban)博士也在Science期刊中指出,只要暖化持续,就会有16%的物种面临绝种的危机。面对这些物种所遭受的危机,人类应该怎么做,才能保留牠们的生存权?

对于单一动物的濒死事件,科学家经常采取不干涉、不挽救的态度,原因在于一旦介入动物的生死问题,就等同干涉了大自然的演化,便不再是「天择」,而是「人择」;此举并非漠视濒危物种的存亡,而是必须采取栖地保护的方式来进行保育,维护整体的环境,让动物们足以自行生养繁殖。

保育、护生大不同,介入自然非好事

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下,喂食野生动物等同干涉大自然的运作,会使动物的行为偏好和外在形态产生变化,这绝对是禁止的。

但是人类护生或圈养的心态,常常介入自然演化而不自知。例如在南投的溪头,因游客喂食松鼠导致过胖而暴毙,甚至引发繁殖过量的可能,进而存在危害柳杉林的忧虑。

同样的,游客在高雄寿山入侵台湾猕猴栖地,常常随手喂食,改变了猕猴的取食行为,进而出现猕猴抢夺游客手中食物的情况。

(左)南投溪头被喂食过胖的松鼠;(右)高雄寿山抢夺小朋友糖果的台湾猕猴。(作者 摄)

当动物因人类的喂食,而造成行为改变,最大的受害者除了动物本身之外,也往往回头影响人类自身。例如寿山台湾猕猴的边缘族群,在与人类过度接触后,一些行为被改变的个体造成了我们对人猴冲突的疑虑。

亦即,当这些少数的猕猴因习惯了人们的喂食,开始侵夺人类的食物和农产时,一方面少数人的好意,往往会造成另一群人的利益受损。另方面,感觉受损的一方,将可能更进一步侵害猕猴的生存权。像是2016年,就有一整个猕猴社群全被毒杀,包含成猴、幼猴无一例外。

人的过度干预:从圈养、喂食秀,到猫狗品种改造

人类喂食其他动物源自于圈养与共生的利益,我们对家禽、家畜和埤塘的鱼投以饲料,期待牠们成长以收获,这种心理延伸到牧场或动物园可爱动物区,小朋友与大人会高兴地喂食,许多人并且喜爱观赏陆生和海洋动物园的喂食秀。

农场里喂食动物的行为。(作者 摄)

人类对大自然动物的喂食,从残余食物被灰狼、野猫取食,到近代人择出许多品种的狗和猫,从利益所趋演变到了兴趣偏好的宠物饲养,在近两万年来,已经改变了许许多多的物种在自然生态里原本的外貌。

被人类育种出来各种类型的狗。(图片来源:publicdomainpictures)

然而过度繁殖的猫狗,现在已经脱离人类饲养的能力范围,在郊区,有大量的流浪动物徘徊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牠们的生存走向了「半野生」的方式,所以我们会看到流浪狗追咬山羌,也看到了流浪猫捕食其他野生动物。

从人类饲养到回归自然的半路上,半野生的流浪动物,要面对车辆呼啸而过的死亡,还有找不到食物的竞争与饥饿。

弃养、放养,在宠物不停从家中外流出去的情况下,流浪猫狗的问题至今无法彻底解决,而牠们从人类世界扩展到野外的过程中,结扎不全面与爱心喂养,又进一步提升了牠们走向野外的机率,并破坏了生态。那我们需要问的是──北极熊不能喂,而流浪猫狗可以喂,除了科学研究的规范与一般互动的差别之外,在价值观上,这是否也是人类对生命的差别对待呢?

流浪动物半野生的生存方式,会捕食其他野生动物。(图片来源: wikimedia)

人择、天择,生存栖地应划清界线

时至今日,当人类了解了生态演化,开始懂得不去干涉大自然生物的繁衍时,那些被我们透过育种和驯化所改变的物种,我们该如何对待?而正在当作宠物饲养的猫、狗、鱼、两栖爬虫和昆虫,我们又该如何避免牠们破坏生态?

笔者建议「人择物种」与「天择物种」应该划清栖地界线,保存「天择物种」在大自然的样貌,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人择物种」应该留在人类的世界中,人类必须担负起人择后生命扭曲的责任。

这解套了北极熊不能喂食,而流浪猫狗可以喂食的问题。同时也必须建立法源,提供「人择物种」移出野外生态环境的依据,以及后续安置的配套措施,以保障「天择物种」不受「人择物种」的干扰和侵害。

流浪猫狗的喂食所引发的常是环境卫生的争议,而在国外喂与不喂,各国反应不一,像土耳其有环保喂食站,而日本京都却通过禁喂流浪猫的法案。

土耳其开发的流浪猫狗喂食站。(图片来源: Pugedon粉专)

流浪猫在日本京都看似减少了,但这全是禁喂的功劳吗?并不全然!日本除了强化倡导前端的饲主责任外,在后端则拥有更多的配套措施,让流浪猫有所安置,这是一个人类承担了对「人择物种」生命权责任的例子。

「人择物种」是当动物饲养在人为环境中,这些动物们便出现了适应人造环境的汰择,而当为了人类的偏好更行育种时,牠们的生理、外貌和行为会偏离原本大自然族群的样子,「人择物种」的演化发展违反了自然汰择,牠们的基因便不该再混入自然的族群里,应该限制在人为环境中,不可出现在野外。

同时,我们必须限制「人择物种」的继续发生,宠物的饲养不应该无限制地引入!

观赏鱼、青蛙、乌龟、蛇、蜥蜴、老鼠、兔子和各种昆虫等等,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正在「人择」的进行式中。也就是说,除了猫狗之外,有大量物种在当今便利的运输下,被安置在人类的居所中喂养,一旦人择出适应的个体,且能自行生养繁殖后,牠们未来都将成为现在的猫狗问题。

当「人择物种」已经被人类圈养到没有谋生能力,或是过量而播迁出人为环境时,除了须从野外环境移除外,我们该做的是,评估宠物主与饲养的乘载量,以估量在人为环境中可承担「人择物种」的族群大小。当过量时,便应该在源头处控制宠物的繁殖速度,并安置宠物饲养以外的溢量流浪动物。

喂食可以是安置流浪动物的一种方法,但基于个人结扎效率与提供食物质量的差异,不宜由私人进行。这可以在禁止私人喂食,并由公部门统一透过喂食、捕捉、结扎和安置下,来完成溢量流浪动物的管控。私人的爱心,亦能以赞助和铭贴赞助者在喂食站的方式,给予流浪动物在安置前的温暖。

「天择物种」当然不可以喂,而「人择物种」则不能始乱终弃,基于人类对牠们的责任,喂食需涵盖安置的配套与栖地范围的限制,如此自然天择,生态才能不受破坏。

「动物当代思潮」:跨域讨论各项动物保护议题,并与国外经验相互检证反省,期使「动物保护学」能持续成熟茁壮。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昆凌(昆凌演过的电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