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哪儿?这个稚嫩声音的背后,是2000万独抚妈妈的温柔与坚强,奔波与梦想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署名除外)
一个看似端正的人生,其实倾斜了12度。当小路(化名)带着5个月的身孕回到父母身边时,外人眼里所谓的“人生偏差”才刚刚开始。一个人孕检、一个人给剖腹产手术签字、一个人抚养孩子,成为“独抚妈妈”的6年时光,一个人与现实周旋,成了小路的生活常态。
“独抚妈妈”是指因婚姻危机、离异、未婚、丧偶及其他原因,独自抚养未成年孩子的女性。这是当前一个未能被社会正常“看见”的群体,她们承受着家庭经济、子女教育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甚至遭受污名化的不公对待;她们需要比其他母亲更加坚韧和强大,去承受两个人的全部生活。在尴尬的现实面前,却因她们的集体失声,以至于许多人从未听说过“独抚妈妈”这个称谓。
每一个独抚妈妈的背后都是滔天的暴风雪,小路也经历了无数的“心碎时刻”,然而,面对外界她总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带了几分的洒脱和无畏。“人生是多元的”,她希望拥有不被约定俗成的人生,相对于活成“别人需要的样子”,她更愿意忠于自己的内心。没有抱怨和哭诉,没有甘心做弱势群体被社会帮扶,反倒是一边带娃,一边亲手创办了青岛屹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身份立足社会,用奋斗演绎独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也让正在困境中艰难跋涉的独抚妈妈们看到了应该拥有的未来。
小路母子(受访人供图)
“恭喜你,老来得子”
“恭喜你,老来得子!”消息发出后,小路接着把验孕棒扔进了垃圾桶。“砰”的一声,验孕棒撞击到垃圾桶的桶壁后,重重弹落到底部,正面朝上,显示出红红的两道杠,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刺眼。小路不经意瞥了一眼,迅速起身,将验孕棒翻了个面儿。
“嘀——”,微信收到了新消息,小路迟疑了一下才点开,“看来我身体还不错”,后面配了一个鬼脸表情,紧接着又弹出一条消息,“不过,还是打掉吧,别要了”。对方的回复并没有在小路心中激起波澜,以自己对他多年的了解,这回答算是意料之中。没做过多思考,她编辑了一句:“只是通知你一下,大家都是成年人,各自选择,然后对结果负责就好。”发送完毕,顺手把对方从通讯录里删了。
这一幕发生在2015年冬天,刚验出怀孕就已经3个月了,而那时,年已而立的小路和前男友刚分手两个多月。未婚已孕,还是单身未婚已孕,这戏剧性的一幕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尽管前男友的建议是“流”,但小路的决定却是“留”。虽然这个“发了疯”的决定必然让自己今后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小路却不以为然。这与她一直以来的特立独行有关。
比如小路在对恋人的选择上,被人询问:“对方年龄比你大10岁是否是个问题”时,小路会反问:“这应该成为问题么?比起年龄或者外形,我更欣赏他的智慧和善于思考的特质。”
面对朋友的不解,小路有自己的坚持。“相对于别人眼中离异又有孩子的他,我看见的是一个有趣的人,热爱思考、有智慧、灵魂透亮。重要的是,你喜欢的人也喜欢着你,这很幸运。”虽然有过犹豫,但对王先生的欣赏和爱慕,仍然可以赋予她为爱坚持的勇气和魄力。
和王先生恋爱的3年里,小路渐渐明白,王先生是一位浪漫但不适合结婚的对象。但她认为,喜欢一个人的多情就要接受他的飘忽不定,所以相处的3年里从未提过“结婚”二字。
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消耗殆尽,情侣关系走到了尽头,然而,一个小生命却意外地出现在这个不合时宜的节点。因为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小路执意留下这个小生命。孩子的出现让她的生命延展出了“母亲”的身份,也彻底改写了今后的人生路。
对于这个不同寻常的抉择,她回应道:“生活就是拥有更多的体验和经历,我为自己生了一个孩子,你不觉得这样很有趣吗?”
“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
快速决定,慢慢思考。怀孕5个月时,小路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结束多年的北漂生活,回到了山东老家。
面对身边简单粗暴的言论,小路选择沉默。她知道“温情无法靠一场场的雄辩获得,它是内心温柔的人才能赐予的礼物”。
让人安慰的是,刚开始得知真相而惊愕的小路父母,最终也只是问了一句“是不是一定要生”,在得到女儿肯定的回答后便不再追问什么了。他们心里清楚,既然无法左右女儿的决定,便干脆快速调整态度,力所能及地支持她。
从小独立自主的小路已经习惯了亲力亲为。所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她几乎全部靠自己搞定。一个人经历前前后后十多次孕检,一个人对抗惊险的妊娠期高血压,因为没有“孩子爸爸”的陪伴,就连顺产转剖宫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一个人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网上将孤独分为十二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就是“一个人看医生”。忍受着十二级孤独的小路却释然地看待这一切,“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身、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儿子小D降临后,她的日常就变成了一个人带娃、一个人养家、一个人消化情绪……一天工作24小时,一周工作7天,一年工作365天,世界上这个全年无休的职位,需要无时无刻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没有薪水,不求回报,很难辞职。这个职位叫“一个母亲”。
小路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母亲。艰辛的育儿路上,自立好强的小路也遇到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儿。有一次半夜遭遇无赖砸门,放在从前,她会勇敢地冲出去与之对峙理论,但为了保护孩子,却只能压制已经中烧的怒火,抱着发抖的小D不停安抚着。当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小D被欺负了却没有爸爸撑腰时,小路便自己上阵据理力争,“有些时候顾不得体面,只想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替他遮挡的勇气”……
困难千重万重,小路都不怕,她最怕的却是自己生病。“我不能病,更没有资格抑郁。孩子病了有我照顾,我要是倒下了,他该怎么办?”尽管生活有万般不如意之处,小路却是全盘照收。“不否认现实,不推卸责任。”她一直以这样的姿态面对生活。
“爸爸去哪儿了”
很多独抚妈妈会如此倾诉:最痛苦的部分莫过于对孩子的愧疚,觉得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小路有时也会想象,如果王先生在,他会怎样帮助小D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教导小D遇到困难时如何鼓起挺身而出的勇气……但这些,也只是存在于想象中。
“每个人都有他的不得已,原谅他人,才能放过自己。”现实中,小路从未逼迫王先生承担过母子俩的生活。但随着小D渐渐长大,小路也开始尝试着将爸爸的角色带入孩子的世界。
小D一岁时,小路第一次带着他去跟爸爸见了面。她至今都记得与孩子初次见面时王先生的慌张和不知所措,接过行李后僵硬地转身向前,留给孩子一个陌生的背影。
这次见面,她没有强迫王先生去刻意表现对孩子的爱。但毕竟血浓于水,从那以后,父子便一直保持着每年一两次的见面频率,小D也会主动与爸爸视频连线系。
“我们不是一家人,他只是孩子爸爸而已,我们合伙把孩子养好就足够了。”小路如此表示。如今,小D上一年级了,王先生开始承担起一部分教育费用。
对于爸爸的身份,小D还不能完全理解,也从不过多地追问。只是有一次见面后,小路察觉到孩子不高兴,便试探性地问了一下,原来小D是因为爸爸没有跟着一起回家而失落,还责备她“是妈妈不让爸爸回来”。
小路承认,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但男性角色并不缺失,姥爷、舅舅都对小D给予了无限的关爱。尽管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小路却希望孩子拥有丰富且充盈的内心,不因单亲自卑,不自我否定,更不要将自己归为“另类”。
小路母子(受访人供图)
孩子尚且年幼,还不能完全理解妈妈的想法,于是小路把自己想对孩子说的话记录在便签上,准备等孩子长大了再慢慢解释给他听。记着记着,就成了厚厚一沓。最近的一张便签上,小路写下了希望孩子所拥有的人生态度:“有人说你成熟,妈妈觉得这应来源于你的眼神中总是充满了思考的味道。或许在善意的祝福和恶意中伤中长大的你,早早就嗅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同的碰撞,还好,冲突和困惑并没有让你失控,而是让你学会了使用你的小脑袋。对此,妈妈有些许遗憾,但人生没有单一的范本,只要能通向罗马,那么条条道路都是可以去行走的。这世上有那么多被标榜的‘正确’,而你有幸,拥有自己的独立。”
其实,在小路看来,有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国内外有很多扎实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样本跟踪和分析早就给出了结论:对孩子行为发展、性格塑造的影响上,家庭关系质量的作用,远远大于家庭结构。真正伤害孩子的,不是单亲家庭,而是不幸福的家庭。有些家庭虽然父亲在位,但是父爱的功能性缺位,甚至恶化成了母亲的丧偶式育儿,那才是孩子的不幸。”
如果抛开社会文化和传统“幸福模式”的影响,单亲妈妈的难处,在于带娃的团队成员变少了。“但如果我们的社会有共识,能给到单亲家庭需要的帮助,是可以弥补的。”小路期望道。
“忠于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调查显示,单亲妈妈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子女教育与心理压力,在家庭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低谷期亟需社会支持。2019年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发布的《十城市单亲妈妈生活状况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64.5%的单亲妈妈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近八成单亲妈妈无法得到前任配偶的抚养费,单亲妈妈普遍面临经济压力。
小路也没能逃离生存的漩涡。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可以拥有更多选择,2017年,她带着小D离开父母的保护,来到青岛打拼,一手创立了青岛屹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
小路发挥自己的心理咨询专长,重点为女性,尤其是婚姻中的女性和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她曾接触过被家暴后求诉无门的女子,见过厦门第一例因亲生父亲性侵立案的女童,听过被产后抑郁折磨的母亲在电话另一头痛哭……那么多的影像和声音,让她越来越清楚自己想做些什么。
“是正常婚姻内的孩子才会幸福,还是你需要用‘正常’才能来维持自己内在世界的平衡?抑或是你并不愿相信,接纳自己的需要才是最‘正常’的事情?”小路认为,现代社会常常会漠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她想分享给所有女性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生活全是满满的美好和波澜不惊,当你不再把生活的责任推脱给外界时,你才能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
“忠于自己是需要勇气的”,“找到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是小路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对孩子的期许。
作为一个母亲,她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我这辈子体会过最快乐的事,就是跟我的小D安安静静地呆在一起。”
“我最认真的愿望就是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即使生命总以刻薄荒芜相欺。”
《园丁与木匠》里有这样一句话:“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小路希望独抚妈妈们的爱在成为土壤的同时也能守住边界,也希望独抚妈妈们能找到独立于子女的、自己的道路。
前段时间,她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束鲜花,并附言“我也算是收到新娘捧花的人了”。
作为单身未婚的独抚妈妈,小路并不排斥新的爱情。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放弃为爱而生的权利,不是吗?
■延伸故事
椰壳碗外的人生
英子也是一位独抚妈妈,她比较适合被比喻成“椰壳碗”,这个比喻来自于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录《椰壳碗外的人生》。
本尼迪克特回顾自己身为爱尔兰后裔,在中国昆明出生,在爱尔兰、英格兰学习,在美国工作,在东南亚做研究,生活和工作一直在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从在任何地方都无法久居到安定下来,他的人生有别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椰壳碗下青蛙的比喻:一只青蛙被扣在椰壳碗下面,它很快就觉得是椰壳碗圈起了整个宇宙。
家庭虽然不是整个宇宙,但是对于社会生活参与少,或者无心于追求社会价值、社会成就的英子来说,它真的非常重要,以至于可以让步或者牺牲,忍受不平等,或者不被尊重,或者没有自主权。
在生下小樱桃(化名)后,因为婆婆拒绝帮忙带孩子,英子便被迫当起了全职妈妈。一旦失去了经济来源,噩梦便随之而来。每花一分钱都要问丈夫伸手要,让她渐渐失去了尊严。刚开始丈夫还很客气,时间久了变得不耐烦,甚至瞧不上英子。他开始故意找茬吵架。不是嫌英子不赚钱,就是嫌英子不做饭。有一次因为英子反驳了几句,他竟然破口大骂。骂完之后又道歉,和好了又继续吵,无休无止。
在沙漠里迷路的人都是累死的,不是渴死的,因为他们看见了海市蜃楼。英子也曾一度困在这个怪圈里无法走出来。丈夫的一次次道歉和认错让她产生了错觉,她幻想着丈夫回心转意,能够体谅她、尊重她,但一次次的讨好换来的是变本加厉。终于,在一次大爆发后她勇敢地提出了离婚,带着孩子连夜逃离。
租房子、打零工……独抚的日子,英子吃尽苦头,也受尽了冷脸。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促使人思索,逼迫人坚强,更能让人置之死地而后生。多年坚持下来,孩子健康长大,学习名列前茅,而英子自己,也从一个小时工蝶变成房地产行业的佼佼者。见大千世界,享品质生活,现在的英子,已然拥有了椰壳碗外的人生。
小路和英子,同为独抚妈妈,一个独立自主,敢爱敢恨;一个触底反弹,成功逆袭。采访时,她们给人的感觉非常相似:乐观坚强、温柔坚韧,尤其谈及自己的孩子时,身上散发着掩盖不住的耀眼母性光芒。
独抚妈妈们的生命底色是女性,成为妈妈,独自养育孩子,让她们更有力量。不同的背景下共同的结局,让妈妈们更能深切理解彼此,在她们穿越暴风雪的艰难时刻,“父亲”的角色虽然缺位,但所幸还有“温柔的力量”在场。
祝福妈妈和孩子们,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一个母亲”与三万种心碎
有人问:为什么要叫“独抚妈妈”而不是平常提及的“单亲妈妈”?追溯起“独抚妈妈”的出处,就不能不提中国第一家关爱单亲妈妈心理的公益组织——“一个母亲”,“独抚妈妈”正是由它创造的名词,意在强调不以婚姻状态存在与否为标准,而是更为关注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状态。
“一个母亲”的发起人魏雪漫是个音乐人,还是心理咨询师和声音疗愈师,6年间接触了超过3万名独抚妈妈,见证过3万多种心碎,不断通过心理支持、法律援助、育儿指导等方式帮助独抚妈妈们释放压力,渡过难关。
“有时候我想,‘一个母亲’可以看作是安静坐在独抚妈妈身后的另一个女性,她陪着她们流泪,允许她们悲伤,允许她们脆弱,允许她们的生命暂时停滞在这里。这位‘女性’可以帮助她们照看她的孩子,帮她们从蜷缩的姿态中舒缓起来,站起来,眼睛看向外面,看到微笑的孩子拥抱自己……”
所有母亲都需要被看见
“一个母亲,影响的是三代家庭,儿童成长问题,两性婚姻问题,自我认知和觉醒的进步,都是女性、妈妈的力量在主导。”
今年1月22日,歌手张碧晨在微博曝出自己诞下婴儿并独自抚养一年,在网络引发热议,并将原本“隐形”的独抚妈妈群体带入舆论场正中央,引发人们的关注。说来也巧,“一个母亲”的发起人魏雪漫,当年曾和张碧晨一起被封为《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第一对“中国好姐妹”。
多数人认识魏雪漫,大都是看过《超级女声》《百变大咖秀》《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些综艺节目。印象中,她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唱将型歌手,殊不知,她还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热衷于公益事业。
魏雪漫(中)在“一个母亲”的小组带领人培训活动中心介绍声音疗愈(受访者供图)
关注到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魏雪漫40岁时成为一名母亲,认识了一位北大的心理学女博士,发现她不仅一个人养着3个孩子,同时还兼顾着学业和事业。魏雪漫的内心是震撼的,“她温和、坚韧、非常有力量,我从没想过她是一位单亲妈妈。”
“当去做一些所谓帮助别人的事情时,我从来都是获得帮助和被治愈的那个人。”一直关心女性成长并有专业心理学背景的魏雪漫,由此关注起单亲妈妈群体。
其实,魏雪漫和妹妹魏晓聪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恩爱和谐的原生家庭,但即使在其乐融融的成长环境下,她仍能感受到妈妈的艰难,也因此无法想象身边的单身妈妈会有多困难:传统观念不接受,缺少政策支持,忙碌、自卑、失声……
“所有的母亲,都需要被看见。”经过深度观察思考的魏雪漫总结道,“是独抚妈妈,不是单亲妈妈。”她强调,“单亲妈妈”这个词在过去是带有偏见的,是悲惨柔弱的标签,但“独抚妈妈”拥有无限可能的生活状态,她们勇敢而强大。
2015年,魏雪漫和妹妹在北京创立了“一个母亲”公益组织。投身公益之初,魏雪漫姐妹俩一直自我质疑:“我们在做的这件事情究竟有没有意义?一个母亲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她们用了两年时间来说服自我和团队,母亲在当代社会角色中的重要性——“一个母亲,影响的是三代家庭,儿童成长问题,两性婚姻问题,自我认知和觉醒的进步,都是女性、妈妈的力量在主导。”
正因如此,妈妈们需要一个集结的平台,总结自身经验,形成鼓舞其他妈妈的力量。
“我们不会认为独抚妈妈就是弱势群体,但她们应该被关注。独抚意味某段关系的丧失,她们内心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她们是受难者,极需重建再创造幸福的能力。”从最开始只是一档公益音频节目开始,魏雪漫一个人制作了20期,讲述一个个独抚故事,带着独抚妈妈们做冥想,为她们提供心理支持。渐渐地,收听音频的独抚妈妈越来越多,“一个母亲”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多,除了音频节目,还有线上心理重建小组,组建了社群,展开了对丧偶独抚母亲的支持计划……
房间里逐渐失声的大象
“我就是一名独抚妈妈。讲出这句话真的用了很大的勇气,因为真的有羞耻感,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这是一个数量庞大却在日常生活中被“隐形”的群体,世俗偏见的误解,母爱的理所应当,自身的泥潭深陷……都让这头房间里的大象,逐渐失去自己的声音。
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每6个离异家庭里,有5个是由妈妈抚养孩子。随着离婚数据攀升,据粗略估计,独抚妈妈群体正在以每年220万左右的数字增长。近几年,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离婚率的增长就意味着出现更多单亲家庭和独抚妈妈,而未婚生育群体的增加也导致未婚独抚妈妈的人数日趋增长,连同丧偶女性,这个群体已超过2000万。
“我就是一名独抚妈妈。讲出这句话真的用了很大的勇气,因为真的有羞耻感,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网友佛系小熊说,在孩子7个月大、自己还处于哺乳期手忙脚乱的时候,老公提出了离婚。从反抗、怀疑到接受、反思,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心里已经淡然了,但依旧没有公开自己单亲妈妈的身份。
“有时后甚至会因为不会安装孩子玩具车的电路,找了客服厂家都没能解决而感到沮丧,可那又能怎么样呢?”她心里清楚,未来还要靠自己面对很多问题,父母养老,孩子教育,职场打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独抚妈妈都需要迎风破浪。
知乎里有人提问:单亲妈妈的快乐是什么?“一个母亲”的社群小确幸接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每天,妈妈们接龙打卡,传递力量和温暖,至今已经接龙4年、积累1500条。同时,“一个母亲”的法律和育儿专家志愿者团队在社群开展公益答疑,特别是为举足无措、焦虑不安的新独抚妈妈保驾护航,6年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
“群里的姐妹们都是我的财富,感恩相遇,是你们陪我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赋予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能量,看你们在群里讨论如何处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问题,也让我受益良多。感谢‘一个母亲’这个平台,让我重新拥有美丽人生。”一位独抚妈妈反馈道。
社群从无到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是为独抚妈妈赋能,让她们获得归属感、价值感的聚集地,目前分为法律咨询功能群、自由分享群、同城群等近40个社群,在线超过4000人。在这里,独抚妈妈们可以找到相似经历的伙伴,相互支持、鼓励和陪伴,激发正能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
2020年至今,“一个母亲”还成立了近20个心理重建小组,让200多位独抚妈妈获益,她们分别生活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武汉、广州、深圳、徐州等城市,最远的来自加拿大,大家千里连线,在网上形成了一个默契、温暖的小集体。
“一个母亲”开展的线下心理重建小组活动中,独抚妈妈们相互安慰鼓励(受访者供图)
每个人都可以袒露心中刻骨铭心的痛,诉说各种困扰和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觉察,向过去的自我告别。一个个小组如同会施展魔法一般,无论谁经历过何种不幸,都能获得疗愈的力量。伴随每周一次的课程见证着大家的成长与蝶变,以及从内心生发出的勇气与力量。
“没想到大家会给我有力量的评价,这是我自以为最欠缺的能力。今天看到好几个姐妹的面貌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变得更加美好、更吸引人了。”一位独抚妈妈感激道。
不要轻视推动摇篮的手
“很多人都在寻找让自己能面临生活动荡的东西,但我们时刻都在与无常共舞。而学习心理学使我学会接纳,让我能更快地与自己的情绪和解。”
高尔基说:“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很多妈妈在养育出英雄和诗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为了英雄和诗人。
6年来,3万个妈妈通过“一个母亲”聚拢到一起。最小的20岁,最大的50岁。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互相帮助。
比如,在媒体从业的会把采访其他独抚妈妈的故事写成文章发表,供大家阅读,在提供巨大心理支持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当老师的会帮助其他独抚妈妈的孩子辅导作业、提高考试成绩;做医生的会为独抚妈妈和孩子们问诊治疗病痛,科普医疗知识;懂法律的会为需要打离婚官司、争取抚养权、索要抚养费的其他独抚妈妈提供法律援助;懂心理学的会为焦虑抑郁的妈妈进行心理辅导,尽快走出心灵沼泽;懂理财的则会为大家制定理财计划,合理提高收入……
“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很难提供直接的帮助,但同城的妈妈们会时常见面,互相出出主意。小姐妹间的聚会,也是一种喘息。有的还会把多余的书本、衣服捐赠出来。有些妈妈互相熟悉后,会‘轮班’照顾彼此的孩子。”
其实,独抚妈妈面临的困境是综合的,育儿只是其中的一面,她们个体心灵所受的伤,同样不容小觑。其中伤得最重、最难“康复”的通常是丧偶妈妈,这个群体全国有260万。
对于一边艰难地应对哀伤、克服心理上的创伤,一边抚养下一代的母亲来讲,获得有针对性的支持非常紧迫且有必要。为此,“一个母亲”启动了“丧偶独抚母亲支持计划”,通过搭建互联网支持平台对丧偶独抚家庭提供线上陪伴和心理援助,提供适合目标群体特点的线上社区、丧偶心理指南音频、一对一心理疏导等服务,使丧偶妈妈有空间倾诉痛苦、思念和相互支持,缓解情绪和生活困扰,在逆境中得获取力量和对生活的掌控,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一起从哀伤中复原。
李沧区婚姻家庭辅导中心举行的女性成长小组公益活动
“他助-自助-助人”,大多数独抚妈妈都有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她们总有办法通过身边家人朋友、社会咨询机构或公益机构的帮助,不断寻求自己成长和突破的“能量”,也不断地把这种得到的“能量”赋予其他人身上。
“其实,很多人都在寻找让自己能面临生活动荡的东西,但我们时刻都在与无常共舞。而学习心理使我学会接纳,让我能更快地与自己的情绪和解。”魏雪漫和“一个母亲”的心理咨询师们常常会因为独抚妈妈身上那股女性力量的崛起而惊喜。
“不要轻视那些推动摇篮的手,那是推动世界的手。”魏雪漫说,开始总以为她要为妈妈们提供帮助,但每次都是妈妈们的故事给了她力量。
她的力量
就在身边
在成为独抚妈妈之前,青岛姑娘李燕(化名)曾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她和老公因为留学海外相识,而后相恋,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结婚。本以为可以和心爱之人携手白头,没想到随着孩子的降生,两人经常为琐事争吵,这段婚姻最终以老公的移情别恋画上了休止符。
李燕没想到,离婚时他们竟然因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对簿公堂,前夫对法院判决置若罔闻,5年里不但从未按时给过抚养费,更在孩子一年级入学时带人到学校“抢”孩子。这些痛苦的经历在李燕心里划出了深深的刀痕,失眠和抑郁更在夜深人静时反复撕裂这些伤疤。所幸,在她濒临崩溃时加入了女性成长小组,在心理咨询师和群里姐妹的帮助下,渐渐走出了心理阴霾。
今年夏天,李燕带着孩子跨省搬家,在他乡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同样,作为一个独抚妈妈,小路深知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和不易,所以更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造成独抚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离婚占比67.3%,有大量婚姻不幸的女性亟待心理援助。自2019年起,小路所创办的青岛屹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由李沧区婚姻家庭辅导中心购买服务,承接婚姻辅导工作。辅导室就设在离婚登记室旁边,小路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为前来咨询离婚的夫妻疏导关系。
李沧区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的心理辅导室就设在离婚登记室旁边
在为一对对即将分崩离析的夫妻弥合裂缝的过程中,小路见过长期忍受家暴、寄望以离婚向命运抗争的女性;见过备受产后抑郁困扰、婚姻走向破裂的女性;还见过婚内出轨、深受其害的女性……
目睹她们的无助,小路愈发迫切地想和服务中心竭力扶上一把,让破镜重圆,让痛苦弥散。
据统计,自从在李沧区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开展工作以来,在李沧区妇联的领导和支持下,小路致力于帮助求助家庭进行婚前辅导、婚姻关系辅导、家庭关系辅导、离婚调适辅导等,共服务家庭224场次,其中离婚干预辅导195 场次,成功干预42场次;家庭关系辅导28场次,满意率100%。涉及调整婚姻内沟通及关系问题、婚姻内暴力问题、婚内出轨问题、婚内经济问题、婚姻内婆媳关系问题、家庭内的儿童和青少年问题、产后抑郁等诸多心理危机问题。
其实,小路也是“一个母亲”的受益者。她曾在社群里找到几个与自己有相同境遇的妈妈,一起分享育儿经验,分享生存攻略。随着找她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她还借鉴“一个母亲”的模式,创建了独抚妈妈成长小组和女性成长小组,为青岛的独抚妈妈们提供互帮互助的平台,共享一个安全的疗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