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热门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的收官之作中,宋丹丹把“yyds”,读成了“丫丫ds”,话题冲上热搜的同时,
32岁的周女士表示,自己部门下属给自己也发过“yyds”。然而周女士因为看不懂,还闹出了一场乌龙……
收到“YYDS”还以为被怼
周女士自述:我在江北区一家设计公司的人力部上班,一直觉得自己还是挺懂网络流行的,比如“奥利给”“凡尔赛”“累觉不爱”“细思极恐”这些网络流行语,我也经常说。直到那天,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
大概是7月初吧,我在工作群里,给我们部门新来的小姑娘交待了几个注意事项。小姑娘@我并回复道:周姐,YYDS!
YYDS?我当时看完很懵圈,觉得她是不是在diss我,嫌我太啰嗦?于是,我就回复道:“你什么意思?”吓得小姑娘跑我面前来给我解释YYDS=永远滴神,是网络流行语的一种,表达赞美和钦慕。额,当时我就觉得有些尴尬了。
更多缩写“密码”——
记者通过线上线下调查发现,这类如同密码般的缩写,被诸多年轻人普遍运用——
▲中文缩写类
@小美:和朋友聊天,他每次认同我的时候就会发一句“nsdd”,我开始很纳闷,我还以为他在说我“你是弟弟”。后来问了一下,原来他在说“你说得对”,emmmmm。
小张(25岁 女 研二学生):这种还有很多,DDDD=懂得都懂或者顶顶顶顶;XSWL=笑死我了;dbq=对不起;bhys=不好意思。
林静(31岁 女 全职):我问亲戚家的小孩在干嘛,他说他在PYQ,我以为是一个奶茶店之类的,结果是“朋友圈”的缩写。
▲英文缩写类
@小鹤小鹅:我是个废话达人,但是周围没有了解我的人,所以我只能在微博说废话,我好孤独,nbcs(即nobody cares,无人在意)。
秦小姐:那天,闺蜜给我推荐了部小说,优点是好看缺点是BE。BE是什么鬼?原来,BE=bad ending(坏的结局),同理,HE=happy ending(好的结局)。
▲中英文混合类
@汪汪队:“jms,咱们今天去逛街吧!”“jms是啥?”“jms就是姐妹们啊。”我跟表妹聊天后才知道,原来,jm=姐妹,s表示英文里的复数……以此类推,jrs就是家人们的意思。
@小江:谁能想到,bbl=求求了?问了一下才知道,这是“球球了ball ball le”的缩写。
精彩评论——
知乎网友“上海译文数字部”:据说,一开始只有追星的“饭圈人士”才会用缩写。
但现在,缩写变成了一种亚文化。通过这些密码一样的缩写,年轻人就像对暗号一样,一眼就能辨认出彼此的身份;同时,这些密码也起到了屏障的作用,把那些不认同、不理解年轻人的批评者们,拒之门外,让他们根本看不懂年轻人在说些什么。
知乎网友“游戏动力”:随着缩写的逐渐泛滥,互联网交流似乎已经越来越难,看着满是缩写的评论,有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已跟不上时代。
既然缩写让人感到厌烦,那这种现象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呢?我能记起最初的缩写,还是在大家口口传唱《QQ爱》的那个年代。“你是GG,还是MM?”作为年代感如此强烈的一句网络用语,当时并无太多人反感这句话,相反,这句话曾被大面积使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通过智能手机接触网络,导致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智能机的特性,这样打字更方便;也许是为了防止家长与老师的审查,被迫选择缩写;也许仅仅只是单纯地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知乎网友“事密达”:饭圈里的年轻人往往是最能在互联网语境中浪得风生水起的那一批人,因此,这几年他们造的新词也逐渐走进了日常生活。大伙张嘴闭嘴都是各种缩写,甚至有不少学生把缩写写入作文、试卷。
但越来越多汉字的词、义、音、形都和原来差距甚远。长久来看,并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虽说语言的发展依托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是也不能忘记语言原本正确的用法,全然不顾词汇的原义。
都市热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张含之
编辑:戴 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