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英简历(郭淑珍:曾为李谷一改名字,给宋祖英做导师,如今95岁没有退休)

郭淑珍:曾为李谷一改名字,给宋祖英做导师,如今95岁没有退休

有一年,郭淑珍参加综艺节目,指着李谷一反问主持人:

“你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主持人被问得莫名其妙,但还是回答道:

“李谷一呀!”

郭淑珍摇摇头:

“她叫李谷二。”

旁边的主持人哈哈大笑:

“这话也就您敢这么说。”

1983年,李谷一凭一首《乡恋》登上第一届春晚,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星。

这首歌,被誉为“新时期中国内地的第一首流行歌曲”。

李谷一也因为这首歌,有了“内地流行乐教母”的称号。

至今,她林林总总上过20次春晚,连续9年领唱《难忘今宵》,是名副其实的“春晚元老”。

她桃李满天下,歌手韦唯、付笛声、张也等,都是她的学生。

而郭淑珍却敢给李谷一改名字。

她凭啥?

01

在声乐界,男高音最难培养,向来有“歌坛大熊猫”之称。

著名音乐教育家孟玲,却为歌坛连续输送人才,培养出了王宏伟、刘和刚等多位男高音歌唱家。

声乐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想成名,就找孟玲。”

这句话绝非空穴来风。

孟玲所教出的学生,成材率高,优才率也高。

所以,学声乐的挤破脑袋,都想投到孟玲的门下。

但孟玲收徒的门槛很高。

想成为她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决不许抽烟、喝酒、谈恋爱。

抽烟、喝酒对嗓子不好,这个可以理解。

但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总是会有七情六欲的。

孟玲不让学生谈恋爱,态度很坚决:

“要么留下,要么离开!”

她的很多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

王宏伟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

刘和刚父母都是农民,上面还有两个姐姐。

学的东西多,学习时间短,还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所以,孟玲才有这样的班规:

“决不允许,如果你要谈恋爱,请离开我的班。”

可刘和刚在大三那年,因为被女生追求,惹怒了孟玲。

孟玲被刘和刚气得住进了医院。

刘和刚到医院看她,刚见面就被一句话挡了出来:

“你不是我的学生,赶紧走吧!”

刘和刚诚恳道歉,并给老师下了保证:

“老师您放心,我会做回从前的自己。”

回去以后,刘和刚跟那个女孩解释:

“孟老师说了,我不能谈恋爱,对不起了!”

孟玲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像师生,又像母子。

她从不想让学生受到委屈,一点都不行。

每当提及她的缺点,学生们的回答如出一辙:

“老师没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对家人的照顾也太少了。”

孟玲的丈夫生病需要手术,进手术室前流着泪对刘和刚说:

“平时太忙,连顿饭都没有给他做过。”

“如果,他不能从手术台上下来,我该拿什么原谅自己?”

“我更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跟着奶奶长大,我没时间管。”

女儿李阳也很难理解妈妈:

“为何不能像爱学生一样爱我?”

李阳从小也爱唱歌,可长大以后却学了美术:

“妈妈没空教我,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她的学生。”

每次有事找妈妈,李阳会站在学校的十字路口等王宏伟。

因为王宏伟去哪儿,妈妈就一定在那儿。

有人曾劝孟玲:

“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也该歇歇了。”

可孟玲却说:“我的老师,都90多岁了还没有退休,我怎么可能停下来?”

孟玲的老师,正是郭淑珍。

02

1959年,孟玲赶上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进入大学开始跟郭淑珍学习。

那时候,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经常因为吃不饱饭而苦恼。

每当唱高音的时候,因为太饿,她的眼睛直冒金星。

同学们经常这样开玩笑:

只要有一块肥肉,便能飚一次高音。

吃一次肥肉,极为奢侈。

有一次,郭淑珍把孟玲领回家里。

家里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碗,里面装满了红烧肉。

旁边还有一碗米饭,和一双筷子。

郭淑珍的母亲走过来招待:

“饿了吗,快吃吧。”

孟玲这顿饭吃得特香,而郭淑珍每天吃黄豆喝水充饥,饿的腿都肿了。

她太年轻,不知道在那个年代,郭淑珍一个人,每个月只能分半斤肉。

那之后,孟玲吃过很多次红烧肉,但在老师家那一次,是她最为难忘的。

孟玲是郭淑珍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第一个学生。

她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与郭淑珍的传承是密不可分的。

郭淑珍把爱传给了孟玲,孟玲做老师才会把爱传承下去。

1927年,郭淑珍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

特殊年代背景下,天津沦为敌人的战略要地,她的童年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她见过敌机在头顶上盘旋,然后丢下三枚炸弹。

郭淑珍在炸响的轰鸣中九死一生,那段刻骨的记忆,化作她学习音乐,报效祖国的动力。

小学老师教了五线谱,她感受着音符的曼妙。

虽然个头不高,但唱歌的声音最为洪亮。

因为天生一副好嗓子,同学和老师都叫她“小铃铛”。

1946年,郭淑珍中学毕业,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赵梅伯老师对她青睐有加,父亲却不同意她学唱歌。

那一代人,思想比较保守。

父亲眼中,学唱歌的人将来会变成戏子。

但郭淑珍并没放下对音乐的追求,第二年按照父亲的要求,报考护士学校时,却悄悄去北平艺专报名。

赵梅伯看到后非常喜欢,并给予她免试入学的资格。

为了顺利入学,郭淑珍请来在南开读书的舅舅当说客,父亲才勉强同意。

郭淑珍刻苦求学,每天顶着寒冷,怀揣热水袋到琴房练琴。

解放以后,北平艺专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

此间,郭淑珍拜师沈湘,两年后学成毕业,并留校任教。

第二年,她作为国家派出的第一批留苏人员,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歌剧。

留学期间,主演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在国际舞台上担任主角的第一个中国人。

1957年,她凭借《黄河大合唱》的第六乐章《黄河怨》,在世界学生联欢节歌舞比赛中,荣获金质奖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声乐节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

1959年,郭淑珍归来,将欧洲歌剧带上国内舞台,并参与创建了中国音乐学院歌剧专业,成为我国歌剧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从教几十年,郭淑珍兢兢业业,像钟表走针一般不停歇。

她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吃两顿饭,生活没有规律。

可这却成了她另类的“长寿秘诀”。

连生孩子,她都比常人晚了20年。

03

郭淑珍和丈夫朱工七是同行。

1950年,23岁的郭淑珍,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

有一天,她作为师姐去操场迎新,认识了比自己小8岁的朱工七。

14岁的朱工七,眼里的郭淑珍是一位成绩优异的大姐姐。

那个年纪,他还不懂爱情,有的只是对学姐的崇拜和依靠。

本来,郭淑珍与朱工七的关系,也只限于校友。

可巧合的是,郭淑珍的室友,是朱工七大哥朱工一的爱人。

有了这层关系,郭淑珍与朱工七见面的机会,便多了一些。

每次到朱家蹭饭,郭淑珍总会看到在角落里,拉小提琴的朱工七。

渐渐地,只要看到郭淑珍来家里,朱工七心里就像刮过一阵春风。

年少的他并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喜欢。

带着沐浴春风的欣喜感,朱工七每天最期盼的事,莫过于郭淑珍来家里做客。

1953年,郭淑珍作为调改生留苏,断了与朱工七的联系。

两人再见面,是1959年。

见面之前,在苏联留学的郭淑珍,有一天忽然收到了朱工七的来信。

朱工七在上海修学,于中俄友协的宣传栏里,看到了郭淑珍获奖的消息,特别高兴。

第二天,郭淑珍又收到了朱工七的信。

信中说,他又想看她的照片,于是再次跑到宣传栏那里。

那段时间,朱工七反复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看郭淑珍的照片。

得知这件事以后,郭淑珍内心一荡,不自觉地脸红起来。

1959年,两人做了6年多的“笔友”。

郭淑珍回国后很想做的事,就是去见一见朱工七。

郭淑珍来到朱工七工作单位。

透过门窗,她看到正在排练的朱工七,已然有了成人的模样,内心不禁泛起涟漪。

这一年,郭淑珍32岁,朱工七24岁。

有一次,郭淑珍买衣服,叫上学过美术的朱工七。

这“出双入对”的一幕,很快传到了朱工一的耳朵里。

朱工一反对弟弟跟郭淑珍在一起。

本来,郭淑珍与朱工七碍于年龄,感情上一直没有突破。

结果被人一闹,他们敢于捅破窗纸,坐实了恋情。

这一年,一对璧人在朱家人的反对声里,低调举行了婚礼。

04

结婚之后,郭淑珍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朱工七在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工作。

平时工作很忙,几乎没有相聚的时间。

几十年来,他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1973年,46岁的郭淑珍,才生下了一个女儿。

本来,他们是不想要孩子的,因为担心没有时间教育她。

虽然工作很忙,有时候郭淑珍在国外演出,几个月都见不到朱工七。

但两个人的浪漫,从未因距离遥远而变少。

有一次,郭淑珍去南美访问表演,从排练到演出,加起来一年不能回家。

这期间,她要经过多个国家。

那时候,没有先进的通信设备,他们只能通过写信慰藉彼此。

但在国外收到信,并不容易。

因为人员是流动的,根本没有具体的落脚点。

纵使如此,郭淑珍还是收到了丈夫写来的三封信:

“整个团里,除了我之外,没有任何人收到家里的来信。”

朱工七是经过多方打探,了解到郭淑珍的具体位置,掐准了日子才准确地寄出明信片。

郭淑珍收到信以后,同事们羡慕不已。

对她而言,这是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

2009年,两人迎来50年金婚,却没有以任何形式庆祝。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未老去,依然像当年的学生模样,青春犹在,韶华不负。

他们相濡以沫几十年,即使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也还在带学生。

因为她是终身教授,意味着不会退休。

在他们家,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几十年来,郭淑珍为国家培养出的音乐人才不胜枚举,吴碧霞、幺红、郑绪岚等等都是她的学生。

她还是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导师。

郭淑珍是影响宋祖英一生的老师。

宋祖英不论到哪,都会被鲜花和掌声包围。

可每每见到郭淑珍,会羞涩地像个小学生。

比较有名气的李谷一,也与郭淑珍有一段师生缘。

05

李谷一与郭淑珍关系匪浅。

每次见到郭淑珍,李谷一站大老远便开口叫“郭茨卡娅”。

因为郭淑珍曾赴苏联留学,这个名字比较苏式化。

而郭淑珍则叫李谷一为“李谷二”。

两人相识于70年代。

那时候,他们是邻居,住对门。

每天一开门,就会见面。

李谷一跟朱工七是乐团的同事。

两人同事十年,友情深厚。

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李谷一遇到音乐方面的难题,会主动上门请教郭淑珍。

虽然郭淑珍教给李谷一的知识不多,但李谷一却视郭淑珍为一生的老师。

有一次参加节目,郭淑珍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自称是“李谷二”送给自己的。

郭淑珍这么叫,是有原因的。

1978年,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美,当时有三位歌唱家,包括郭淑珍和李谷一。

那是李谷一第一次出国表演。

郭淑珍希望她以后,还有第二次的外出机会,因此取其中的“二”字,加到了李谷一的名字里。

“李谷二”其实是郭淑珍对李谷一的鼓励。

两位老师彼此这样称呼,见证了他们的友谊。

李谷一曾说:虽然郭淑珍桃李天下,但像我一样了解“郭先生”的人,应该不多。

李谷一像很多人一样,称郭淑珍为“先生”,是对她的一种尊称。

一如杨绛、冰心等,都曾被外界这样称呼过。

比起其他学生,李谷一觉得自己跟郭淑珍更为亲近。

曾经的邻居,工作在一个单位,还做过师生,这份情感她终生难忘。

虽说是“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但他们的感情不是一个“师”字,就能解释得明白的。

从70年代到如今,几十年的情谊走过来,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那份情谊有多么珍贵。

2021年,郭淑珍与郭兰英聚餐,“二郭”罕见同框。

李谷一满脸虔诚,规规矩矩地站在后排。

以往,李谷一做节目,有霸气、泼辣的一面,与郭淑珍一起,她多了一种少女般的腼腆。

只有在郭淑珍面前,她才如此谦卑。

其实,之于郭淑珍而言,她与每一位学生,应该都有一段动情的过往。

毕竟,她是把一生都献给了事业的人。

结语:

如今,郭先生95岁,还在一线默默耕耘。

有人曾问郭淑珍,这个年纪还不退休到底图啥?

郭淑珍一句话,感动无数人:

“趁我还活着,把知识传给后人。”

比起流行乐歌手,她的知名度并不高。

但提到对事业的执著,和对国家音乐发展的贡献,她的成就少有人及。

很多人崇拜娱乐圈的偶像,但像郭先生这样的老艺术家,才是我们该去崇拜的人。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周泓(周泓女演员现状如何)(周泓现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