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的大火没能毁掉的经典 黑泽明《罗生门》上映前后的故事
黑泽明
时光网特稿 《罗生门》《生之欲》《七武士》《用心棒》《影子武士》《乱》……想要一口气说完黑泽明的佳作,恐怕是一件很考验肺活量的事情。被誉为“电影界的武士”、“电影界的天皇”、“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的黑泽明,在他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总共导演了三十部影片,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算不上多么高产。但令人惊异的是,这三十部作品除了一部续集作品《续姿三四郎》以外,完全没有任何两部重复或者类似,且大多保持了极高的水准。
同时,黑泽明也是第一个打破欧美垄断的亚洲电影人,他引导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电影艺术潮流,素有“东方的启示”之称。而他打破垄断的起点则自然要从1950年8月25日上映的《罗生门》说起。
↓点击观看时光网黑泽明特别纪念视频(一)↓
关于黑泽明以及他极其灿烂多彩的电影生涯,我们可以从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黑泽大帝”的“御用”编剧桥本忍的回忆录《复眼的影像》、助手野上照代的《等云到》、副导演田中德三的《电影的幸福时光》、女儿黑泽和子的《爸爸黑泽明》等书籍深入了解。
▌“弃画从影”的“小明”
如今不少黑泽明身边的人回忆他,首先想到的是他“一米八的大个子”。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位高大威猛的大导演小时候 “运动神经为零”、“皮肤白皙,女里女气”,别人认为和他在一起有一股“说不出的酸甜之感”,还给他起了个“酥糖”的外号。而那还是他在父亲的要求下,已经练习了剑道、游泳等等,自认为很有少年侠士风采之后。
和很多大师一样,黑泽明智力发育也很晚,他坦言小时候哥哥只比他大四岁,智力上他却差了成绩优异的哥哥十岁。好在“小明”遇到了良师的引导,后来逐渐步入人生正轨,反倒是哥哥在考学失利以后走向了人生的分水岭。
说起黑泽明的电影之路,就不能不提黑泽明的哥哥黑泽丙午。黑泽丙午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成年后做了无声电影的解说员。在哥哥的影响下,黑泽明从小就饱览佳片。在哥哥自杀和最初做画家的梦想破灭之后,黑泽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了后来东宝的前身之一——P.C.L制片厂,居然被意外录取,师从山本嘉次郎导演,从此进入了电影的世界。也许正是因此,世界上从此少了画家黑泽明,却多了一个电影导演黑泽明。
▌崎岖不平的导演之路
在山本嘉次郎的影响下,黑泽明一边做副导演,学到了不少前期指导演员表演、后期剪辑胶片的技巧,一边拼命写剧本,到拍完《马》之后,黑泽明已经从副导演的职务中解放出来,成为专职剧作家。领完稿费就买酒,喝废掉养好身体再写剧本,直到写出《达摩寺的德国人》之时,黑泽明决定自己导演,剧本却被内务省检查官毙掉了。之后的《森林的一千零一夜》、《三宝垄之花》也是同样的命运,这让黑泽明开启了对日本电影审查制度长达多年的“愤怒模式”。
在《敌中横断三百里》也化为泡影之后,黑泽明又一次丧失了当导演的希望,回到了“拿到稿费就去喝闷酒”的模式。直到黑泽主动争取讲述柔道天才故事的《姿三四郎》电影改编权,从此才终于走上了导演之路。
年轻时的黑泽明(上)得到小津安二郎(下)的支持
不幸的是,《姿三四郎》依然遭到了检察官的刁难,好在前辈大导小津安二郎热情的鼓励缓和了局面,怒不可遏的黑泽明才没有大打出手。
这之后,黑泽明响应军方要求拍出了堪称“黑历史”的《最美》,却促成了日后和矢口阳子的姻缘;迫于商业压力拍出了《姿三四郎续》,成绩不太好,黑泽明也坦言自己是勉强为之没有尽力;《胆大包天的人们》与检查官再次周旋却被禁三年之后才解禁……直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才以《我对青春无悔》、《美好星期天》步入正轨。
左:三船敏郎、志村乔主演的《泥醉天使》《野良犬》 右:黑泽明亲手为三船敏郎造型
而到了《泥醉天使》,黑泽明终于与日后的“黄金搭档”三船敏郎开启了合作。大器晚成的志村乔与三船敏郎的精彩对手戏也让三人成了耀眼的“铁三角”,从《静夜之决斗》、《野良犬》、《丑闻》、《泥醉天使》、《罗生门》与1954年的《七武士》。而在1948到1965年黑泽明的17部电影中,三船敏郎仅缺席了《生之欲》这一部。
在《罗生门》之前,黑泽明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是《丑闻》。敏感的黑泽明为战后言论自由过度发展下的言论暴力感到担忧,于是有了《丑闻》这部电影。其实今天看来,黑泽当年的担忧在网络时代已经愈发严重,这部影片虽然连黑泽明自己都觉得过于天真,其主题却似乎远未过时。
电影《罗生门》所依托的脚本,来源也颇不简单。《罗生门》之名来自文学巨匠芥川龙之介年轻时写就的短篇,主体故事脱胎自其另一部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短篇《密林中》。日后成为著名编剧的桥本忍,要将芥川的著作搬上银幕,黑泽明又在桥本忍剧本的基础上经过修改,才有了后来的这部名作。
▌【原著】
芥川龙之介的《密林中》与《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
说到芥川龙之介(1892-1927),稍微了解日本文学的人无不对这个名字感到如雷贯耳。这位敏感多疑又光芒四射的小说家与夏目漱石、森鸥外并称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尽管芥川只在世上逗留了35年的短暂光阴,却奉献了149篇小说、66篇随笔、55篇小品文及诸多评论、札记、游记、汉诗、和歌、俳句等作品,译成中文足有厚厚五大本,超过280万字。
芥川死后8年,日本小说家菊池宽(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即是改编自菊池宽的作品)为了纪念好友创立了“芥川文学奖”,这个每年举办两次的文坛新人奖至今已经历了153回颁奖,早已是“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松本清张、大江健三郎、村上龙均榜上有名,而太宰治因与首届芥川奖擦肩而过,到死都耿耿于怀。
在山崎贵的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男主角之一“茶川龙之介”做梦都想获得“芥川奖”的眷顾,连笔名都是“山寨”的“芥川”。足见在那个年代,这个奖项的分量已经可以决定一个文坛新人的未来。
短篇小说《罗生门》是时年(1915)就读于东京大学英文专业的芥川龙之介,以新人之姿步入文学殿堂的首发作品:薄暮时分,被多年雇主打发走的仆人来到罗生门下,走投无路之际在“饿死还是做强盗”之间抉择,恰巧这时发现一个老太婆正在拔死人头发准备做假发,仆人愤怒地追问老太婆为何这么做,老太婆却说这死人曾用蛇肉冒充鱼肉卖给军营,所以拔她几根头发也没什么不妥。仆人听罢抢去老太婆的衣襟迅速逃跑……3000余字的短小篇幅就将人心善恶之间的摇摆做了定夺,冷峻之气令人生畏。
影片中的多襄丸与真砂(由三船敏郎、京町子饰演)
电影《罗生门》的主体故事其实是来自另一部短篇《密林中》(也译作《竹林中》、《竹林深处》、《筱竹丛中》等),改编自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民间故事荟萃《今昔物语集》:一对武士夫妇路过密林,不巧遇上臭名昭著的大盗多襄丸,妻子真砂被奸污、武士被杀。然而当多襄丸终于被缉拿归案,众当事人分别陈述证词之时,却发现每个人的版本都不一样,案件也愈发扑朔迷离……按照樵夫、行脚僧、捕快、巫婆、多襄丸、真砂、武士亡灵的顺序,《密林中》使用了多段落、多视角的方式将这一故事展开,全文除了自白没有任何多余的描写,短小精悍。字数上仅比《罗生门》多出一千余字,却更有故事性,因此成为电影《罗生门》的主要构成部分。
▌【剧本】
从桥本忍的《雌雄》到黑泽明定稿《罗生门》
桥本忍与黑泽明
《罗生门》电影剧本最早的版本来自桥本忍,而直到《罗生门》开拍,这位日后操刀黑泽明经典作品《生之欲》、《七武士》的编剧大师、电影巨人,还未有剧本真正被搬上大银幕。
桥本忍本来是一名国铁车站勤务,1938年应征入伍,却由于感染结核病终生豁免兵役。在伤病军人疗养所窝了四年的他,虽然从死神的手中逃了出来,却因身体遭受重创无缘回国铁复职,就转入军需公司做职员。讽刺的是,桥本忍曾经所属的鸟取步兵四〇连队则由中国转战越南,再去缅甸,加入英帕尔战役,几乎全军覆没。
伊丹万作
在疗养所养病期间,一位伤兵借给桥本一本《日本电影》,桥本看后觉得原来电影剧本这么简单,从伤兵口中得知当时日本编剧第一人是伊丹万作(日本著名作家、导演,其子伊丹十三也是电影导演),便“自不量力”地投稿给伊丹,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桥本一有剧本就拿给伊丹讲评修改,伊丹万作从此成为桥本忍编剧之路上的恩师。然而当桥本忍想将首次收到伊丹回信喜悦传达给同病房的伤兵时,却发现对方病情恶化已经去世。
然而,与恩师的交情并不长。桥本出入伊丹家探讨剧本仅维持了三年左右,1946年9月21日,与桥本忍同病相怜的伊丹万作(他也是肺结核病人)也离开了人世。伊丹的死对桥本造成了重大打击,甚至导致桥本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放弃写作。然而当桥本回忆伊丹万作去世前的遗训时,他再次振作起来,开始尝试通过改编文学著作的方式创作剧本。
桥本忍发现,同为大正时代三大文豪,夏目漱石(《少爷》)和森鸥外(《阿部一族》)都有代表作被改编后搬上大银幕,却唯独芥川龙之介缺席。桥本看到在芥川的作品中,《偷盗》最容易影像化,《袈裟和盛远》要改编也不难,但“这两者的血色都不够好。是淡红的、生鲜的、常见的血。而我想要的是红得发黑的血,从深处泛着光泽。但我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品。”
“不过,倒是有一部作品,不是红得发黑,倒是泛着浑浊的黑色。血色不仅浑黑得微妙,还散发出一股腥味儿。”这就是《密林中》——桥本忍认为能够不改实质地进行改编的只有这一篇,甚至“以这篇为材料,兴许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日本新电影,一部不走寻常逻辑的时代剧。”于是仅仅花了三天就完成了剧本,桥本认为既然这是一个发生在两性之间的故事,就将之起名为《雌雄》。
桥本忍在拍摄现场,右为野村芳太郎
伊丹万作死前曾将桥本忍托付给自己的副导演佐伯清,通过佐伯清,桥本忍终于与伊丹曾通过剧本发掘的黑泽明搭上了线。黑泽明在桥本的诸多剧本中挑选了《雌雄》准备采用。但《雌雄》剧本的长度不足普通剧本的一半,因此在桥本的提议下,二人决定将《罗生门》也加进去。
有趣的是,桥本发现将二者无缝连接难度很大,只能把《罗生门》里仆人的故事变成《密林中》多襄丸的前传,但多襄丸又并非《密林中》唯一的主角,这样生硬的嫁接无法简单应付过去,于是推翻了自己的“二合一”的想法,希望通过延展前情,讲述武士金泽武弘与妻子真砂如何在一起来扩充篇幅。但因为桥本椎间盘突出发作,这个计划胎死腹中。
电影《罗生门》里的樵夫与僧侣
反倒是黑泽明亲自修改的剧本,延续了这个“二合一”的建议:路过避雨的一个下人通过樵夫(电影中最终定为卖柴人)的转述了解了《密林中》这个故事,随即化身为《罗生门》中的仆人,抢走了罗生门下弃婴的衣服。樵夫良心发现,领养了弃婴——一部弥漫着人性恶之气味的电影最后却迎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对于两个方案,桥本忍纠结许久,最终承认:自己的“扩展方案”紧凑固然是紧凑了,但和现作《罗生门》相比,格局气势仿佛矮了不止一个半头,有股憋屈的小家子气。《罗生门》虽然最后结局存有瑕疵,却如同男人额头上的疤痕,整体印象是强而有力的,充满了“向某种肉眼不可见的动物就要猛扑上去一般的紧迫感和压迫感”。
在那个年代,《罗生门》在让人空前深刻思考人性危机的同时,作为电影本身,一样创造了很多“不可能”。影片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加工完成也可谓趣事不断。其中有些事后回忆起来的所谓“趣事”,在当时却是名副其实的“事故”。
▌电影里的城门是怎么来的?
有了桥本忍的剧本基础,黑泽明召集了摄影宫川一夫、音乐早坂文雄、美术松山崇,以及演员三船敏郎(饰演 多襄丸)、志村乔(饰演 砍柴人)、京町子(饰演 武士之妻真砂)、森雅之(饰演 武士金泽武弘)、千秋实(饰演 行脚僧)、加东大介(饰演 捕快)、上田吉二郎(饰演 仆人)、本间文子(饰演 巫婆)等主创人员,聚集在搭建的“罗生门”下,向一部传世之作迈进了。
罗生门即罗城门,罗城即城的外廓,所以罗生门就是“城的外廓正门”。黑泽明坦言考察多次始终没搞清楚罗城门的构造,为了体现罗生门的硕大无朋,影片中的门实际上是参考寺院的山门建造的。
拆掉了一半屋顶的城门
这座“罗生门”门面宽33米,进深22米,高20米,占地面积达1980平方米,的确称得上是“庞然大物”。由于过于庞大梁柱难以支撑,因此只好拆掉一半屋顶,然而这样一来反而更凸显了影片所要渲染的荒凉破败的平安末期时代,可谓“一举两得”。影片也因此获得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黑白片)提名。
罗生门下的卖柴人、行脚僧与仆人
当黑泽明把这个外景计划交给大映公司的时候说,布景只用这个城门和纠察使署的墙,除此之外全部用外景拍摄,大映公司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计划。结果后来大映公司的董事川口松太郎却发现,搭一个这么大的外景还不如在摄影棚搭一百个布景省钱,这是“上了黑泽老兄一个大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仰拍罗生门上空时的大雨看起来非常阴沉,这是因为雨水中掺入了墨汁,而这个主意是摄影师宫川一夫的老婆想出来。而为了制造影片中的瓢泼大雨,剧组专门动用了三辆消防车,而它们后来都成了京都制片厂火灾事件中的功臣。
前期:《罗生门》野外拍摄二三事
▌前期:《罗生门》野外拍摄二三事
黑泽明在《罗生门》拍摄现场
或许是因为《罗生门》这种形式的电影在那个年代并无先例,开拍前,大映为黑泽明安排了三位副导演,分别是第一副导演加藤泰、第二副导演若杉光夫、第三副导演田中德三。这三位日后虽然境遇大相径庭,但也都算的上各具特色的导演。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曾因看不懂剧本来到旅馆请教黑泽明,在解释了一番之后加藤泰竟然还是表示无法理解,后来只好离开剧组。
1950年代在森林里拍戏是很罕见的,《罗生门》中选择的是奈良深山的原生林以及京都近郊光明寺的森林,由于正值盛夏,森林里山蚂蟥很多,所以出外景时剧组工作人员都要往脖子、手臂甚至袜子里抹盐。在光明寺附近的拍摄过程中,剧组为了得到更好的光线就私自砍树,寺里的和尚一开始很生气,后来理解了剧组的工作还主动指挥伐树,寺院住持还送了一把写着“益众生”的折扇给黑泽。
三船敏郎与京町子演吻戏
那时的黑泽明刚过四十岁,正处在人生巅峰状态,拍摄过程中精力也很旺盛,每天夜里都要在山上举办晚宴,晚宴上必有一道名为“山贼烤肉”的菜:“把牛肉蘸上油来烤,热奶油里加上咖喱粉当佐料。吃的时候一只手拿着洋葱,时不时地啃一口,那吃相野蛮之至”。因此,在拍摄多襄丸与真砂的吻戏前一天晚上,一向乐于照顾别人的三船敏郎就停止吃大蒜,摄影前还郑重其事地漱了口。
《罗生门》在摄影上有多种创新
说到这部影片的摄影,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对着太阳拍摄”的挑战。在那个时代正面拍摄太阳被当作摄影禁忌,有人认为太阳通过镜头聚焦,有烧坏菲林的危险。然而摄影师宫川一夫还是冒险这么干了。结果这种做法并没有引发燃烧事故,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总之,艺术家的疯狂本性在《罗生门》几位主创的身上被一次次验证。
而影片中多襄丸把真砂骗进树林里的段落创造性地采用了摇摄的方式,即以摄影机为中心画圆,让演员绕着摄影机360度奔跑。但为了达到一定的速度也并非易事,由于摄影机拍不到京町子的脚,所以她当时一身古装下面穿的其实是运!动!鞋!
后期:“最后一分钟营救”
▌后期:“最后一分钟营救”
《罗生门》在拍摄过程中,位于京都的大映制片厂经历了两次火灾,然而影片最后居然如期上映。这段往事因此成为大映史上一段美谈。
首次火灾发生在8月21日,而影片8月25日就要首映。火灾从第二摄影棚烧起来,而那个年代的剪辑室还在使用底片剪辑,各个摄制组都有成堆的底片。而且那时使用的硝酸片属于易燃品,剪辑室又是一座木结构的平房……因此遇到火灾,大伙儿立刻乱作一团,纷纷把底片往外搬。甚至连附近其它制片厂的人也赶来帮忙。
这时,用于拍摄《罗生门》雨景的消防车熟门熟路地飞驰而来,所有胶片搬完以后,火苗也被浇灭,消防车成了“救火英雄”。由于副导演若杉光夫及时将《罗生门》的底片盒抢救出来,之前的拍摄工作才没有白费(然而此人后来却在“东宝罢工”事件中遭到不公对待,最后被工会除名)。
从左到右:“砍柴人”志村乔、“巫婆”本间文子、“武士”森雅之、导演黑泽明、“武士妻真砂”京町子和“强盗”三船敏郎。演员中的三位缺席者是“僧侣”千秋实、“仆人”上田吉二郎以及“差役”加东大介。
不过整理工作却极其辛苦。《罗生门》的底片里还混杂着别的剧组的素材,声音对白无法用眼睛分辨,整理起来耗时费力。多襄丸的一句对白录音实在找不到了,只好把三船敏郎从东京请回来重新录了一遍。这句对白就是那句:“我从来没见过性子这么烈的女人。”
然而火灾过后第二天摄制组就开始配音工作,放映室却又着了一次火。尽管录音师大谷严和录音助理红谷愃一淡定地用水遏制了火势,二人还是被胶片所含的赛璐珞燃烧后的毒气熏晕了。抢救过来不久,录音工作就在当天夜里继续开始,从23日早上一直熬到24日中午原音带才完成。
第一份拷贝在当晚7点完成,副导演田中德三抱着刚出炉的拷贝乘末班夜车快马加鞭赶往东京。25日清晨,拷贝送往大映总社试映。一小时后,帝国剧场开始了首映。26日,全国公映开始。短短几天内发生了这么多戏剧性的事故,却并未影响到影片最终的上映,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电影人有多拼命。
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与导演黑泽明
当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了“一个好人都没有”的黑色电影和各种“烧脑”的多线叙事时,“人之初,性本善”的教条早已扔进了垃圾桶,平铺直叙的流水账电影也难以让人买账。《罗生门》剧情里各色人等的争执,在今天看来或许也太小题大做了,但当我们再来回顾《罗生门》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却不难发现,关于《罗生门》的“罗生门”其实一直在上演。
▌那个时代的人真都能理解《罗生门》么?
其实,《罗生门》本来应该由东横公司投拍,但1948年当剧本和资金预算都已完成后,东横还是觉得不该冒这个险,拍摄又被取消了。黑泽明断断续续为其工作了好多年的老东家——东宝电影公司也没有支持这部电影。最后还是跟黑泽明签了一年发行和制作合同的大映公司接了单。
那么,大映真的理解这部《罗生门》吗?
对此,黑泽明厚道地说:“大映就如同投资《白痴》的松竹,投资《活人的记录》的东宝——让那些有足够的勇气尝试不同寻常的东西的人来拍摄它”。但事实上,大映领导人永田正一曾在该片的首映礼中途离场,甚至在此片于国外获奖后,还是对外声称对这部电影“几乎不懂”。
各国版本《罗生门》海报
不过大映还是在当时东京最好的影院之一——帝国剧场举办了首映式,并邀请各路新闻媒体参加。然后在大映的各条院线上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初次运作。其实,这部影片在大映1950年最赚钱影片排行榜中位列第四,并非后来传说中票房失败的电影。同时,与永田正一形成对比的是,当时的观众尽管对影片评价并不理想,但也并未反映这部片子有多么让人费解。
讽刺的是,一位在影片拍摄之初百般刁难黑泽明的公司经理,却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腆着脸说一切都是由于他的推动,影片才得以完成。甚至把摄制组首次尝试对着太阳拍摄的革新之举也记在了自己的功劳薄上,完全没提黑泽明和摄影师宫川一夫的名字。
这件事让黑泽明大为光火,但与此同时,他似乎也因此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自我美化的嫌疑。所以他于1978年完成的自传《蛤蟆的油》写到1951年《罗生门》获奖就戛然而止,显然并非一时兴起。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女儿黑泽和子直言关于父亲与矢口阳子的婚姻,《蛤蟆的油》中所述与母亲的说法完全不同,“简直是《罗生门》的版本”。
《罗生门》是取悦西方的电影?
▌《罗生门》是取悦西方的电影?
和现在大相径庭的是,那时的日本对威尼斯电影节一知半解,即使这个电影节来自曾经结盟的“轴心国”。因此当电影节向日本发出邀请函的时候,日本电影界其实是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罗生门》甚至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幸亏意大利电影节在日本的代表——电影人斯特拉·米杰莉女士慧眼识珠,特别关照了此片,才让这部影片后来能够扬名世界。然而当她提出推荐这部影片的时候,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大映公司对此片不抱希望也不信任,最终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才勉强送展。也难怪黑泽明后来吐槽,他本人事前根本不知道这事儿。
黑泽明与日本电影研究专家唐纳德·里奇(左一),后者有《黑泽明的电影》《小津》等著作
《罗生门》最终斩获了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意大利影评人奖,深深震动了日本。毕竟,这是战后的日本首次获得西方世界在文化领域里最高奖项的承认,对战败后很多丧失希望、一蹶不振的日本人而言,是一次莫大的鼓舞。然而日本评论界却摆出了一副傲娇的姿态,认为这不过是西方人对东洋“异国情调”好奇的结果。(这种论调,和中国的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第六代”导演面临的境况何其相似。)
评论界毫无民族自信心的言论令黑泽明感到困惑。获奖27年后,百思不得其解的黑泽明依然表示很无奈:“只能说,这是可悲的国民性”。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的成功让黑泽明迅速地走出了《白痴》票房惨败的阴影,并获得了国际声誉。黑泽明得以重返老东家东宝,这才有了后来他的另一部杰作《生之欲》。
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罗生门》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影史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其实恰恰在于其超越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局限,直接深入人性本质进行拷问——怀疑与思辨并非西方社会所独有,而是现代社会走向进步所必需的“精神手术”。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作品不断在西方及西方以外的世界各国重映、反复得到不同层面的解读与讨论,已经说明了一切。
《罗生门》是黑泽明的第11部导演作品,这也是黑泽明在大银幕上与三船敏郎的第五次合作、与志村乔的第七次合作。
多襄丸身上摇动的树叶影子是由照明组手拿树枝在灯前摇晃制造出来的。需要大面积的树影的话,还需要在三船敏郎头上套上网罩,在上面适当地插上树枝一同摇晃。
真砂自白的段落,黑泽明特意选用了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著名的《波莱罗舞曲》。其实,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会发现片中的多段配乐都在沿用《波莱罗舞曲》充满行进感的节奏型,但一些西方影评人却因此认为这是作曲家早坂文雄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黑泽明认为远处传来的环境声与人的吼叫声的空间感,无法在录音棚里录出来,于是要求在室外录制。于是,录音师大谷严与录音助理红谷愃一硬着头皮首次接受了这样的挑战:在录音棚后面的空地上,用镜子和幕布反射放映机上的影像,以此方式进行同步录音;
在大映失火、全员抢救底片期间,摄影师宫川一夫因为一条重要胶片找不到竟然晕倒过去,事后黑泽明走进医务室证实这条胶片已被自己顺手装进口袋保护好,宫川一夫这才舒了口气。
由于当时的大映为节省成本,在拍摄时连合板的步骤都省略了,因此成片实际只是将前后镜头按顺序连接起来再洗印,这导致黑泽明对剪辑效果极为震怒,首次内部试映会不欢而散。黑泽明要求将全部胶片原样洗印并亲手完成剪辑,这在当时的大映京都制片厂堪称“产业革命”。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发怒,一直敬仰黑泽明的摄影师宫川一夫,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询问导演对摄影的评价。很久以后,当黑泽明从志村乔口中知道了这件事,才匆忙说道:“一百分!摄影是一百分!甚至一百分以上!”
用于拍摄的道具——“罗生门”牌匾一直完整地保存在摄影师宫川一夫的家中。
“罗生门”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