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人类最早驯化的农作物——大麦
作为一种禾本科植物,大麦的籽粒(果实)外面有两枚干燥的硬壳,一枚叫“外稃[fū]”,一枚叫“内稃”,它们是形态特殊的花萼。
野生大麦和很多栽培品种的这两枚稃片紧紧贴在籽粒上,像衣服一样把它包藏其中,这些都是有稃型大麦。与此不同,另一些栽培品种的两枚稃片不贴在籽粒上,很容易和籽粒脱离,让籽粒“裸露”出来,这些便是裸粒型大麦——也就是元麦。
当然,比起元麦来,裸粒型大麦另有一个中文名更广为人知——青稞,它也是这类品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正式名称。然而,一提到青稞,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青藏高原,想到种植青稞的藏族人。这当然不能说不对——在中国,青藏高原和周边的高海拔地区的确是裸粒型大麦的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
然而,在东部的低海拔地区,裸粒型大麦其实也有少量种植。比如在江苏中部的泰兴、靖江一带,裸粒型大麦就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用其面粉煮制的粥是很有名的美食。如果我们严格遵循植物分类学,说这里种的是青稞,虽然很严谨,却总让人觉得有点诡异;而如果说当地种的是元麦或“粯[xiàn]子”(地方名),当地人喝的是元麦粥或“粯子粥”,那画风一下就和谐了。
显然,事物的名字往往不止是简单的称号,还潜藏着文化和历史信息。就好比“麦”这个字,就隐含着大麦在上古时代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历史密码。
如今,已有非常确凿的考古证据和分子遗传学证据表明,大麦起源于西亚,几万年前就为人类所采食,并在大约1.2万年前被驯化为粮食作物,成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农作物之一。基本在 同一 地点、同一时间,小麦(更准确说是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与今天栽培最广的普通小麦不同)也被驯化。
直到大约5000~3600年前,小麦和大麦才先后传入东亚。一开始,小麦叫“来”或“麦”(这两个字在上古读音相近),大麦叫“牟”(后来又写成“麰”)。然而这两种外来粮食作物需水颇多,如果没有大型水利设施,便很难在干旱的华北地区大规模种植。久而久之,中国人也就懒得再区别这对难兄难弟,而统称为“麦”,需要的时候再加大、小的字样区别。
如今,小麦早已成为中国四大主粮之一,在文化上更是和中国原产的水稻齐名;相比之下,大麦一直种得不多,在中国文化中自然不那么出名。与此不同,大麦在欧洲一直是重要的农作物,既用于直接食用,又用于酿酒,所以西方文化理所当然在大麦身上积淀了丰富的意象。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就曾经从苏格兰民间传说中取材,写了一首把大麦拟人化的诗——《约翰·巴利科恩:一首民谣》:
有三位国王到东边去,三人都有高大身姿;他们发了个庄重的誓言:约翰·巴利科恩必须死。他们用犁把他犁倒,用土块盖住他的头面;他们发了个庄重的誓言:约翰·巴利科恩已完……
这位不幸的巴利科恩(在英语中意思是“大麦粒”)先生并没有真的因活埋而死,春天一到,他就钻出了地面……
这复仇宛如酷刑,是把他的身子齐膝割掉,牢牢捆绑,用木棒用力殴打,再挂起来;这还不算完,看他还没有死,接着又是水淹,又是火烤,最后干脆把他碾碎,以饮其血液为乐。
当然,这描述的其实就是大麦从播种、成长、收割、制麦芽、烘麦芽到酿酒的全过程。(一博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