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庙(太庙:天下第一殿,比故宫金鸾殿还震撼,低调奢华的完美诠释)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太庙:天下第一殿,比故宫金鸾殿还震撼,低调奢华的完美诠释

作为古都北京,名胜古迹众多,但有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却很容易被忽略,除了它自身十分低调,也因其名字很不像是个景点,但它却拥有比故宫金鸾殿还壮观奢华的大殿,不仅尺寸上堪称“天下第一殿”,还有全国最高、最大、最珍贵的金丝楠木柱群,一根估价就几十个亿,连紫禁城里都没有,而这样独一无二的地方门票却只需2元(若进大殿内部淡季10元、旺季15元),这就是天安门隔壁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不过在1420年-1924年的五百多年中,它的名字叫“太庙”。

“庙”在古代最早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太庙”的“太”意为最大,也就是说“太庙”是“天子”的祭祖之地,而与故宫同岁,且仅一墙之隔的太庙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更是中华文明祭祖文化的最高体现。

太庙在古时有多尊贵?如果你看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定还记得盛家主母王大娘子提及自己有个“配享太庙”的父亲时那傲骄的神态。

王大娘子之所以总说盛家高攀了她,除了她父亲是位居一品的太师,更重要的是她爹爹死后的牌位可以进入到太庙,也就是能与过世的皇帝们在一起受到后世帝王将相的祭拜,这是皇帝给臣子的最高奖赏。能享受此种殊荣的官员寥寥无几,在清朝统治的276年里,只有13位非皇族血缘的大臣获得过这种资格,而皇族也只有14位,这也说明了太庙在皇家的地位之高。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对祖先充满了敬意,祭祖文化源远流长。寻常百姓家有祠堂放置祖宗牌位以祭拜,而历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孝心,从原始社会的“大房子”演变为夏商时代的殿堂,再到西周正式建立了宗庙制度,将祭祀与宫殿分开,进而又提出了“左祖右社”,即“左宗庙、右社稷”的礼制,将祭祀祖先的太庙与祭祀土谷之神的社稷坛一左一右设在自己宫殿的前方,从而形成了皇城中,皇帝的祖庙建在紫禁城外朝前的左边,社稷坛在右边的布局。严格意义上来说,太庙、社稷坛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

既然要体现孝道,太庙的建筑规格和材料自然也不能比皇帝自己住的宫殿差,虽说整体规模上太庙远没有故宫大,但论单体建筑,太庙的主殿享殿比如今故宫的主殿太和殿(即金銮殿)还要高2.12米、长4.2米。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太庙、故宫虽都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的,但故宫因常遭遇火灾,如今看到的太和殿等大部分建筑其实是清朝重建的,而太庙的大殿可是正经的明朝货,所以有些人说,“太庙是明朝原装,而故宫是清朝高仿。”

太庙更震撼的并非有多少金银财宝堆砌,而是享殿里的68根金丝楠木大柱,玩文玩的人都知道,金丝楠木是极为珍贵的木材,自古就有“一寸楠木一寸金”的说法,因为金丝楠木不仅色泽好看,还“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且坚硬不易变形,还有独特的香味,被称为“寿木之王”,是建房的绝佳材料。

但金丝楠木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而且都长在云贵川等温暖潮湿的深山老林里,各种毒蛇鸷兽出没,开采和运输都十分艰难,所以因稀缺又被称为“皇帝木”。而享殿中不仅有68根金丝楠木大柱,最粗壮的6根更高达13.32米、直径达1.2米,不仅故宫没有,全中国都再找不到这么粗、这么高的金丝楠木了,因为这样的木材至少要生长上千年。

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太庙,除了它自身低调,也因1950年后它被叫作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在改名后的一段时间里,它也确实成了北京市民文化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场所,建了些与古迹不相符的建筑,大殿内也被隔开办各种学习班和演出、展览,还常贴着各种海报,以至于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我、小时候还去过多次,可对它的记忆却极其模糊混乱。好在前几年中轴线申遗,太庙作为其中重要古迹也被修缮、复原了一番。这次重游,我才发现太庙真真是低调奢华的完美诠释!太庙,太妙!

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正门是天安门东侧、面对长安街的南门,牌匾上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毛主席题写的。不过古时这里并没有门,太庙的入口在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皇帝每次去太庙祭祀时,出了午门、端门后左拐便进入到了太庙的区域,这样他完全不用出皇城。

与每年只去一两次祭拜自然神的众多祭坛不同,皇帝经常要到太庙里祭拜,毕竟“百善孝为先”,古代祭祖也属于五礼之首“吉礼”,被视为“国之大事”,而且也是体现他正通血脉继承人的象征。所以每季首月的“时享”、岁末的“袷(xiá )祭”以及婚丧、登极(即登基)、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的“告祭”,皇帝都要亲自到太庙进行正式的祭祀。

和故宫一样,太庙也是坐北朝南,呈中轴线布局。除去最外一圈围墙,太庙有两道垣(yuán)墙,内外垣墙的正面分别开太庙正门前琉璃门和戟门与主体建筑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线上,咱们前面说的比故宫还壮哉的宫殿就是三大殿中的第一座享殿。配殿、神厨、神库、井亭依次列于中线两侧,外层还有牺牲所和大片的柏树林,其中还有600年前朱棣亲手种植的古柏。

不管是从如今的南门进,还是皇帝当时从太庙街门进,进入后都是大片的柏树林,太庙有柏树700余株,大多树龄在300岁以上。古人认为柏树可与天人沟通,且翠柏常青象征江山永固,所以自朱棣迁都以来,北京各宫苑庙坛都种植了大量的柏树。

不过相传太庙建好后的3年里,这里种的柏树怎么都活不了,一工匠献计,将太庙的薄土与皇城东北角的沃土对换,并请朱棣亲自来栽,此树果然成活,于是人人皆说这是皇帝福荫所致,称其为“神柏”,就是上图这棵树。后代皇帝、亲贵祭祖至此必须下轿、下马以示尊重。而现今的沙滩也是因与此处的沙质土质对换而得名。

“神柏”的西北方有口古井,井后的红墙前有为救人而牺牲的工人郜三喜的雕像,再往东还有挑粪工人时传祥的雕像,新中国的印记和几百年前的时光交汇在一起。

柏树林中交织着一些盛开的白玉兰,让神秘肃穆的太庙多了几分柔美。墙边的大树下几位老人打着太极拳,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真是一种享受。

继续往东走,便是古时太庙的正门“前琉璃门”,三座拱门的上方皆有黄琉璃瓦顶,和故宫一样的黄色琉璃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地位。檐下饰有黄绿琉璃斗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

如果游览的时间宽裕,还可以先往东走走。前琉璃门再往东有一片名为“太子林”的柏树林,相传为明代几代太子所植,因太子年幼调皮,任意栽植,不循行距,但随从又不敢阻拦,所以这片柏树成年后成了纵横排列参差不齐的形象。

在太子林的最南侧是“牺牲所”,是皇家祭祀祖先宰杀牛、羊、猪等牲畜的地方。正门坐东向西,黄琉璃瓦硬山顶,但并未开放。

当年宰牲要经过“入涤”、“省牲”、“宰杀”三个程序,所以门外有一井亭,高8.55米,里面的井水用来清洗祭祀牲畜。井亭也修建得很是精致,黄琉璃瓦盝(lù)顶六角亭,梁架用溜金斗拱承托,井内正中的水井口上还有六角汉白玉井圈。

回到“前琉璃门”,琉璃门之后是戟门,即太庙内墙的南门,也是太庙的礼仪之门。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

戟门前还有戟门桥,有点像故宫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但规模没那么大,为七座单孔玉带石桥,桥宽8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引护城河水流经桥下。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级桥,边桥两座供常人行走。

戟门内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镦红杆金龙戟120条,这也是戟门名字的由来,可惜1900年被入侵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了。

戟门桥的最东侧是神库,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在不是祭祀的日子里,盛祭品的碗具、灯盏、绒毡等祭祀器具都存放在神库中,不过现在不开放。神库前的戟门桥北侧有一井亭,亭内的水井为祭祀时的礼仪之水。

神库的正对面,也就是戟门桥的最西侧是神厨,是祭祀前制作祭品的厨房,内设锅灶,上有天窗,牺牲所宰杀好的牲畜也是送到这里进行烹制。和神库一样,也是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不过也不开放,据说历经数百年的烟熏火燎,室内屋顶早已被熏黑。神厨前的戟门桥北侧也有一井亭,井中水是专供准备祭品时清洗祭物之用。

神厨后的建筑就是故宫的端门,端门是紫禁城的礼仪之门,也是紫禁城的正门,主要存放仪仗用品,明代时叫承天门,样子和天安门一样,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每逢皇帝出入宫时,仪仗队会从太和殿、午门、端门一直排列到天安门,长达两华里,同时端门和午门城楼上还要钟鼓齐鸣。

咱们前面说了,进太庙皇帝是不需要出皇城的,但也会有浩浩荡荡的仪仗队跟随。当时御道两侧有东西朝房,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公地,也称六科廊。在端门与天安门之间有“太庙街门”供皇帝祭祀时进入太庙,在午门与端门之间还有“庙右门(也叫神厨门)”供干活的人进入太庙。

如今戟门的正门并不打开,需要从两侧的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旁门进入。从戟门正门门缝中看太庙的主殿享殿,很有一种时光穿越的味道。

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的享殿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比如今故宫太和殿还高大壮观的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纯殿高29.04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威严肃穆。

而如今的太和殿是长64米,宽37米,殿高26.92米,不过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却很高,有8.18米。另外其实北京还有一座大殿也可与太和殿比肩,那就是朱棣的陵墓长陵中的祾恩殿,长66.56米,宽29.12米,殿高25.1米,三层基座高3.215米。比较下来的话,太庙的享殿是如今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殿,如果按高度太和殿第二;如果按长度,祾恩殿第二,太和殿只能居第三。刚好这三处我都去过,照片对比下一目了然。

那么古代皇帝真的就谦虚地把自己的宫殿修建得比祖宗的小么?那为什么要把三层汉白玉基座建那么高呢?这比例看起来很不协调呀。

其实朱棣当年修建的太和殿(当时叫奉天殿)远比现在要大得多,如果按享殿和祾恩殿的大殿与玉石基座的比例推断,600年前的奉天殿至少要比现在大三分之一,里面的金丝楠木柱最大的直径可达2米,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殿”。

可惜故宫遭遇过多次火灾,尤其明朝末年,李自成的一把火把故宫烧得几乎没剩下几座宫殿,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之所以再也建不成那么大,是因为那时候如此粗大的金丝楠木已经没有了,皇帝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粗大的红松,松木虽也有较好的抗腐蚀性,但坚硬程度远不及金丝楠木,可就算是这样,红松的大料也是千金难求,所以皇帝只能让自己的宫殿趋于享殿之下,也算是尽孝了。好在白玉基座并不会被大火烧没,所以如果算上三层汉白玉基座的高度,太和殿的海拔高度还是比享殿和祾恩殿高的,这也算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虽说太庙的汉白玉基座高度没有太和殿的高,但能拥有三层汉白玉须弥座的建筑全北京也只有四个,除了故宫和郊区的长陵,就是太庙和天坛了。

汉白玉栏杆上的望柱以龙纹、凤纹为主,饰以云纹陪饰,极富立体感。台基外侧、须弥座与栏板之间有小龙头,它们是龙的九子之一,名为螭(chī)首,因嘴大喜水,所以用作排水。享殿和后面的寝殿同在一个汉白玉台基之上,上面有几百个螭首,所以雨天会出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古代建筑上的脊兽排列和数量也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和规定,除了故宫里的太和殿为十个脊兽,其他殿的脊兽都按级递减,而且只能是单数。太庙享殿因供奉的是先皇,因此仅次于太和殿,有九个脊兽。

享殿的丹陛也很精美,随阶分为三座,各为整块青石,分别雕有显示尊严的“云龙纹”、“狮子绣球纹”和“海兽纹”。下层“海兽纹”中穿行于波涛间的海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为入水之龙马,寓意祖国江山永固、人民快乐吉祥。

匾额上“太庙”两字出自何人之手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很多专家都认为出自顺治之手,除《清实录》中有记载顺治下令改动“太庙”匾额外,比对紫禁城内悬于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就会发现,用笔特点和书法风格一脉相传,神韵相通,而“正大光明”匾就出自顺治之手。

另外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太庙的匾额比故宫太和殿的匾额要精致得多,由满汉文书写的“太庙”匾额上还有九龙贴金,而太和殿的异常朴素,在这一点上,清朝的这位皇帝确实还是蛮自谦的。而且作为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并没有一把火烧了前朝皇帝们的牌位,而是恭恭敬敬地把他们搬进了历代帝王庙,然后再把自己个儿祖先的牌位摆进了太庙,福临的胸怀还是有的,而且这也显示了清王朝是华夏大地上继夏商周各朝代之后的“合法继承者”。

如果不进享殿里面,太庙的门票只需2元,进入的话淡季10元,旺季15,门票写得进去是看中华和钟展,所以很多人就不想多花这几块钱了,还有人说进去只有空空的大殿没什么可看的。然而你不知道,价值连城的宝物就在你眼前,只可惜你不认识它。

这宝贝并不是编钟,而就是咱们前面说的,连如今故宫都没有的撑起大殿的68根大柱,根根都是完整的金丝楠木,最高的6根达13.32米,直径达1.2米,整个大殿气势恢宏,有种不怒而威的庄严感。和珅府里比这小好多的金丝楠木一根已经估价27亿了,那这太庙的柱子如果按钻石多一克拉就翻好几番的价格估算,想想价值多少吧。幸好当年八国联军也只认识金银财宝和石头,否则如今就看不到这么壮观的大殿了!

现在唯一能与之媲美的也就是长陵的祾恩殿了,不过那里的金丝楠木也没有享殿里的多且大。刚好这三处我也都去过,照片比较下。

当年和珅被嘉庆抄家,20大罪状中的第13条就说他“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意思就是过分奢侈,超过了礼制的范围,其中一项就是用了楠木。在明清时期,只有皇帝才能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房,其他人是严禁使用的。想想看故宫里都没有金丝楠木柱了,和珅这真是自掘坟墓呢。

话说直径1.2米有多粗?老爸老妈合围了下,一边手碰到,另一边真是差太远了。不过并不是68根根根都有13.32米高、1.2米粗,只有中间的6根是这样,它们的底座也与其它的不同,是莲花底座。不过其它的目测也小不了多少。

仔细看的话,下端已经被包裹保护起来的柱子上还有以前被刻的人名;再往上看,像是有开裂的伤痕,那其实不是裂开,而是曾经被张贴各种海报、拉绳等留下的痕迹。

大殿里除了壮观的金丝楠木柱,屋顶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着和故宫太和殿一样的金砖。不过这金砖并不是指黄金,而是用苏州太湖的澄浆泥(即过滤后除了杂质沉淀下来极为细腻的泥)为原料,经过多道严格的工序烧制而成的地砖。从甄选原材料到制作完成要花费两年左右时间,成本+品质与黄金不相上下,故名“金砖”。前些年,一对永乐御窑金砖就拍出了80多万的价格。故宫里的大殿是不让进的,所以在这里可以好好看看,什么叫低调的奢华,只有看了享殿才明白。

当年举行祭祀大典时,殿内设木质金漆神座,座前设笾(biān)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牺牲(即牲畜)、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前将祖先牌位从后面的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皇帝在仪仗和百官的簇拥下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香烟缭绕、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yì)舞翩迁。

封建王朝落幕后,昔日的帝王庙也渐渐变得杂草重生、破败不堪,还当过民国时的和平公园。解放后,周总理来视察后,主持拨款改造,太庙变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重新有了生机。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总理去世火化后、追悼大会前的三天吊唁活动就是在享殿中举行的,虽说当时的太庙已改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但总理夫人邓颖超还是建议摘掉太庙的匾额,毕竟太庙的意思是帝王庙。

如今享殿里展览的这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千禧年(2000年),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设计制作的青铜编钟。架高3.8米,宽21米,共17吨,是中华和钟的编钟之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双音编钟,不过是新物,但再过两千年的话可不得了。

享殿外的两侧是东西配殿,非常长,古时里面供奉的就是最前面咱们说过的有“配享太庙”资格的大臣们的牌位。东配殿里是皇室有功的宗亲,都是亲王级别的,像礼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等;西配殿里是异姓功臣,像鄂尔泰、傅恒、阿桂、福康安等,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是张廷玉。东西配殿各面阔十五间,也就是每一间供奉一位,那么一共也就30位,各15人,所以“配享太庙”是当时的最高荣誉。

其实别说是大臣进来难,连某些皇帝的爹进来也难。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是因上一位皇帝朱厚照无子,才让本是皇帝堂弟身份的他捡了个大便宜,继承了皇位,所以朱厚熜的亲爹本是藩王,牌位并没有进太庙的资格。但这位性格强硬的小皇帝经过多年不懈的折腾,终于把亲生父母追为皇帝皇后、牌位搬进了太庙,并排在了他堂哥明武宗之上,这也是史上有名的“大礼仪之争”。

当年朱厚熜为对抗反对者、修改礼制,弄出了不少花样。先是嘉靖九年(1530年)说天地合祭的做法不太妥当,把“天地坛”原本只有一座大祀殿的制式改成了圜丘与祈年殿遥相对应的样子,并改名“天坛”,然后又分别修建了地坛、日坛和月坛。嘉靖十四年(1535年),他也以合祭不太妥当为由将太庙一分为九,设九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后因其中八庙被雷火击中,他怕是天谴,又恢复了太庙“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

不过也有主动提出不进太庙的皇帝,道光三十年(1850年)元宵节的前一日,爱新觉罗·旻宁在弥留之际写下一道朱谕,死后灵位不入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因为道光在位之际,爆发了鸦片战争,他签署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启了中国近代屈辱史。他自感愧对祖先,没有颜面向列位先祖一样接受后世子孙的祭拜。不过他儿子咸丰并没有遵父命,还是把道光的牌位放入了太庙,毕竟他不想担上不孝之名。

西配殿的南侧有一燎炉,为焚烧享殿和享殿西配殿的祝版和丝帛而设。通体用素白琉璃结构砌造,很是独特,整体仿造木结构建筑,筒瓦单檐歇山顶,檐下饰以斗拱额枋,炉身四角有圆柱,炉膛门上雕花饰带,其余三面雕刻菱花,下为须弥座,雕工精美。

从享殿向后去往第二座大殿的拐角处,可以清楚地看到玉石基座的转角处是有严密的固定结构的。

享殿后的大殿叫寝殿,不是祭祀的日子里,历代皇帝、皇后的牌位是供奉在这里的,寝殿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也就是让他们睡觉的地方。寝殿为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比享殿小不少,也比太和殿小,与享殿同在一个整体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

清末里面供奉着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

不过如今门窗紧闭,寝殿并没有开放。“三交六椀菱花”样式的窗棂同样是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级,直棂与斜棂相交后形成若干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间椀成圆形,每六个三角形又组成一朵六瓣菱花,其中蕴涵天地,寓意四方,象征着国家权力,也是天地之交而生万物的一种符号。

寝殿东西也各有配殿,面阔五间,储存祭器。

寝殿之后是祧(tiāo)殿,不过它们之前有一道红墙,因为祧殿与前面两座大殿并不是同一年建的,而是七十一年后添建的。

祧殿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坐落在一层汉白玉基座之上,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也就是立国前的皇帝祖先。清代时,正中供奉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功能和寝殿一样,不过每年四季首月阴历初一的“四孟时享”时,皇帝是委托官员在此殿祭拜,只有每年除夕前一天才会把他们的牌位移至享殿由皇帝亲自袷(xiá )祭

祧殿之后又是大片的古柏树林,它们千姿百态,历尽沧桑,默默地守护着岁月的变迁,只有鸟儿为它们鸣唱。

柏树林中有一棵极为粗大的“明成祖手植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相传也是明成祖朱棣亲手种的,相比刚一进来看到的那棵“神柏”,我觉得这棵更可信。

太庙的最后面就是筒子河了,向东北看是故宫的角楼,配着嫩嫩的柳芽,美得像是一幅画。

河西就是午门,如今故宫的正门,曾经文武百官上朝前集合排队的地方。所以如果计划游故宫的话也可以先游了太庙,再从这里的左阙门出去,就能直接进故宫了。

如今除了故宫里有宫猫,太庙里也有庙猫,不过来太庙的人非常少,这里的猫更多了一份清静。

小贴士: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门票:2元/人,60岁以上老人免票

中华和钟展(太庙殿内)门票:淡季10元/人(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15元/人,购和钟展门票免入园门票

开放时间:园区:6:30-19:30,中华和钟展:9:00-16:30

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尽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湖南彩礼(湖南农村彩礼钱多少 湖南的彩礼一般多少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