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一统的清王朝吗?至少做了几个正确决定)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一统的清王朝吗?至少做了几个正确决定

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军队清军,在吴三桂的纵容引领下进入山海关

随后,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共同击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清军正式占领北京城,并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统领的王朝

自此之后,中国的发展历史进入全新阶段,满清王朝也为接收全中国摩拳擦掌。

只是仅仅过去一年时间,多尔衮就采取了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这六大弊政,严重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让清朝对国家南部的统治出现危机。

如果不是清朝以更加强烈的手段镇压并逐渐改变这些暴政,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将出现危机。因此,后人对多尔衮的评价其实算不上好看。

可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是否还会有大一统的清王朝呢?

认知古代历史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的一点就是古人对国家统治认知历史局限性

他们摸索着前进,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而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其实至少做出了以下4个正确决定。如果没有这四个决策,大一统的清王朝并不可能出现。

确定统一天下的政治方针

首先就是多尔衮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掌权者并不一样。

他对清朝未来发展的展望,并不仅仅局限于辽东地区或者对中国北部的统治,而是像中原内部的所有逐权者一样,都以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王朝为目标

尤其是在清军取得对明朝的不断胜利以后,当所有人都想着和明朝平分天下的时候,多尔衮却想着替代明朝

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例,无论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亦或者是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都只是想着将中国北方收入囊中

在这两位皇帝看来,只要以山海关为界限,明朝将中国北方划分给清朝,自己就心满意足。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多尔衮虽然不满这一政治方针,但也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改变皇太极的决心。

等到皇太极身死道消,多尔衮的野心就逐渐暴露出来。在他看来,清军明明已经多次成功绕道攻入中原,却依旧以劫掠为主要战斗目的,这其实并不明智。

尤其是彼时明朝内部积重难返,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此时不取大明天下,不是白白浪费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开始谋划像元、明一样,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多尔衮的话,或许其他清军将领以及清军领导人,思考更多的都是如何从明朝内部抢夺更多的利益

在他们的固有印象里面,清朝是清朝,中原是中原,中原王朝可以掠夺,但想要彻底替代,实在是太过困难。一旦侵占失败,清朝自身的发展和存在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一统的清朝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对大一统王朝的执念,也深深影响了清朝其他人。

而后来清军入关,多尔衮为何能够成为清朝的实际话事人,原因就在于此。大臣们只知多尔衮、不知有顺治皇帝,可不仅仅是因为多尔衮的身份地位,更重要的还是他对国家的认知,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举国攻破山海关

其次就是多尔衮举全国之力进入山海关,这完全是一场豪赌

我们从上帝视角去看待历史,清军入关以后,无论明朝军队还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都不是清军的对手,可清军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情

以往和明朝战斗的过程之中,清军多次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多次为明朝的国力而感慨

他们无法确定,在明朝中原内部,究竟还有多少可战之兵。为此,当时清军的另一位实际掌权者蒙格表示,不如试探性地发动进攻,主要兵力还是留在山海关之外

要说这样的选择也没什么错,毕竟凡事都给自己留退路,哪怕入关的清军打了败仗,也不至于让清朝伤筋动骨。到了那个时候,进可攻、退可守

但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如果真的像蒙格一样畏畏缩缩,成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尽管彼时清军只要入关,都可以完成与明朝的“交接”(明朝自身问题实在太大),但谁也无法确定,是否会出现更多的变数

多尔衮来了一场豪赌,当吴三桂提出要借兵的时候,多尔衮只给他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让清军入关,要么等着清军攻破山海关。后来的事实证明,多尔衮的选择与决策都没有任何错误。

在巨大的兵力优势和作战优势下,清军成功击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到了这个时候,明朝内部已经完全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清军形成对抗。

尽管后续明朝皇室成员们又在中国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但此时的他们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已经蹦跶不了多久。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多尔衮的魄力,清朝依旧以山海关外为自己的政治中心,只是将影响力作用到明朝北京一带,那后续的战斗难免会发生意外。到了那个时候,清朝想要统一整个中国,也许会更加困难。

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争夺天下的时候还顾此失彼,又怎么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定都北京

还有就是多尔衮决心迁都北京这件事情,也为清朝统一整个中国做出了完美的铺垫。当时清军入关以后,内部分为两派。

其一是选择分化出一部分兵力留守北京,重点还是放在北方大本营的发展上面

其二则是以多尔衮为首,直接迁都北京,让清朝的影响力,从原来的山海关以北,逐渐转移到山海关以南

就第一种选择来说,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错误。要知道早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北方蒙古、女真以及汉族等等,就已经完成了多民族融合与统一,内部发展也逐渐赶上了中原南部

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发展大本营,未必就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强大的政权,并逐渐吸收更多的中原文化,用时间来蚕食明朝。

可这样的选择难免会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发展的变数

曾经金国的发展方针就是如此,当他们成功打败北宋以后,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对南宋发起进攻。到了最后,金国也在南宋和蒙古的联合进攻下,逐渐走向灭亡。

当然,彼时金国没有发动进攻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金国有心无力

而多尔衮认为,清朝现如今的军事实力已经完全碾压明朝,南明也无法和南宋相提并论。中原天下,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于是他力排众议,强烈要求迁都北京,并以北京为政治中心,逐步发动对南明的军事进攻,争取早日完成天下一统。虽说后续的实际行动之中,多尔衮犯了不少错误,但他的大方向却没有任何问题

就这样,清朝定都北京,并逐步向外辐射自身的影响力。而彼时清朝和金国相比,还有一个无可匹敌的优势。

金国在统一中原北方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汉人的认可。尤其是靖康之耻发生以后,汉人往往迫于生计才停留在中原北部。

清朝却不一样,有了民族融合的基础,并主动接受中原文化以后,这个全新的政权,并未受到大家的排挤。

巩固朝政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前文中提到的六大弊政,的确是多尔衮一生都抹不去的污点。

因为这六大弊政的颁布,导致汉族人民反抗情绪高涨的同时,也让南明政权抵抗清朝运动来到了高潮阶段

可多尔衮对内的治理,却让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他诛杀豪格这件事情,虽不受认可,但的确让清朝力量更加集中

这样一来,在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清军对南明发动进攻,南明根本无力阻挡。后续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够组织国家军队,如臂使指般平三藩、驱沙俄,主要也得益于此。

世人往往以顺治皇帝诛杀多尔衮,所以对他有诸多偏见,但在认识个人权力的争斗以及国家政治发展的时候,人们也一定要能够分开思考才行

毕竟顺治皇帝诛杀多尔衮的时候,给出的绝大多数理由,其实都是多尔衮的存在,影响了自己对国家的掌控和治理

但顺治皇帝似乎忘了,当初如果不是多尔衮主动放手,蒙格又在一旁死死牵制多尔衮,皇位是否轮得到他也说不一定

更何况乾隆皇帝继位以后,还特意为多尔衮平反,这足以说明后世对多尔衮功绩的认可

结语

在这四个重要决策的加持下,多尔衮或许对不住自己所处时代的皇帝和政敌,但他对清朝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确实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历史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做出了相应的选择,也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至于选择究竟是对是错,自己说了不算,同时期的人说了也不算,还不如都留给后人评论。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精酿啤酒(8款适合夏日小酌的精酿啤酒,一口入魂,浅尝即爱,新手妥妥进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