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谈谈被称为先生的一位女性——杨绛
欢迎来到猫二杂谈,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个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女性
她,是丈夫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一个文学大家;她,集淡薄与坚韧,优雅与睿智于一身;她,用百年风霜,刻画了高贵而有趣的灵魂;她,历经岁月灾难,也从容坚定地投身在浩瀚无垠的文学星海中。
她曾说:人活百岁,世事看透,方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她,就是杨绛先生。
她是一个一辈子都在书海里畅游的人。她对书热爱到了什么程度?她和钱钟书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婚姻,有什么秘诀?她又是怎样在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1 梦从文字出发——与书结缘
1.1 自幼对书情有独钟
杨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属于清末民初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的硕士论文《日本商法》收于宾法尼亚大学法学丛书第一辑。她的母亲唐须荌,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
杨绛从小就对文学情有独钟。父亲杨荫杭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杨绛回答:“不好过。”父亲又问:“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说:“一星期都白过了!”
杨绛的父亲,对于杨绛爱书,十分的支持。
如果杨绛对这本书表示感兴趣,父亲便会把这本书放在杨绛的桌上,甚至有些书需要爬梯子去柜子顶上拿,父亲也会替她拿下来放置好。
杨绛最爱辞章小说,家里便会经常添置此类书籍。作为孩童的杨绛,不贪玩,只贪书。在浓厚的书墨香中长大的杨绛,也自带着一份优雅与从容。
书香浓厚的家庭氛围,对于年龄尙幼的杨绛来说,是一方沃土。
1.2 求学时期,把时间献给了图书馆: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图书馆
有人说,有梦想,就有风景。物欲横流的世间,人的一生很苦,但是梦想照耀心灵,会让你心怀阳光。而书本,就像是一面放大镜,把微弱的光芒,给你放大。
1928年,杨在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当时的她,一心只读圣贤书,她把大把的课余时间,都留给了图书馆。书,就是她快乐的源泉。
东吴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颇丰。在这里,中外名著数不胜数,国外原版书籍也非常丰富。
杨绛正是在这里,把外国小说几乎看了个遍,外语水平也突飞猛进。同时,她开始翻译英文的政治学论文,这为她以后出国留学、翻译著作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东吴大学的时候,杨绛就一直心仪清华大学,图书馆更是她的心头好。
终于在1933年,她顺利投入清华大学的怀抱。面对图书馆阅览室四壁的工具书、各国的大字典、人物传、地方志等等,杨绛对图书馆的感情也愈加深厚。她曾用一篇《我爱清华图书馆》,来表达对图书馆的赞美和钟爱之情。
后来,和钱钟书结婚后,于1935年,开启了在英国的异国求学之路,而彼时的杨绛一如既往地把时间耗在图书馆里。
她和钱钟书就读的牛津大学,拥有一个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藏书量非常庞大,珍藏无数,有大量外国经典名著,中文的文献资料,东、西方手抄本就有16万册,是世界上收藏书籍和手稿最多的图书馆之一。
由于杨绛属于旁听生,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不用写作业,不用考试,也无需为论文而烦恼。她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别人把时间用来谈情说爱,她把时间消磨在了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书海里。
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书,概不外借,因此,杨绛直接在图书馆里占了个固定的位子,在那里看书做笔记。她把自己需要阅读的书籍列单制表,按照计划,一本接一本地读着、学着。
如果一定要形容杨绛对书的痴迷,那么可以用“书虫”来比喻,她就是在书海书库里的“贪婪”书虫。
1.3 生孩子阵痛缓解时也在看书
如果说,看书讲究场合,那么图书馆肯定是不二之选,但是对于杨绛来说,读书,不仅仅是读书,更是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杨绛在孕育小生命的时候,害喜很严重,她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看书,虽然这个时候,专心看书也是件奢侈的事情。
终于到了生产之际,就在阵痛有所缓解的时候,可能大多数女性都会赶紧休息或补充体力,但杨绛真的是与众不同,她竟然拿起书本,悠闲的看书待产。
这样的事情,放在别人身上,显得不可思议,但是在杨绛身上,却是天经地义的趣闻呢。
1.4 高龄的杨绛,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
读书不难,但是一辈子读书,难。有多少人在结束求学经历后,放弃了继续读书学习呢?
逐渐高龄的杨绛,身处陋室,却始终以书为伴,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手不释卷。
2004年3月31日,杨绛读了《文汇读书周报》后,想起了自己和钱钟书,经常去寓所附近的一家生活书店看书读报。有一次围巾落在书店里了,书店店员打来电话,说是让傅雷帮忙捎带了。她感慨,书店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家书店,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三联书店。她还特意提笔,把这段经历写了下来,引起了广大爱书人士的共鸣。
在她的世界里,读书好比去串门。的确,翻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登堂入室,既不怕打扰主人,又可以尽情观赏。
她曾经说过: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杨绛先生就是一生用书来充实自我、实现自我。书,就是她攀登高峰的最坚实的台阶。
2、爱在文字中闪耀——与钱钟书的携手文学路
2.1 始于清华的爱情
说起杨绛先生,我们不得不来说说她和钱钟书的爱情。两人相识于清华大学,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他们初次相识,见面十分匆忙,两人甚至都没有说上话。但是彼此的形象,却已经在对方心里留下了印记。
后来他俩纷纷向好友孙令衔打听对方的情况。而孙令衔把自己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双方:杨绛有男朋友,是费孝通,钱钟书已经订婚,未婚妻是一位姓叶的小姐。
殊不知,这两条消息,都是以讹传讹的不实信息。
钱钟书执着于当面说清楚真相,就写信给杨绛,约她在清华大学的工字厅相见。见面后,两人分别坐在桌子边角的椅子上。在羞涩惶恐和忐忑不安中,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杨绛的第一句话则是:我没有男朋友。
两人简短到只有五六个字的话语,拉开了甜蜜感情的序幕。
钱钟书在后来的一篇诗歌中,这样描写第一次见面时的杨绛:颉眼容光忆初见,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而杨绛的家人也调侃杨绛,说是: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线,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一句“我没有订婚”,一句“我没有男朋友”,爱情就这样简单的开始了。也许正是因为简单,所以显得特别的真挚和闪耀。
2.2 浓情蜜意,纸短情长
相恋相思的日子,总是甜蜜的。
在工字厅见面以后,没有了“未婚妻”和“男朋友”的误会,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鸿雁传书的日子。钱钟书几乎每天都要给杨绛写信,长信短信,总归不会缺席。
杨绛则是每天回到宿舍,就总有一封属于她的信,在等候着她的垂青。学校内的邮筒,承载着两人的浪漫。
在两人小吵小闹的时候,也是书信,让两人的感情在文字中维系。钱钟书一封接着一封的信件,甚至是“心酸一把泪千行”的小诗,让两人更加珍惜这段感情。
恋爱中的痴男怨女,总是容易没有安全感。但是杨绛和钱钟书,用一封封书信,搭建起了信任的桥梁。信里的家长里短,心情好坏,奇闻趣事,还有书籍的分享,让两个年轻人更加靠近彼此的内心。
2.3 携手并进
恋爱是甜蜜的,婚后的生活却不止是甜蜜,更多的是两人在生活上的互相扶持,在文学创作路上的你追我赶和携手并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里,戏剧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的出口。杨绛受陈霖瑞改编的剧作《晚宴》的启发,在好友们的鼓励下,开始话剧创作。《称心如意》是她的第一部剧作。也是在这部作品公演前,她给自己起了“杨绛”这个笔名。随后她又创作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和《风絮》这些作品。
《弄假成真》成为了中国话剧界的经典,演员以能够演出杨绛的话剧为傲,甚至还写了联名信,表达对杨绛的感谢。李健吾先生曾评价,在现在中国的文学里,《弄假成真》是第二道里程碑。
钱钟书也正是在看过《弄假成真》后,才萌生了要写长篇小说的念头。
我们都知道,长篇小说的创作是费神费力的,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字数,不是一般人能坚持下来的。杨绛却是大力支持他的创作。在杨绛的鼓励下,钱钟书开始执笔写作。这部作品,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
为了更好的支持钱钟书,杨绛一心一意在家操持家务。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正是杨绛全心全意的支持,才让钱钟书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创作当中去。
《围城》的创作过程,进度非常慢。钱钟书每天也就完成500字左右,但是写成就已基本定稿,几乎不会再做改动。
两人每天都会一起品读这些文字。杨绛为了故事里的情节开怀而笑,钱钟书则更是开心。
两年,两人,一部惊艳了世人的《围城》,征服了无数读者。在《围城》中,有很多杨绛和钱钟书的影子,有他们一起生活的印记。
一部《围城》,凝聚着两个人的心血。什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钱钟书的 《围城》,最懂的人是杨绛。而在钱钟书的心里,杨绛是“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
2.4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杨绛和钱钟书的感情,向来为外人称颂。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钱钟书查出患有膀胱癌后,就一直被病痛所折磨,身体也越来越虚弱。杨绛尽心竭力地精心照料,也没能留他的身影,在人世间多待几年。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恩爱夫妻,只剩杨绛独自思念。
办完钱钟书的身后事,杨绛就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了。因为,她要接替钱钟书,整理他生前没来得及整理完的书稿、笔记等等。她在家中翻遍了所有能够存放稿件的地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钱钟书的稿子集中在一起。很多破裂的稿子,硬是一点一点整理、粘贴出来,又重新审核、装订;字迹模糊不清的手稿,她就凭着自己对钱钟书的了解,悉数复原。
钱钟书的手稿,数量众多,且涉及英法德意等多种语言,整理难度之大,非一般人能想象。杨绛夙兴夜寐,抄写、校对、装订,马不停蹄,唯恐时间不够用。这中间,又有许多人说要出版钱钟书的稿件,杨绛就自封“钱办主任”,由自己审稿通过了才允许出版。
在倾注了杨绛大量心血,经历了两年的精雕细琢,耗资三百万元后,《钱钟书手稿集》终于出版了。经过整理后的手稿,外文笔记有三万四千多页,中文笔记三万多页,日札两千多页。
那个年代,扫描还是一件费劲的事情。几台高精扫描仪,专门的扫描室,聘请专人扫描手稿,就用了一两年,排版等工作,更是耗费时间。
《钱钟书手稿集》,既是钱钟书文学路上的点滴记录,也凝聚了杨绛的心血。它的出版,为我们的文化添上了瑰丽的一笔。
3、人生在文字上起舞——与文字共谱悲喜
3.1 处女作《收脚印》让她崭露头角
杨绛担得起“最贤的妻”,也无愧于“最才的女”。
1933年,杨绛选修了朱自清的写作课,以他为师,开启了创作之路。在一堂写作课上,朱自清留了作业,要求写一篇名为“收脚印”的文章。原本收脚印在南方,是指人死之前,会回想自己走过的路。这样的作业,对于年纪尚轻的学生们来说,是无比沉重的。
但是当年才二十二岁的杨绛,却是把文章写出了深厚的韵味,仿佛这不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写的,而是一个历经风霜的智者,在悠悠地回忆着。
“守着一颗颗星,先后睁开倦眼。看一弯淡月,浸透黄昏,流散着水银的光”,“星儿稀了,月儿斜了。晨曦里,孤寂的幽灵带着他所收集的脚印,幽幽地消失了”。这样细腻忧郁的词句,似乎是道尽了人生的凄凉和对人世的眷恋。
这篇佳作,经朱自清的推荐,在《大公报》上发表。杨绛也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五元钱。也自此开始,杨绛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路路,不用愁》等作品也被朱自清推荐,发表在《大公报》上。
3.2《干校六记》,奏响了特殊年代下的命运交响曲
在充斥着批评、批判和迫害的日子里,杨绛也成为了背井离乡、“接受改造”大军中的一员。杨绛跟钱钟书一样,也被下放到干校。
在干校“菜园班”里,杨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笔耕不辍。她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所感,都记在了纸上。
她把下放干校的离别之情,写成了《下放别记》。在即将60岁大寿的时候,钱钟书被下放干校,杨绛和女儿女婿送别钱钟书。第二年,杨绛也被下放干校,却只有女儿一人为她送别。因为女婿阿德不愿意捏造名单害人,在杨绛下放前一个月,他以死明志。
在菜园参加集体劳动和挖井的经历,在纸上,变成了《凿井记劳》。在挖井灌溉上,各种派系的小心思、小算盘,以及偷菜、抢收等,在杨绛的笔下跃然纸上,仿佛这里就是一个浓缩了的世界。在那个年代,不得不说,这篇散文,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因为杨绛的主要任务是看守菜园,而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很近。当时钱钟书负责送书信的工作。所以两人借着送信和借还工具的时机,经常在菜园相会,浪漫堪比旧小说里男女之间的花园私会。这段苦中作乐的经历,到了杨绛这里,就成了《学圃记闲》
在菜园的日子里,人和人之间,是有鸿沟的,但是人和动物,却是莫名的“心灵相通”了。杨绛把母狗“小趋”写进了《“小趋”记情》。
在干校雨后的下午,杨绛历经千难万阻后 ,和钱钟书在宿舍简短的相会。 雨里的心酸和艰难,爱人的疼惜和不舍,在《冒险记幸》里让人潸然泪下。
钱钟书告诉杨绛,自己可能会被遣返北京。但最后却发现,这是个以讹传讹的消息,只是一场空欢喜。好在最后,两人还是成为了第一批返回北京的幸运儿。这段经历,也被杨绛写成了《误传记妄》。
3.3 完成《唐吉诃德》翻译工作,石破天惊。
说起杨绛的“才”,就不得不说她翻译的《堂吉诃德》。
为了能把西方文学界的经典之作翻译出来,杨绛前后耗费20余年时间,从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期间的呕心沥血,让人肃然起敬。
在令人胆颤的“破四旧”期间,《堂吉诃德》的翻译稿,被判定为“黑稿子”,而脱离了杨绛。她想尽一切办法要把稿件拿回来。最后在打扫一个偏僻储藏室的时候,在废纸堆里找到了自己的翻译稿。但是还没等她把稿件带出来,就被人发现了。好在最后还是把翻译稿拿了回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杨绛不求速度,只求质量。她每天只翻译五百来字。字斟句酌,追求信、达、雅的境界。她根据原文的精神,把语言汉语化,而非简单生硬地翻译字面意思。
因此,这部七十余万字的稿子,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西班牙驻华大使先后三次邀请杨绛出访西班牙。
《堂吉诃德》的出版,不亚于石破天惊。这部著作,在“世界文库”、“名著名译”、“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中,都赫然在目。
3.4 思考命运和人生,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一书。
晚年的杨绛,在一次发烧住院的时候,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竟然在构思一部关于自己对人生思考的著作。杨绛曾说,人生有四苦,生老病死。老、病、死,自己算是略懂,但是对于生,却是众说不一,自己至今还不敢说懂。因此,才想要写这部作品——《走到人生边上》。
在这部书里,杨绛对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问题,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把故事化作文字,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为我们指引了一条人生路。她在书里说:镜子里的人,是显而易见的,自己却看不真。的确,这份见解,让人为之一震。对于人性的思考,她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比喻,来告诉我们最深刻的道理。洋洋洒洒四万字,真真切切思想路。
在杨绛的眼里,人生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回家”。2016年5月25日的凌晨,她去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相会了。
杨绛,无愧于先生的称呼,无愧于贤和才,经历百年风霜,她是永不退色的优雅。
杨绛先生照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