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清朝流放宁古塔在哪里)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何清朝大臣一听流放宁古塔,宁愿选择自杀?

在上古时代,三皇五帝实行的都是仁政,以德感化天下,那时候是没有刑罚出现的。后来大禹开创夏朝之后,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增加,才有了刑罚的出现。《汉书·刑法志》中说,“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刑罚的出现是因为道德的衰落,所以大禹才需要制定刑罚来进行规范。

古代的刑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对于犯人的处罚主要分为墨、劓、剕、宫、大辟这五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刑罚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五刑也逐渐演变为笞、杖、徒、流、死这五种新的五刑体系。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实行的都是这五种刑罚制度。

对于古代的大臣们来说,五刑中最可怕的不是死刑,也不是笞、杖、徒这三个刑罚。在这些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大臣眼中,最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就是流刑。这个流刑,按照今天的解释就是流放。是古代皇帝处罚大臣最常见的一种刑罚,被流放的大臣一般都会被发配到边远蛮荒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对于习惯生活在繁华城市的大臣们来说,这种刑罚真是生不如死。

比如说在清朝时期,最常见的流放地点就是宁古塔。特别是在清朝早期,流放宁古塔的大臣数量最多。很多大臣听说要被流放宁古塔后,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去宁古塔。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为何清朝的大臣一听到流放宁古塔后,宁愿选择自杀也不去?

宁古塔是清朝时期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也是清朝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更是清朝设在盛京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和经济中心。宁古塔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这里在清朝时期就是那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犯人的最终目的地。

古代的交通条件本就落后,那些被发配的大臣前往遥远的宁古塔,只能靠两条腿走过去。在这漫漫长路上,被发配的人不但要面对饥饿和严寒,更要面对毒蛇猛兽的袭击,能够活着到达宁古塔都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很多被发配宁古塔的犯人,才走到半道上就累饿而死了,连活着到达宁古塔都不能做到。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中受到无辜牵连,被盛怒的顺治皇帝下旨流放宁古塔。他于顺治十六年三月从京城出发,一直走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直到当年七八月才到达宁古塔。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城内外仅三百家,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

宁古塔天气寒冷,常年被冰雪覆盖,这些千里迢迢来到宁古塔的犯人,想要在这种地方生存下去,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如果有一技之长的话,还是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的。例如因郑氏海案被流放宁古塔的杨春华,他的妻子擅长烹饪,两人在宁古塔开了一个专做江南小吃的饭店,不但日子过得舒服,还积攒了不菲的家业。

大多数被流放宁古塔的大臣,基本上都是不怎么懂得经营之道的。舞文弄墨他们很在行,可是操持营生就不是他们的强项了。不过,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们也能够过的十分滋润。比如前面说到的诗人吴兆骞,他一来到宁古塔没多久,就被宁古塔将军看中,重金请到府上给两个儿子当家庭教师。后来巴海当上宁古塔将军后对他更加优待,还帮他联系到好朋友纳兰性德,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放还。

像吴兆骞这样运气好的毕竟很少,大多数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生活的都很凄惨。如果再要被皇帝下旨与披甲人为奴的话,那日子就更加没法过了。需要没日没夜的劳作,伺候宁古塔的戍边士兵,基本上是没有出头之日了。到了清朝末期,朝廷援用西法之后,流放之刑才被废除。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高端音响(世界十大顶级音响品牌排行榜)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