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龙,大家一定是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总在高喊着自己是“龙的传人”,听着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了解画龙点睛、叶公好龙背后的含义,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比赛……从诗词歌赋到神话故事,甚至在十二生肖里,我们都能找到龙的身影。
但它其实真的很陌生。
你我都未曾亲眼见过,何以知道它有鳞有角还有爪呢。它的样貌、它的声音、它的一切,似乎也都是人们凭空幻想而来的。
这种耳熟能详的熟悉感和未曾蒙面的陌生感,让它蒙上了神圣而神秘的面纱。所以,当有人告诉你“我见过龙”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辽宁营口坠龙事件,自传播开来后便争议不断。
那么,传说中数万人亲眼见过龙到底是什么样的?权威报刊的连续报道到底都记载了哪些细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
坠龙事件还原
时间要播回到1934年。
那年7月初,正值雨季的营口又湿又热,叫人难受。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在田庄台的上游出现了一条身长约十米的庞然大物,身上还带有鳞片。
人们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龙。
于是,虔诚的人们开始为它搭棚子,浇水,盖凉席,防止它身体变干,甚至还有僧侣为它作法超度。
神奇的是,在接下来几天的暴雨之后,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8月初,当地人又在芦苇丛中,发现了它的尸体。它身上的肉已经开始腐烂,腥味极重,非常难闻。
这一事件,被记录在了当年《盛京时报》一篇文章报道里。而根据该报道的描述,这个庞然大物从天而降时,曾打翻了三只小船,卷坏了房子和附近的火车,导致九人遇难。
在那个信息不够发达的年代,报刊既是权威,也是人们获取大千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所以,时至今日仍有部分人对该事件的真实性持支持相信的态度,也正因为此。
数万人的集体记忆
当然,关于这件事,不仅仅是报刊的记载,还有人们的记忆。在后来的相关节目中,不少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在接受采访时都十分确信地表示,自己就是亲眼所有,不是幻觉。
在他们的回忆中,无论是发生的时间、发生时的情景、这个庞然大物的样子,都相互契合。有人表示,自己还曾听到牛的叫唤声,而这个庞然大物在芦苇丛里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掉,看上去很像一条“龙”。
人类的大脑在那个时候是最真实的记忆载体。更何况是成千上万的人和你拥有相同的记忆内容时,除非是记忆被更改,否则你很难忽视它的存在。
无数人都曾为龙盖过凉席——这个行为更是难以在记忆里抹去,也难以作为虚假的事情同时塞进上万个大脑里。
围观之下的未解之谜
一传十,十传百。当“有人看见龙”这件事被传开后,好奇前来围观的人不少据传,当时这具龙骨被运至营口一个码头附近的空地进行展出。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连日来,不少人闻讯赶来,想亲眼看看这龙的模样。《盛京时报》以此发布的图文报道,也引发了一时轰动。
可惜的是,这具龙骨后来因战时社会动荡,未能保存下来,至今下落不明。央视曾先后在《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栏目里试图还原事实,揭开真相。
但可惜的是,节目似乎都没有秉持着中立的态度,先是在《走进科学》里直接以龙骨其实是拼错的须鲸骨骼下结论,而后在《探索发现》里否定了须鲸结论,给了开放性结尾。
也就是说,即便打着“破解七十年谜团”的旗号,试图深挖真相的纪实类节目,最终也没有得出百分之百肯定的结论。是龙,是鲸,各有说法。
这些细节有争议
关于究竟是不是龙的争论,始终未曾消停过。
一方面,龙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本身就具有争议性。毕竟我们都未曾见过,所有想象都来自于书本。不存在,既这个事件也就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龙就位列于十二生肖之中,多少与它有关的故事绘声绘色,很难不让人相信它是真的存在过的生物。
另一方面,当年《走进科学》播出的当晚,营口的多位高龄老人都对“须鲸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亲眼见过,并深信那不是鲸鱼。
没有利益,没有关系,他们没必要为这样的事情“合谋”给出“假口供”,因而可信度在很多人看来是极高的。
当时,除了认为这是鲸鱼搁浅、骨骼拼错的样子之外,此后还有研究人员指出,所谓的龙骨不过是“原始牛”的化石,或是一种象的化石。这也遭到了质疑,牛、象等动物的骨骼都不符合这具龙骨的体态。
但认为这是化石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如果是新鲜腐烂的尸体,其腐烂程度又为何能快速到如此地步?
很多难以解开的谜题,在查无证据的现在继续尘封。
结尾
我们把龙当做吉祥和腾飞的象征,它像神一般地存在于我们心里。
倘若它真的曾经降临在这片土地上,又真的拥有如同书中记载般的模样,是不是可以认为,龙从来都不只是人类的幻想,它有书可依,有迹可循。
然而,在那个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都不高的年代,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远远不及现在,因而在这个事件下,并没有保存完整的证据,包括实物和影像资料。这也为日后的考证和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如今,各家学派研究者各执己见,当地人亲历的这个故事还在代代相传,我们似乎已经无法百分百确定这究竟是不是龙。
由于没有实物,它成了历史之谜。但,人类追龙的步伐一定不会停留在此处。总有人愿意相信它的存在,并继续找寻它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