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云南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境内拥有丽江古城、石林等旅游景点。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可以感受邻国异域文化。独特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

1、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艺术文化。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佳肴、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

2、哈尼族: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绝大部分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区,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动腊、禄劝等地。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哈尼族房屋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

3、傣族: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妇女服装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檐上翘。 “花腰傣”有着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傣族舞蹈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诺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民族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

4、傈僳族:

傈僳族是古代氐羌民族与西南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民族,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分为新老傈僳文。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保山、临沧、思茅、楚雄、昆明及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区。

民歌是傈僳族人民喜爱的艺术活动。用傈僳族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民歌几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语言”,无论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或是嫁娶时,傈僳族都要唱歌,甚至打官司或调解纠纷,也常采用唱调子的方式解决。

傈僳族民歌在演唱上保有独自的风格,在唱短音符时常大量运用颤音,唱长音时则唱得平直朴素,音色浑厚低沉,使人感觉具有一种深厚的内在力量。

5、拉祜族: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主要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的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女服饰的主色调都是黑色。衣服崇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拉祜族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芦笙舞是拉祜族族人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

6、佤族:

佤族,云南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没有通用文字,佤族人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佤族创造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村寨各家各户在长者的指挥下熄灭火塘的火,举行“送旧火”仪式,然后到山上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取新火种,并带到长者家中燃成大火,各家各户再将新火取回使用。在佤族看来,新火节是吉祥、温饱、健康的开始。

7、纳西族:

纳西族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古称“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中外。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

纳西族的很多传统古典乐舞保存在其民族宗教中。东巴经中有被誉为国宝的东巴舞谱《蹉姆》,用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了东巴举行仪式时所跳的各种纳西族古代舞蹈。不仅是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仅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的最早舞谱之一。

8、景颇族: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县市山区。景颇族民间盛行刻木记事、植物树叶传情表意的原始沟通方式。

景颇族宴客有一种食规,客人到后稍事休息,便有身着盛装的中年妇女出来敬送“礼篮”。其篮用藤篾精心编织,内装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两包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首客受礼后致谢先饮一口酒,再转给众人抢饮,然后将鸡蛋切片,放在饭团上,人各一份,边吃边赞美,吃完奉还礼篮,表示回敬。这些食物各有含义。白酒代表“女”;米酒代表“男”;糯米饭代表“粘贴结合,亲如一家”;鸡蛋代表“纯洁、圆满、平安、康乐”。

在景颇族家中做客应注意,当主人请吃喝时要先回敬主人,包饭菜的树叶不可倒着使用,否则会被认为不友好的表示。

9、布朗族:

布朗族是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镇康、双江、临沧、景东、澜沧、墨江等县也有部分散居和杂居。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布朗语支,无文字,学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民族风俗习性。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布朗族认为火塘是一家人安宁所在,不论家人或是客人皆不能用脚踏火塘和三脚架,也不能把别人用过的铁三脚架支在自己家中的火塘上,不然会给主人带来不吉。

10、普米族:

普米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普米族舞蹈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自娱性与交际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芦笙舞》;又有模拟性和礼仪性的舞蹈,如《仆瓦磋》;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生活为多,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三天至半月。

11、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等县。民族语言为阿昌语,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钢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阿昌族服饰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户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饰,已婚和未婚的没有区别,均与附近傣族的很相似。也佩戴银项圈、银手镯等饰物。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

12、怒族:

怒族是使用语种较多,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居住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 、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

怒族喜欢饮酒,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粱酒等。“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酿制。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13、基诺族: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申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诺山和景洪、勐海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 玛黑和玛妞》、《 女始祖尧白》等。前者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后者叙说的是尧白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诺山,使基诺族以种茶谋生。 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可贵的攸乐古茶文化,此文化是一种尚处于原始社会原始民族的原始茶文化。

基诺族的饮茶方式主要有烤茶和煮茶两种。其中烤茶是招待贵宾的一种礼茶。一般是先用炭火将土罐烤热后,把茶叶放于罐内烤热烤黄烤香,再加入开水煮沸。传统的烤茶浓烈异常,常需兑入清水以使其清淡。基诺族烤茶醇香浓厚,色浓味香,不仅是基诺族的一种古朴茶饮,还是云南思茅地区各少数民族世代沿袭的古朴茶饮。

14、德昂族:

德昂族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蜿蜒于德宏、临沧等地,德昂族就分布在这两座山脉的群山之中。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

德昂族的建筑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

15、独龙族: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独龙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历史上,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仅以刻木记事、结绳算数及画图、刺绣图案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

独龙族有自己独特的历算法。独龙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自然的变迁,从当年大雪封山至次年大雪封山时称为一年,称之为“极友”。又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时间多少不等的节月。 一月,称“阿猛”,意为过雪月,在这一月里,大家休息,个别户种旱洋芋。 二月,称“阿薄”,意为出草月,山草开始生长,是大量种洋芋的时候。 三月,称“奢久”,意为播种月,开始播种小米、芋头、棉花等作物。 四月,称“昌木蒋”,意为开花月,桃花开,鹤集中鸣叫,播种完毕。 五月,称“阿石”,意为烧火山月,大量烧火山,停止下种。 六月,称“布昂”,意为饥饿月,存粮吃光,荒月,大量采集野粮。 七月,称“阿茸”,意为山草开花月,薅草,采野粮。 八月,称“阿长木”,意为霜降月,山草被冻死,开始收庄稼。 九月,称“单罗”,意为收获月,收获小米、包谷、稗子、荞子。 十月,称“总木甲”,意为降雪月,收获完毕,储粮,山巅降雪。 十一月,称“勒梗”,意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荞,准备过冬。 十二月,称“得则砍”,意为过年月,又叫“罗奢什腊”,妇女砍活麻、织麻布、跳牛舞。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迪士尼的电影(12部迪士尼电影,和孩子一起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