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十族(方孝孺诛十族是假的?油炸、剥皮呢?)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说明成祖朱棣,史载军事上智勇双全,善于用人,雄才大略,开创永乐盛世,将大明打造成了一个万邦来朝的王朝。

明成祖 朱棣

但是,他历史上争议也很大,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啊,晚年,懒怠国事,为宦官乱政埋下伏笔啊。

而最为诟病的便是,朱棣嗜杀成性,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暴君。不仅曾对奉建文帝为正朔地方孝孺破纪录的“诛灭十族”。还对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的燕王朱棣,死守城池,差点瓮中捉鳖干掉朱棣的山东布政使铁铉施以残忍之刑罚

方孝孺

被俘后,将其耳鼻被割下,煮熟后又塞给铁铉品尝,故意问:“味道如何?”铁铉铁骨铮铮答:“忠臣孝子的肉,能不好吃吗?”朱棣盛怒之极将铁铉以磔刑,就是身体分裂,再割断他的咽喉处死,还加码,扔油锅,将他的妻儿充为官妓。

再有一位前朝忠烈,唤做景清,建文帝时御史大夫,朱棣篡位,一日早朝,景清身着赭红朝服、衣袖宽大,暗藏利刃,欲近距离刺杀朱棣。

靖难之役

但好巧不巧,前两日,天空星有异象,星官奏报:异星赤色犯帝座,甚急”。朱棣一上朝,一瞅景清穿着红袍,马上提高了警惕,没等动手,一搜查,果然搜出了利刃。朱棣气坏了,诘责,清奋起曰:“欲为故主报仇耳!”还大骂朱棣“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尔背叛太祖遗命,真乃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朱棣恼怒之极,先令左右打掉了景清的牙齿,割去了景清的舌头,但景清仍将口中血喷向朱棣,嘲笑之。

铁铉与景清

朱棣怒极,下令将景清凌迟处死,千刀万剐之后,将其剥皮充草示众。并屠灭景清九族,无论妇孺,亲戚朋友老家乡亲500多人全部被杀,老家的村庄直接成了废墟。

这几个流传已久的故事,都大大削弱了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的历史功绩,成为了他嗜杀成瘾,凶残暴戾的罪状之一。

但,听到刚才这不寒而栗的酷刑,您有没有一丝觉得哪里不对劲。

聚宝门

首先,《明史·方孝孺传》记载: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纷纷撅着屁股投降燕王。但方孝孺拒不投降,又拒绝草拟即位诏书,始终不屈,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

但,史书也就只记载,“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还有“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等,压根没有提及方孝孺被诛灭十族的事,虽然,方孝孺确实被处以磔刑。

磔刑

但客观说,磔刑被发明以来,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历朝历代都尊崇孔子,儒家提倡"恤刑慎杀",各朝各代磔刑可用的特起劲,朱棣使用磔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用的最多的皇帝,就凭这点,说他过度残忍有点证据不足。

铁铉,更为夸张,耳鼻割下,煮熟后让受刑人尝,还有把景清人皮充塞稻草。简直是不少恐怖电影的绝佳素材。

但您想过没?如果你是大明史官,即使发生过,你敢把这样的内容记述下来吗?

《明史》卷十七

做皇帝的,哪个不想要英明神武的光辉形象传世,这样残忍地暴行,傻子都知道,对皇帝朱棣的形象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多是记载于《明史》的内容,但明史是明朝被取而代之后,清朝官方编修的,为衬托大清的正统性合法性,对大明被誉为大帝的朱棣,能否公正客观评价,又夹杂了多少私心,添油加醋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硬黑,到今天已经很难讲的清了。

永乐大典

据考证,朱棣死后到了后头八十多年后,弘治明孝宗以及正德年间,民间开始流传诛十族的说法,到了明末,各种文稿上才加入了诛十族。但清朝建立后,官修史书未采用“诛十族”的说法,只讲了方孝孺殉难事迹中的其他信息。此时在民间和私修史书中“诛十族”情节仍然与方孝孺殉难事迹紧密结合且广泛流传。

通过梳理明代几种主要文献中方孝孺殉难事迹,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孝孺殉难事迹的记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加入,其中就包括“诛十族”说。综合考量历史和法律、制度文献,方孝孺殉难事迹的叙事演化过程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导致的。

方孝孺

其一,方孝孺在信奉儒家学说的士大夫心中确实很冤,他践行儒家的忠义,最后死于气节,符合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所以明朝历代均有对其表示同情的士大夫,并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兴起逐渐被平反,而平反的过程又促进方孝孺殉难叙事的丰富。其二,方孝孺的持节守义彰显了士大夫的忠义精神,成为后世士大夫的楷模,也成为伸张士大夫政治的精神象征,在启、祯两朝更是成为东林人士的精神榜样。其三,明末关于方孝孺的殉难叙事中均有“诛十族”的内容,入清以后更是广泛流传。正是上述原因的作用,才形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包含“诛十族”在内的方孝孺殉难事迹。故而有学者认为,“诛十族”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史实。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景观大道(徐汇滨江景观大道打通最后一处断点,实现全线贯通,龚正市长调研)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