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军是近代战争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只要是军事力量较强的国家,军队都会组织集团军。
中国在军改后有13个集团军,且这种集团军的人数比较少,如果我们对照一下二战时期和现代的集团军,会发现集团军的人数上下限非常大。
二战和现代集团军人数对比
中国在军改后的13个集团军,标准配置是每个下辖6个合成旅或空突旅。不过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南部战区的第75集团军、中部战区的第82、83集团军,出于对军队规模的需求就有7个合成旅。
按照一个合成旅6000人算,我军第75、82、83集团军是一个集团军46万人左右。
但是在二战时期,历史上有过很多规模庞大的集团军。
比如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国第6集团军人数达到了30万人,第9集团军也有26万人。
这个规模已经达到了中国三个战区陆军的水平,中国一个战区2~3个集团军,就算以一个集团军46万人。这三个战区的陆军规模加起来,才顶人家一个集团军。
在国内,这种集团军规模超编现象在当时也非常严重。
像第二次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下辖的第一集团军也有30万人左右。当时北伐的4个方面集团军,总人数加起来百万人,平均一个集团军25万人。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国军中亦有一个军超过10万人的记录。
集团军人数为什么少了
那么现在的集团军规模小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战斗力更弱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毕竟就算不看武器代差,光是在火力密度上,现在的一个集团军就是二战时期那种三十万人集团军的好几倍。
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出现的范弗里特弹药量,使用的弹药数量超过了美国当时订下限额的5倍。因为这件事范弗里特还和美国国会吵了一架,国会认为他过于浪费。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现在像中美俄这样的国家,随便一场军演就可能达到范弗里特弹药量。
抗美援朝时期的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工业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就连美国国会都心疼的弹药量,自然不是二战期间德国和抗日战争中国军使用的弹药量能比的。
但在现代,这种弹药量只是一场演习的消耗,足以见得现代弹药消耗量和二战时期弹药消耗量差距有多大。
更何况现代军事理论相较于二战时期也已经得到了非常巨大的发展。
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将大量坦克、装甲车集中起来使用,伴有少量掷弹兵和步兵协同,并以空军编队掩护、协助进攻,可形成陆地上非常强的冲击力。
这已经是二战时期最强的陆军力量组合,从军事上来说,德国在当时就是天下无敌,它输在了人口和生产能力不足,且国土没有战略纵深。
然而如果让现在的中国陆军拿着和二战德军一样的装备,但以这种6个合成旅凑成一个集团军的模式去应对德军,那么中国陆军将会有非常大的优势。
考虑到二战没有直升机我们就不考虑空突旅了,单就防空、火力布置以及后勤保障来说,就算拿着同样的装备,二战德军就比不上现代任何一支机械化、现代化的部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装备水平越高、部队结构越合理,编制所需的人员就越少。
因为集团军它重在“集团”,本质上它就是一个以打大型战役为目的的大型战斗群。
只要能满足打这场大型战役的战斗力需求,部队人数就是次要的,可以相应的减少。而且一支部队人数越多越不好管理,在战争中执行命令越容易失误。
战争的目的
其实二战集团军人数多但现代集团军人数少的原因除了装备和部队结构,还有战争目的的原因。
二战时期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是夺取政权,是一场国内南方政权希望控制全国,和北方进行的全面战争。以中国的国土面积来说,这已经算得上是当时欧洲方面的“世界大战”了。
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战场纵深更大。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土面积就占了全球陆地面积的8分之1,苏联则是6分之1。因此当时苏德战争的规模也非常大,陆地上的战场面积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战役。
单就战场面积这一个因素,就需要一个集团军有大量人数。要是一个集团军就3~4万人,在苏德战场上洒下去就没影了,因此它必须一个集团军就十多万,甚至是30万人。但是现代战争可没考虑过打这种“超大地图”的战争,基本都是“短平快小”的低烈度战争。
翻看一下二战后爆发的战争,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战争的战场纵深基本都非常小。
美国下场作战的朝鲜战争,战略纵深就朝鲜半岛的那“三千里江山”。越南战争美国更是只在南越地区打仗,都没打过北越去。至于后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战略纵深都只在这些国家的本土内。
二战后战略纵深比较大的战役就一场海湾战争(结束的),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出动了95万人把人家伊拉克在海陆空上都包围了起来。这场战争的战略纵深较大,因此在出动人数上已经不输于二战中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可见二战后各军事强国的思路都是尽可能将战场范围缩小,并尽快打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集团军的人数就要尽可能少,但装备要好,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要高。至于战场纵深大怎么办,无非是多派几个集团军的事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