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布是什么东西(唐代军队中的食盐替代品)-

更新时间:2023-01-05 09:01:12 所在栏目: 美容养生点击量:

人们常说生活琐碎,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可以说是生活的必需品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饭是每天都要吃的,吃饭就必然离不开最重要的调味品——醋和盐。

这两样之中,醋的重要性跟盐相比,自然是有所不及,实际上古人之所以将醋和盐相提并论,很多时候是因为食盐的稀缺,所以只能用醋来代替。

“醋”中国古称“酢”、“醯”、“苦酒”等,根据现有文字记载,酿醋的起源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我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经有了关于醋的文字记载。盐的起源时间就更早了,传说在黄帝时期有一个叫做夙沙的人,用海水煮卤,煎成盐,后世尊称其为“盐宗”。

但醋终究不能代替盐,人一年不吃醋都可以,但如果几个月不吃盐,身体可能会出大问题的。那么唐代军中用粗布代替食盐,不怕军队战力不足吗?

一、 食盐产量低,供不应求

食盐制作工艺的简陋,促使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食盐产量都是供不应求的,这是唐军用粗布代替食盐的根本因素。

盐不仅是食材的调味品,更是包含了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成分,从生理角度来看,它可以协助人体消化,还能够参加体液代谢,维持人体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在当代来看,盐在各大超市都可以看到,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甚至是制盐技术不断进步,各种精制盐、自然盐更是层出不穷,可以满足人们对盐的所有要求。

在制盐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盐并不能够自给自足,它是必须要从外界获得的。在中国古代社会自汉武帝开始设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这一制度几乎是伴随了整个封建社会发展。

最早期的盐是直接建灶架锅用火煮的,这种原始的方法不仅耗费工时,耗费燃料并且产量少,盐价高。到了唐朝时期盐的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河东解盐为例,出现了新的制盐方法——“垦畦浇晒”的生产模式。

河东解盐的解池所在的位置是现今山西运城的南侧,主要是位于解州与安邑南部的两个巨大卤池。解池位于华夏文明的中心,开发了数千年,与俄罗斯库楚克盐湖、美国犹它州大盐湖并列为世界三大盐湖。解池的来历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传说黄帝杀蚩尤之后,蚩尤身首异处,血化为卤,为解州盐池。

“垦畦浇晒”的生产模式,俗称“五步产盐法”,先将卤水引至蒸发畦,一步一卡,借太阳辐射和风力进行自然蒸发。从本质上讲,这种制盐方法其实有点像是后世的晒盐法。只不过晒盐盛行于海边,而节盐却是在内地。

这样的制盐方法以人工制盐,相比于以前直接用烧柴煮盐的方法,当然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其制作工艺上就能够看出,这种制盐方法还是相当繁琐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生产力和生产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

盐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种调料品,更多的人力资源还是被限制在土地之上,从事农业活动。这样一来,到了唐代,食盐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人口增长的更为迅速,民间包括军队之中缺盐的现状,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制盐科技限制

除了产盐量的稀缺之外,古代由于制盐科技限制,所产出的盐含有很多杂质,跟现代精品食盐不能相比,这又客观上加大了食盐的需求量。

这样看来,盐似乎并不难获得,那么唐朝人食盐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以《大唐六典》为依据,认为唐代人均每日食盐,两勺五撮,妻妾老男,小则减之。从这个数据来看,唐代人似乎比较重口味,吃盐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是制盐技术不能与今日相比,古代的盐多有杂质,就以河东解池的盐来说,在生产中混入泥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齐民要术》中曾记载:

“(盐)易器陶治沙汰,澄去垢土,泻清汁于净器中”。

从这个记载就可以知道,古时候人们食盐之前是需要在进行一遍过滤的,在这个过程中盐就会有所损耗。

其次也与唐朝人的饮食习惯相关,平民大多以腌渍食物作为主要副食,这种食物易于保存也更加便宜,“酱”和“腌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食用的食物中占比很大,在唐代的很多史料中也都可以看到“酱”或者“酱菜”的出现,例如《新唐书·兵志》中记载“(对神策军)药茗蔬酱之给最厚”等等。

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既然食盐如此稀缺,为什么人们还要执着于各种腌制菜品呢?实际上还是一个优先级的问题。

食盐固然在生活之中是必不可缺的,但与食物相比,其优先级显然又是往后排的。腌菜最早出现,本质上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能够让食物更长久的保存下去。

所以食盐的大量使用,是为了保证食物能够得到充足供应的前提之下的。

食盐的使用量增大,本身的质量又不高,想要满足人体所必须的摄入量,就只能多吃。如此一来,就将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产量增加的红利给磨平掉了,民间缺盐的现状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

三、醋布是食盐+醋的结合体

醋布实际上不仅是用醋一样东西制成的,其中也会放入一定量的食盐,醋只是一种食盐的补充。

除却日常饮食用盐,腌渍用盐之外,唐代人还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补充盐分或者作为调料呢?

在之前的电视剧《唐砖》中,男主角穿越回唐代在吃饭的时候发现时人所用为粗盐,甚至多用“醋布”调味。那“醋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在电视剧中的的醋布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是用醋和盐煮过的布,可以算作是一种储存方式了。古时候行军打仗的时候调料并不方便携带,而制成醋布就方便了很多。烹饪的时候只需要剪下一小块儿布放入锅中就会有味道。

在这种说法之后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醋布即昆布,是将一种类似海带的东西进行腌制,晒干之后便于携带并且含盐量较高。

其实不管醋布究竟是上述哪种说法,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体补充盐分,是作为调味品或者下饭菜而存在的。

首先唐代初期政府并没有对食盐进行垄断,根据据《新唐书》记载“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只看这个数据也看不出盐价究竟是高是低。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乾元元年:

“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由每斗十钱翻至一百一十钱,让人不禁想知道究竟是为什么会翻了这么多倍。

其原因是唐代中叶之后实行了对盐的官收官卖制度,乾元元年,盐铁﹑铸钱使第五年初变盐法。

这一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将产盐区的盐由官方统一买回来,然后加价卖出。宝应年间,刘晏继续推行这一制度,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盐税也加入盐价出售给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

韩愈在《论变盐法事宜状》中评价此:

“则是天下百姓无贫贱富贵,皆已输钱于官矣”。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也难怪人们吃不起盐了。

四、结语

综上可知,唐人用醋布代替食盐,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食盐产量的不足。中国古代制盐方法虽然几经改革,到唐朝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口的增加,以及古代食盐质量的不足,促使民间对食盐的需求量大增。

技术进步带来的产量的增加,被需求的增加给覆盖掉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一种历史现实是,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食盐稀缺是一直存在的。

而唐代军队中流行的醋布,实际上也并不是完全由醋来代替的,而是用醋和盐一起造出来的,除了方便携带之外,当然也有食盐稀缺,用醋来当替代品的因素在其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