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特警是正式警察吗(杨可:特警装备领域的“技术大咖”)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在江苏无锡警营,有这样一个人,利用获得的20余项国家专利为警用装备增添了“黑科技”,他就是无锡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四大队指导员杨可。

尝过装备简陋之苦

1994年,杨可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上班第一天,他领了一根警棍、一副手铐。“就这样上岗了,追着犯罪嫌疑人跑,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杨可笑着说。

1996年的一天,杨可得到线索“金匮桥附近有人正在进行毒品交易”,便立即赶赴现场,追击逃窜的犯罪嫌疑人。跑了几条街巷,跟着嫌疑人拐进了一个街口,突然,一根乌黑的枪管顶住了杨可的脑袋。杨可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儿,下意识地低头避过枪口,一记拉手推背反制住了嫌疑人。杨可冒出了一身冷汗,感觉赤手空拳危险性太高。

2000年初,杨可被调到交警部门。他说,最怕遇上下雨天,倒不是因为雨天环境下工作辛苦,而是事故现场图必须用钢笔手工绘制,一旦被雨水打湿便会影响证据效力。从那时候开始,革新警用装备的念头在杨可心里萌芽。

誓要交出优秀答卷

2013年,杨可从交警支队转岗进入巡特警支队,开始正式跟警用装备的管理打交道。盘活在库装备、熟悉管理规范、熟练物品出入库管理,杨可发现了问题——很多现有的装备已经跟不上警务需求。比如警用腰带,即使腰带的材质不断更新,但体验感并没有得到突破性改善,松了不利于跑动,紧了限制行动,长时间佩戴腰部还可能会受伤。

将警用腰带设计成背心的想法来源于战地记者的多功能背心,便携又能放装备,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查资料,看文献,手绘设计图,整合了特警战术背心、交警反光背心、单警多功能腰带……一款多功能作战背心被设计出来,不久便在全市公安民警的身上得到了普及,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两项知识产权。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杨可在警务装备的创新之路上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在巡特警队伍的拉动演练中,杨可发现以往的携行背包功能单一,负担又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一代的战术携行背包“横空出世”,搭载了可拆卸支架,合理分配功能区域,极大提升了背负的舒适性,并且在无任何补给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巡特警队员24小时的单警处突作战需要。

进入巡特警支队8年,杨可搞出了20余项国家专利,参与研发了30套个性化特警装备,改装完成了3辆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专业特种车辆,无锡公安特警装备达到了“全国领先,全省第一”的水平。

从“人管物”到“物管物”

物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乘着这股东风,智慧警务飞速发展。熟悉杨可的人都知道,他是各项新技术的忠实“粉丝”,最先进的“黑科技”他都第一时间了解并努力掌握。

杨可接手警用装备管理工作的时候,物品入出库靠的是人工管理,工作量大、清点繁琐、装备实时状态也不清晰。一次,队里要出紧急任务,那边队员都急着登车了,这边装备还有很多人没取完,杨可急得满头大汗。

后来在陪女儿逛超市的时候,老杨看着自助结账机陷入沉思,“这不就是个现成的出库系统吗?”心里想着,他转头便开始研究起来,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技术性能对比、与相关专业公司一次次反复沟通,他研发出了“警用物资智能识别管理系统”,实现了警用装备管理“物联网+智能化”的高度融合。

该系统试用的那天,大家看着装备进出明明白白,库存自动盘点,直呼方便。对杨可来说,省力只是一方面,规范才是更重要的。系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并很快得到推广。

杨可已经50岁了,但是他对警用装备革新的想法还有很多,他将继续这段与警用装备的“不了情”。

作者:杨明 孙维维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香港经典老电影(香港十大经典电影,喜欢港片的朋友必看这十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