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

更新时间:2023-05-17 12:01:33 所在栏目: 美容养生点击量:

民国风云人物“宋氏三姐妹”,她们见解不同,结局又如何?

宋氏三姐妹, 19世纪末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文昌县(今海南文昌市),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

宋庆龄被尊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霭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

大姐宋霭龄

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04年赴美国留学,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0年毕业回国。

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与父亲宋嘉树去日本,仍任孙秘书,1914年9月与孔祥熙结婚。

婚前,介绍妹妹宋庆龄接替自己的秘书工作,孙中山表示同意。1915年,随丈夫回故里省亲,帮助丈夫主持铭贤学校事务。

1927年,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促成蒋介石与宋美龄联姻。1929年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支持蒋介石“剿共”。

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宋美龄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

参与组织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担任香港伤兵之友协会会长。

1947年去美国。1973年10月19日,在美国纽约去世。

二姐宋庆龄

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

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

然而,“中华民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

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

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认为“国难当头、应该摒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

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

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着大量的国务活动。

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福利事业中。

之后,她一直担任着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9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7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7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恶化。

1981年5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81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病逝于北京。

三妹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她自幼娇生惯养,十分任性。三姐妹中,父母最宠爱的就是宋美龄。

就长相而言,美龄像二姐庆龄多一点;就性格而言,她像大姐霭龄。庆龄比较文静、温柔,美龄则像大姐霭龄一样显得傲气逼人。

宋美龄5岁的时候,就跟随姐姐们进入马克谛耶学校幼儿班学习,后来由于出荨麻疹,家人单独请人在家中教她念书。

1907年夏,宋美龄跟随二姐宋庆龄赴美国学习,时年10岁。

在美国,宋美龄先在新泽西州小镇萨米特念书,后到佐治亚州德莫雷斯特念书,后来又到魏斯里学院与二姐宋庆龄做伴。

宋美龄在魏斯里学院当了3年“自由旁听生”。1912年成了该院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美龄与庆龄不同的性格,给学校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3年秋,她转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学习,目的是为了与她哥哥宋子文(当时就读哈佛大学)离得近一些。

宋美龄在韦尔斯利学院学习了4年,主修英国文学,兼修哲学。

在韦尔斯利学院,宋美龄曾与来自江苏的哈佛学生李彼得订过婚,但婚约只持续了几个星期就解除了。

1917年夏,宋美龄结束在美国的10年生活,返回上海。由于宋美龄自幼旅居美国,回国时对汉语相当生疏。

于是,她苦学汉语。很快她就能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公开发表演讲。

宋美龄还加入了基督教女青年会,协助该会从事社会工作,同时她还是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一名成员。

上海市参议会也破了先例,聘请她参加童工委员会。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中国人得到过这样的职位。

青年时代的宋美龄,曾去上海的一些学校任教。宋美龄回国后仍与美国人保持往来。

就在其回国的第二年春天,宋耀如的美国朋友卡尔访问上海,宋美龄帮助父亲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美国朋友,还陪其赴宴,与孙中山晤谈。

1918年5月3日,宋嘉树病逝,宋美龄与两个姐姐一起料理丧事,接着姐妹三人就各奔东西。

宋庆龄南下跟随丈夫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宋霭龄也随孔祥熙而去,只留下宋美龄随母亲在上海居住。

1920年,与蒋介石初次见面,被蒋介石热烈追求。宋美龄要求蒋介石先行与所有妻子妾侍解除婚约,才答应他的追求。

结果二人于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

在西安事变中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使被软禁的蒋介石获释,随后对蒋介石政治活动多有襄助,她曾负责当时中国空军的组建。

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与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在缅甸会面。她在对日抗战之际,赴美国募款。

并成为了第一个在美国国会上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

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1943年宋美龄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

战后,她与姐夫孔形成了孔、宋集团,在政治力的默许下,在贸易特许、金融等方面下其手。

国共内战,国民政府从大陆退守台湾后, 她曾赴美国居住,后又回到台湾襄助蒋介石,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

她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甚至为此和二姐宋庆龄怄了一辈子气。

1988年,李登辉担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时,她发表了“老干与新枝”演说,是她最后一次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发言。

1994年后,长居纽约。2003年在纽约逝世,享年106岁。

宋氏三姐妹感情破裂

孙中山病逝后,《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全国及世界各种报纸上作大肆宣扬。

给人们的印象是:宋家这位新成员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接着,蒋介石发表了一项声明,说他已准备再度指挥军队……

而此时,宋庆龄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莫斯科卧病在床。《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不负责任地说她即将与陈友仁结婚。

既然孙中山的遗孀已经下嫁给那位正在流亡的“凡夫俗子”,那么,中国的第一夫人自然是现任南京的委员长的新娘了。

给刚刚失去丈夫而心境凄凉的宋庆龄雪上加霜。至此,已真相大白,原来对宋庆龄的诽谤,是为了给宋美龄开拓道路。

其主要原因,想让大家遗忘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这样一来国民党新的女性领袖就是蒋夫人宋美龄。

不久宋庆龄得知,传闻的设谋者正是她的大姐宋霭龄时,虽然三妹宋美龄没有参加谣言的传播,但是作为既得利益者,宋美龄没做更多解释,她对三妹产生了失望。

宋霭龄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宋庆龄。这事,三姐妹间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三姐妹分道扬镳,关系达到了冰点。

后来,在为国抗日统一战线上,虽然三姐妹有所联系和合作,但是亲情却并没有得到原谅。

结语

宋氏三个姐妹成长于同一个相当开放的家庭,共同有着一双可敬的爱国的父母。

有着大致相似的快乐的童年,那时她们相互之间友爱甚笃,亲密无间。

稍长后,又都在美国,受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教育。

然而,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政治大风暴中,她们却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她们之间的思想分歧、性格差异、感情纠葛及命运安排是那样地不同一般、错综复杂和引人入胜。

亡命追求显赫的终于沉沦,而远避奢华、默默奉献者却光照环宇、流芳百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花的英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