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曲波作者简介)
纪念曲波百年诞辰 | 与“桥隆飙”谈曲波:这个大作家要为我专门出本大书呢!
曲波(1923年2月~2002年6月27日),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丰仪镇枣林村)人
文 | 孙桂廷
半路巧遇乔八爷
1973年夏日,我在招远老家拖拉机站刚刚考上了驾驶证,就开着车号为737的泰山牌拖拉机到掖县(今莱州市)土山盐场为招远供销社拉运食盐。
由于装车排队,等到装上了车,天已暗淡下来。路过掖县平里店饭店,人家快关门了,吃了一毛五分钱的剩菜剩饭,住进了饭店的客房大通间。
突然,有人推开了房间的门,问:“谁是卖小鸡的?小鸡叽叽喳喳让别人怎么睡觉?”来人气不打一处来,一脚踢倒了支在跟前卖小鸡的自行车,小鸡从倒下的扁笼里跑了出来,叫声更大了。或许他也觉得有点过分,忙扶起车子,弯身抓起跑出来的小鸡。
我真想替那个卖小鸡的老乡打抱不平,悄悄骂了一声“土匪”。有人警告我可别惹他,他就是《苦菜花》里的柳八爷,是这个饭店的经理,姓乔,外面都叫他乔八爷。
原来他就是名震一方的乔八爷!
我愤懑之心全无,倒真想攀一攀他。乔八爷走后,我向大家解释,也可能他原本没想到车子会倒了,只是用脚踢一下,表示对小鸡叫声影响顾客休息的不满,不然他怎么还和大家一起去抓跑出来的小鸡呢?
后来,我只要开车路过平里店,就尽量在那里留步,故意创造机会“蹭一蹭”乔经理。
他对别人要求其唠叨打鬼子的事一点也不膈应,甚至话越拉越长,坐在旁边说话陪你吃饭,饭后继续热聊。
“没招虱子的,拉出去枪毙!”
与乔明志乔八爷熟了,话聊得越来越多,他谈起《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曲波是黄县(今龙口市)枣林庄村人,其处女作《林海雪原》的诞生一鸣惊人。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曲波主动联系乔明志,要采访他。曲波打算回家省亲后,再到平里店去。
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乔明志为了表示情义,带上干粮,亲自骑着自行车到黄县的黄山馆车站去接他。他们约好,由曲波的家人用自行车把曲波送到黄山馆,再由乔明志打接力。50多岁的人了,还混充小伙子,特别是他有一辆大国防自行车,骑上去蛮风光的。
从平里店到黄山馆有70多里路,乔明志先搭乘路过平里店到灵山金矿的矿车,司机因为经常驻车在饭店吃饭,认识这个乔经理。剩下的大约30里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及至到了黄山馆,早已是满身的汗。
回程路上,赶不上客车和顺风货车,他俩互相交换骑车,一会儿当车夫,一会儿当客人。还好,在差不多要累瘫的路上,他俩停在路旁,吃了点干粮就大葱和咸菜疙瘩,有幸等到了熟悉的卡车司机,搭上了顺风车。乔明志向曲波显摆说,你看看咱的人脉,连钱也不用花呢!
那个时候平里店还没有拉上电灯,饭店里用的是汽灯,人少的时候用马灯,即人们常说的保险灯。吃完晚饭,曲波要求与乔明志住在一起,抓紧时间采访。
为了便于曲波采访做笔记,乔明志把马灯从饭店提了起来要走。曲波说,马灯还是不要拿走,员工换上小油灯不方便,还是放在饭店吧,我们俩用小油灯。
小油灯是墨水瓶子做的,时不时要挑一下灯芯。采访直到下半夜,瓶子的火油见底了,火头缩回去了才吹灯睡下。
曲波与乔明志有说不完的话,他俩都是老八路,说起部队上的事儿,特别有精气神儿。那几夜,俩人一暖瓶水常常不够喝,特别是后半夜,把个乔明志说得口干舌燥。
乔明志还讲了一个故事。曲波与他住在一起,招上了虱子。白天不好意思脱衣服,晚上围着小油灯捉起了虱子。先是用两个大拇指指甲盖儿将虱子挤死,两个指甲盖沾着红黑色的血。由于太靠近油灯,曲波脑门上的头发被灯火燎着了一片,头发丝上都顶着一个个小球球。后来他们干脆用小油灯烧,不管是虱子还是虮子,灯靠近一烧就噼噼啪啪作响。
乔明志很难为情地说:“俺这里卫生条件太差,真是抓不完的虱子拿不完的贼,你看你这大文化人到俺这里招上了虱子,真不好意思。”
曲波回答说:“你这老哥忘了咱们当八路的时候了?八路军那时候有句话传得很广,身上没招虱子的,得拉出去枪毙!”
俩人都哈哈哈笑起来。
曲波在平里店先后住了一个周时间。临走时,他将自己的一套旧军装留给了乔明志,旧军装里还有他留下的饭钱和粮票。
乔明志对我说:“军装我喜欢,可他留在衣服口袋里的钱和粮票,太埋汰人了!其实,他知道,我已经把我们俩的饭钱和粮票都交柜了。”
乔明志还不无兴奋地告诉我:“这个大作家要为我专门出本大书呢!”
有一次部队拉练路过,在他所经营的饭店派了一顿饭。当时老百姓生活很苦,有一个新战士竟然把饭菜剩在碗里,乔明志立马穿上曲波给他留下的旧军装,以老首长的口吻命令那位战士,立刻把碗底的剩饭菜全部吃完。
1979年,曲波的大作《桥隆飙》面世,桥隆飙的原型正是乔明志。小说旋即得到全国好评,有些地方还改编成大鼓书由说书人演唱。我的老朋友袁大仪等三位画家,上世纪80年代初还把《桥隆飙》小说二次创作,出版了《桥隆飙》连环画册,成了少年儿童的抢手读物。近些年来,《桥隆飙》电视连续剧也被反复热播。只可惜乔明志在1979年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他或许没有看到那本小说,也不会看到那本小画册,更不会看到那部活灵活现的电视连续剧了。
曲波 资料图片
鲁东大学的杰出校友曲波
鲁东大学的前身是烟台师范学院,最早由莱阳乡师、胶东公学、胶东师范和莱阳师范、烟台师专继承沿革而来。胶东公学有一个1938年入学的15岁乡下学生,他的名字叫曲波。
尽管他在班里年龄最小,但聪明过人,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他的第一任校长曹漫之是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北海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还兼任黄县县长,但他把办好胶东公学当成大事来抓,既兼任校长又当教员,亲自给曲波他们讲时事政治课,对曲波影响颇深。
胶东公学仿照1937年我党在延安建立的陕北公学办学模式,秉承陕北公学的校风校训,连毛主席为陕北公学写的题词,也成为胶东公学师生的座右铭。毛主席这样题道:“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需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鲁东大学校友曲波,正是这样“一大批人”中的佼佼者。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自胶东公学毕业后,曲波还进入位于栖霞县牙山的抗大分校学习,创作出剧本《麦收之后》《排难除害》,由抗大学生排练演出。他从抗大毕业后,分配到胶东军区前进报社当记者。
抗战胜利后,曲波随部队开赴东北作战。作为团级指挥员,他曾经带领一支勇猛善战的小分队,深入到牡丹江一带的林海雪原剿匪,与敌人斗智斗勇。正是那段传奇般的战斗经历,促使曲波写成了著名小说《林海雪原》。他所塑造的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杨子荣形象,犹如苏联时期的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报国的年轻人。
曲波的作品,不仅有《林海雪原》《桥隆飙》,还有《山呼海啸》《戎萼碑》等长篇小说及部分散文作品,洋洋洒洒,跃马扬鞭,始于初心,成于使命。
在烟台晚报开辟专栏纪念著名作家曲波诞辰一百年的时候,我们回眸胶东籍著名作家曲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的心香所在,寄于文学,活在著述,当代中国文学史中,有他永不消失的一缕光芒。
作者简介
孙桂廷,教授,曾任鲁东大学宣传部长、工会主席,法国孔子学院院长。出版有著作15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诗作、报告文学等百余篇,入山东省社科人才智库。现为鲁东大学在聘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2023年4月21日《烟台晚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