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p(ehp期刊)

更新时间:2023-04-28 05:39:54 所在栏目: 美容养生点击量: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廷:对虾病害防控一在“种”二在“防

│陈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虾蟹创新团队病害防控与抗性育种岗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对虾卵巢发育调控与营养积累模式;2)对虾优质、抗病、抗逆良种选育;3)对虾病害监测与防控。水产新品种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选育科技团队成员之一。


“虾的病害防控与人的疾病防控有相似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生命都很宝贵,每一个病人都需要尽力去救治,而虾是经济养殖动物,及时监测和遏制虾病的暴发与传播,才是虾病防控工作的重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廷表示,对虾养殖讲究成本经济效益,在病害防控上,“防”和“种”都十分重要。


病害暴发有内外因


“病害的流行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包括病原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内因主要是种质抗病能力的问题。”陈廷介绍,天然环境里病害暴发的概率很低,因为自然种群相隔很远,即使某个种群出现病原体感染,传染范围也比较小,而养殖环境下,密度较高,病原感染传播很快。如果亲本和种苗本身带有病原,容易将病害传播开去。


对虾病害主要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目前在对虾养殖中比较流行的病毒病有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以及新发的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对虾细菌病主要指弧菌病,包括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最初也叫早期死亡综合症(EMS),其致病菌包括带致病质粒的副溶血弧菌(VP)和哈氏弧菌(VH);寄生虫病主要是肝肠胞虫(EHP),虽不致死但会让虾生长缓慢。


近年来,对虾养殖的病害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如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病害的发病率和危害性有增无减,给养殖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早在1993年暴发的流行病毒病——白斑综合症病毒,死亡率在90%以上,使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虾遭受了“灭顶之灾”,养殖产量锐减,以至于最后只能引进新的对虾养殖品种——凡纳滨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


虹彩病毒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生动物且危害较大的病毒性疾病,在加州鲈、罗非鱼、桂花鱼、蛙类等体内已早被发现。2014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浙江某养殖场发病的南美白对虾的血细胞内分离出了一种病毒,命名为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在2018年的监测中,安徽、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具有较高的样品阳性率和监测点阳性率,表明这种病毒在我国虾类养殖区广泛流行和传播。陈廷介绍,这种病毒虽然属于虹彩病毒科,但不属于虹彩病毒科下已建立的五个属。而且该病毒不只是南美白对虾易感,罗氏沼虾、青虾、克氏原螯虾等也表现出易感性,死亡率可达80%。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停止摄食、活力下降等症状。部分南美白对虾出现红体症状,罗氏沼虾有一个特殊的症状:额剑基部甲壳下有一个白点,业者也称之为“白头病”。“根据广东省对虾病害发生实际情况,今年我们实验室也开展了这种病毒的检测,养殖户如果发现对虾症状有可疑的,可以将样本寄送过来作PCR核酸检测。”


“种”是第一道防线


“如果种本身可以抵抗病原,那么即使在有病原、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下,还是能抗病的。”在陈廷看来,如同人如果抵抗力足够强,即使遇到感冒病毒,也不会患感冒。“我们良种选育的方向一个是抗病,一个是抗逆。”陈廷介绍了当前对虾育种的策略和技术,他们应用比较多的有家系配套育种、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他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GWAS)、基因编辑育种。“我们现在做聚合育种,就是把抗各种病的性状聚合在一起,这个是一个好思路,但是周期比较长,如果有多个性状则需要很多代才能聚合起来。”


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经2代群体选育及5代家系选育,获得具有生长快、规格整齐、淡水应激存活能力高的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水产新品种(GS-01-007-2010)。在此基础上,该所2017年以引进的泰国正大卜蜂集团、美国科纳湾海洋资源公司、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凡纳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出具有多抗逆优良性状的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水产新品种(GS-01-006-2017)。在水温12~18℃养殖条件下,“正金阳1号”与“中科1号”、SIS(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虾苗相比,成活率分别平均提高16%和24%,生长速度分别平均提高10%和13%。


目前,陈廷所在科研团队在抗病育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建立了一种区分抗哈氏弧菌能力强弱凡纳滨对虾的SNP标记方法,可应用于抗菌亲虾个体的鉴定、抗菌对虾群体的选育和抗菌对虾品系的维持;开发与凡纳滨对虾抗病优势性状高度连锁的SNP位点2个,分别定位于ILF2和HSP21基因;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应用于抗病凡纳滨对虾品系培育,与2018年相比抗EMS能力提高8.4%。


念好“防”字诀


对虾是属于比较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对外界条件非常敏感,环境稍微出现变化就会产生应激。病毒病常与弧菌、环境应激强相关,两者协同作用,使病毒乘虚而入,导致大规模病害发生。病毒病发病迅速,通常发病后很难挽救,因此提前做好预防也很关键。


“任何一种疾病暴发,都不是偶然的或瞬间发生的,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各种因素,达到暴发临界点时由一些诱发因素影响才得以发生的,其中水质环境恶化是一个重要因素。”陈廷认为,重点还是要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定期监测、消毒,同时控制水体环境等一些诱发因素,注重过程中病害生物的监测和清除,能大大降低病害产生风险。


陈廷介绍,养殖动物中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个是垂直传播给下一代,另一个就是水平传播给群体里的其他个体。所以要对每一批亲虾进行无特定病原(SPF)检测,要确保亲虾不带病原,否则会通过垂直传播给下一代。同时虾苗在投放前也要抽检SPF,特别是检测近年来携带率较高的虾肝肠胞虫病、虹彩病毒病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筛选无病毒携带的苗种。抽检SPF这个方法对预防病毒病有效,但是细菌病是防不胜防的。即使虾苗本身不携带细菌,在水、饵料中也有细菌存在,比如水里面本身就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存在,“这时可以采取清塘、消毒来减少细菌,也可以加一些调水的东西,让好的细菌先把生态位占领,不让坏的细菌有地方生长,虽然不能百分之百预防,但是可以减轻。”陈廷认为,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定期监测、消毒,同时控制水体环境等一些诱发因素是减少细菌性疾病暴发的有效手段。


“我们还做一项工作就是监控,如果哪个地方有病害暴发,就进行预警,如果没有很大范围暴发,就让养殖户赶紧进行处理,或卖掉或排塘,防止大范围传播。”陈廷表示,对虾感染病毒大规模发病后,很难挽救。但病毒病也不是轻易暴发的,做好预防有助于减轻损失。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金亚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