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十族(方孝儒真的被“诛十族”?那是野史,不能当真)

更新时间:2023-04-26 14:15:52 所在栏目: 美容养生点击量:

方孝儒真的被“诛十族”?那是野史,不能当真

#寻找中国最具活力区县(1)#

很多人对方孝儒的最大的印象,无疑是“诛十族”。

自古以来,在传统帝制社会里,惹恼皇帝最可怜的下场,便是被灭九族。但在方孝儒这里,却被燕王朱棣硬生生地又加了一族,连他的朋友和门生都难逃此难。

这也可以看出朱棣的气恼程度。此前,身为建文帝臣子的方孝儒,拒绝为朱棣“站台”,宁死也不愿意给他起草即位诏书。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在自己的《野记》里活灵活现地描述过当时方孝儒怒怼朱棣的场面:“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

但是正如《野记》的书名,此说来自于道听途说,可信度存疑,事实上,《明史》一书中,只是提到“皆夷其族”。

明成化年间宋端仪撰写的《立斋闲录》还在“夷其族”后列举了“抄扎人口八百四十七人”的名单——这也说明有很多人是被“查抄没收”,而不是被杀死。即使是方家,也有“漏网之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儒的堂弟方孝复曾上书皇帝,请求减损信国公汤和增收的宁海县的赋税,被贬谪戍守庆远卫,因编入军籍,所以逃过一劫。

这种被灭十族的说法,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开始兴起的,有人猜测,这也是清朝当政者为了树立自身的政权合法性,而对前朝的泼脏水。

影视中的方孝儒。想当然地采取了“被诛十族”这一说法。

但不管怎样,方孝儒的牺牲不可谓不大。他出生的故里——宁海狮子山下的溪上方,在1402年那个暑热的夏天,从此炊烟消逝,田园荒芜。

1

这本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清澈的溪水,淙淙地从这里流过,奔向附近的象山港湾。因为溪流两岸植有桃树,待桃花盛开之时,醉折桃枝照溪水,水流无意落香氛。据《方氏族谱》载,其“自宋初由桐庐迁居,至方孝儒生已是第十四世”。因为居于溪水上游,所以被称为溪上方。而一溪之隔的下游,多是王姓居住,所以又称溪下王。

也正是在这里,方孝儒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启蒙。三岁时,父亲教他识数目。四岁教他识字。五岁方孝孺能辩章句。日后,其父便带他到狮子山半山腰的陵南谷草堂读圣贤之书。草堂是方家祖先建造的,出发点就是为后世子孙读书所用。

《明史》记载,“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被誉为“读书种子”。在中年时,他还写过一首《草堂诗》,“草堂旧在陵南谷,勤把诗书向窗读。学门长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可以说,正是这段苦读时光,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伴随着方氏被满门抄斩,方孝儒的读书处也成了历史烟云,溪上方更是被迷信的人认为是不祥之地,最后任由自生自灭。

明代钱塘诗任徐胤倒是曾打此经过,吟出“荒阶雨渍茸纤草,崩宇云封宿野鸠”的诗句。到了近代文革之时,它更是被当成了四旧,最后连断壁残垣也没保住,彻底被抹去了痕迹。但好在还有溪下王的存在,让人能多少走近方孝儒的童年旧迹。

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常常想,是什么精神支撑着方孝儒不顾后果,而慷慨赴义?

有答案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一报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赏识,二报建文帝对他的重任。没有这爷孙俩,他很难能实施自己“仁义治天下”、“以时世太平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所以,当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从北平挥军南下,取建文而代之,他不能不“士为知己者死”。但这显然降低了他的格局。

说他为了维护“成宪”而死倒是更恰如其分。虽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篡逆大统,显然破坏了封建帝制立嗣以嫡以长的成宪,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这无疑和他的人生信仰相违背。换句话说,他死于自己的信仰。

尽管在南下之时,朱棣就曾听军师姚广孝提醒,“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但对朱棣来说,皇位才是大于一切的中心。事实也证明,杀了方孝儒反而禁了天下人之口,自此他上台便顺理成章。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举灭了天下士子以死报君的壮志,更多地成了识时务的“俊杰”。

“明朝灭亡的时候,江右名家龚鼎孳、周文江先降张献忠,后降清朝,三易其主,和吕布有一比;侯方域降清,李香君由爱生狠自杀了;钱谦益本想投江,可是试了试江水,有些冷,下不了决心,还是收拾下降了;冒辟疆和吴梅村忍住自己相好被敌人占了的隐痛也剃了头;任维新出卖了自己的朋友金圣叹,投降了……”

吾球君觉得,明朝的灭亡,也许从朱棣处死方孝儒就埋下了一颗必然的种子。

幸运的是,在一片跪卧的人群中,这个国家还是有像方孝儒这样站立的人。

2

事实上,徐霞客的一位挚友,就是方孝儒的“死忠粉”。

挚友叫陈函辉,临海人,但因为方孝儒,让他对宁海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他曾写有“今自为方正学,前身是寒山子”一诗,意思也就是,他认为自己的前身是唐代诗僧寒山子, 但在今生更愿意自我标榜为方孝孺。

他无疑就是方孝儒的“再生”。其“少有文才,名震浙东”。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做过靖江县令,恤民情,有政声,但因性耿直而多次被弹劾。

更让徐霞客与陈函辉感到惺惺相惜的是,他还是一位地理学家,曾经辅佐陈组绶编绘过《皇明职方地图》。这是明末中国传统地图集中集大成之作。

所以,徐霞客在自己三十余年的考察中,三入天台,均住在陈函辉的乡下别墅里,“烧灯夜话。”甚至,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病逝前,他曾请陈函辉为他写墓志铭,对方慨然应许,并在哀痛之中,挥泪写出了一篇情深意重的铭文,这也成了研究徐霞客生平事迹的重要与宝贵资料。

比起早逝的徐霞客,陈函辉却相对不幸,因为他正赶上了明亡之际——当崇祯于景山上吊自杀,而满朝文武无动于衷,坐视大明既倾,陈函辉却奋起反抗入关清兵,并于1645年辅佐鲁王朱以海,试图挽回残局。

只是鲁王也一败再败,最后,陈函辉哭赴云峰山中,于六月十六日投于寺前之放生池,不死,继喝盐卤,又不死,最终于六月二十三日自缢而死。

其中,在绝命诗中,他曾写到,“生为大明之臣,死为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尽管方孝儒的存在,在一言堂的君主专制体系中并不讨喜,甚至除之而后快,但是他和陈函辉一前一后,依旧证明,能撑起中国脊梁的,正是他们这些人。

对徐霞客来说,将自己的开游之地放在宁海,无疑是对方孝儒的回望,和纪念。

多年以后,又有一位宁海人,原名为赵平复的柔石(1903-1931),成为这群人中的一员。虽然比起方孝儒,他算不上是一个大人物,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多年来都投身革命,以笔作枪。

相反,为人却很厚实,“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已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在1931年2月被国民党杀害。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这样描述他: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柔石本名赵平复。1928年9月初的一天,他由王方仁、崔真吾引领,来到闸北横浜路景云里23号,拜见了心仪已久的鲁迅先生。踏进鲁迅家门,成为柔石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这也是“台州式的硬气”这一说法的来源。它似乎也并非孤例。从叶梦鼎、胡三省,到方孝儒、柔石,让人也看到了,这种硬气在宁海人身上一以贯之。

3

这同样让人好奇,这种“硬气”又是从何而来。

吾球君想,这大概源于当地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环境。攀山弄浪,让这里的人自古便有刚强之气,又有开放、冒险精神。今天的宁海,将这种“硬气”换了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大山的风骨、大海的气度。

临海城关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祖师,也是徐霞客的前辈,经常公费旅游的王士性(1547-1598年)也有自己的切身看法。

他认为,“浙中惟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说句不好听的是,山海虽美,但在交通不便利的过去,无疑也是天堑。所以,自古以来,台州包括宁海就成为蛮荒之地,“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

虽然到了隋唐之后,整个台州都因为航帮鼎盛而有所发展,但很快便因明清的海禁政策,活力被逐渐阉割。

当然,这也有好处,如果没有日后的倭寇、西方列强等乱自海上来,此地倒像是一个“桃花源”,也很少受到外界的“花花世界”的影响,“故其俗朴茂近古。”也就是人重节义,洁操刚烈。到了方孝儒、柔石,便“迂中带刚”。

这不免让人尴尬,在宁海这种硬气的背后,其实藏着看似丰满但很骨感的现实。一言以蔽之,就是穷,两个字,真穷。

不过,最终改变宁海的,还是这几根“穷人自己的穷骨头”。

此文为吾球商业地理《不愧徐霞客开游地。宁海经验证明,哪怕以前18线,也可做成百强县》第二章,欲知宁海故事,请继续关注本号《不愧徐霞客开游地。宁海经验证明,哪怕以前18线,也可做成百强县》第三章:《宁海嫁女习俗让人瞠目: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或标题为《有这样一帮农民,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写 |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无所适从的荷尔蒙》,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近年来相继推出《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海派再起》、《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以及《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等作品。)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 粉红女佩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在齐鲁壹点号、头条号、微信公号等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关注,并转发、评论。如需和作者探讨,请加作者个人微信号:wqianm。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