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孩子(张学良之女张闾瑛:拒绝嫁豪门,甘愿嫁布衣,今105岁仍健在)
张学良之女张闾瑛:拒绝嫁豪门,甘愿嫁布衣,今105岁仍健在
2021年10月14日,是张学良逝世20周年的日子。
时间过得真快,恍惚间他那段峥嵘岁月已经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张学良的一生很漫长,他活了101岁,跨越了1个世纪。
生在乱世,他的一生是传奇的,当然他的感情生活也颇为丰富。
张学良一生中共有三位妻子,五个孩子,只有老大张闾瑛是女儿,也最得张学良的喜爱。
张闾瑛虽然是女子,但她有胆识、有见地,深得祖辈父辈的宠爱。
而且,张闾瑛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子,虽然是名门之后,但是她不随波逐流,一直遵从本心去生活,最终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自出生便受尽宠爱
张闾瑛的母亲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于凤至相貌出众,富有经商头脑,自小就被人说是“福禄深厚,乃是凤命”。
当时,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不知从何处得知此事,认为于凤至与儿子张学良十分般配。于是,便向于文斗定下娃娃亲。
然而当时的张学良在新潮思想的影响下,并不喜欢包办婚姻。他曾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可张作霖态度强硬,这场联姻对北洋军奉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张学良依然拧巴。
最终,为了促成这段婚事,张作霖只好妥协道:“你的原配妻子必须听我的。如果你不同意包办婚姻,成亲后,叫她和你妈一起生活,你在外面再娶亲,我可以不管。”
有了这样的承诺,又因抵抗无效,张学良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1915年,15岁的张学良同大他3岁的于凤至步入了婚姻殿堂。这是张作霖亲自操办的婚事,可见他对儿子张学良的重视。
成婚后的于凤至对张学良照顾有加,对张家的人也彬彬有礼,十分得体。
在外人看来,他们夫妻关系十分和谐。的确如此,婚后的张学良对于凤至也渐渐有所改观,还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姐”。
婚后第二年,于凤至为张学良生下了女儿。
张家喜得千金,这可高兴坏了张作霖。张作霖把她视为张家小公主,为她大办满月酒。初为人父的张学良对这个孩子也爱护至极,时常亲自照顾幼女。
为了给孩子取名,张作霖可谓煞费苦心,后联想到他的起家之地——医巫闾山,又想到上古女神娥皇女英,便为其取名张闾英,可见他对这个长孙女寄予了厚望。
而张学良在《尔雅·释地》一书中看到“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珣玗琪焉”这句话后,便将闾英改写为“闾瑛”,并为三个儿子取名闾珣、闾玗、闾琪。
张闾瑛在母亲于凤至的教导下博学多才,年纪尚小就熟读古诗词,而又因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她身上多了一丝英气,做事颇有自己的主见,经常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大家都夸赞她聪慧。
15岁时,张闾瑛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且打扮时尚,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人物。
沈阳《大亚画报》还在头版的重要位置上,刊登了张闾瑛的照片,并配文:张学良女公子闾瑛之士近影。
张闾瑛的童年无疑是幸福快乐的,她在父母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为有学识、有涵养、有胆识、有气魄的新青年。
外出求学,拒绝包办婚姻,结识平民丈夫
1933年,张学良带领妻子于凤至,女儿张闾瑛以及两个儿子前往欧洲各国进行考察。
一路上,张闾瑛深深地被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所吸引了。
于是她请求父亲,希望留在欧洲求学。这并不是张闾瑛第一次向父亲请求出国求学了。
慎重考虑后,张学良同意了女儿的请求。
张闾瑛终于如愿留在意大利学习,弟弟们也一并留下来读书。母亲于凤至为了照顾孩子们,也留在意大利。
两年后,意大利突然宣布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国内的抗日战争也已经打响。
张学良气的牙根直痒。他电告在意大利的妻儿,立即离开意大利前往英国求学,同时,他宣布与担任意大利外长的齐亚诺私交破裂。
但当时的英国也正笼罩在二战的阴影下,并不太平。在英国求学期间,张闾瑛真正地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
而此时,国内也不太平,张闾瑛每天都生活在担心中,生怕国内的家人有任何闪失,最终她听到了父亲被蒋介石“软禁”的消息。
此时的张闾瑛不过20岁, 面对如此大的变故,她心里的担忧又加重了许多,但她终究是张作霖的孙女,不会被突来的变故打倒。
张闾瑛迅速调整好心情,并决定继续在伦敦完成学业。在此期间,她结识了丈夫陶鹏飞。
其实,在国内时,有人曾将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介绍给张闾瑛,张学良和于凤至都很看好这门亲事。
当时的孔家是富可敌国的大户人家,祖上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圣人。这样光鲜亮丽的家族别人都要挤破脑袋嫁进来。
但张闾瑛可不是别人,她非常有主见。她并不看中家世背景,而是注重人品学识,她早就听说了孔令侃的为人,所以果断拒绝了这门亲事。
她说:“要嫁就要嫁给布衣。”
陶鹏飞的出现让张闾瑛眼前一亮。他出身普通,是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来到伦敦学习的。
而且,和那些纨绔子弟相比,陶鹏飞阳光、向上,思想开放;他博学、自谦,擅长运动。陶鹏飞还是个篮球迷,从小就喜欢打篮球,经常参加篮球比赛。他还结识了刘长春、于希渭等中国体育界的骄傲。
张闾瑛与陶鹏飞志趣相投,互相吸引,迅速坠入爱河。
期间,张闾瑛曾向父亲征求意见,张学良并不同意。
但张闾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段感情,她认为自己不会看错人。
1941年,在母亲于凤至的见证下,两个人步入了婚姻殿堂。
在豪门和普通家庭之间,张闾瑛果断地选择了后者,足见她是一个内心充盈的女子,绝不是那种攀附权势的人。
这样的品质,也注定她会拥有完美的一生。
与蒋斗智斗勇,终见分隔28年的父亲
张闾瑛与陶鹏飞在伦敦毕业后,定居美国,从事教育事业,在美国华人圈内颇有影响力。
1961年,蒋介石在台湾举行了“阳明山华裔学人研讨会”,邀请海外学者到台湾考察学习。张闾瑛与陶鹏飞二人的名字也在邀请名单中。
张闾瑛内心燃出一股希望的火苗,或许这次赴台可以看见分别已久的父亲。
于凤至一直陪在张闾瑛身边,得知女儿此次有机会见到丈夫,她十分支持女儿前往台湾。于是张闾瑛便做起了去见父亲的种种准备。
由于张闾瑛常年在国外定居,蒋介石并不知道她是张学良的女儿。在研讨会举行期间,不知媒体从哪里得知的消息,报道了张闾瑛的身份,这让蒋介石和在场众人十分震惊。
随后蒋介石暗中发布消息,任何人禁止探访张学良,就连张闾瑛来台湾的消息也被封锁了。
张闾瑛知道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她积极联系各大媒体,给蒋介石制造舆论压力。
蒋介石方面对各方施压并未做出正面回应,张闾瑛最后求助到了张群身上。张群是蒋介石和张学良共同的好友,在蒋介石心中分量极重。
巧的是,张学良和赵一狄在上街买菜时,发现了《自立晚报》上刊登的《张学良之女来台探亲,官方不理不睬》的文章,大为震惊,心潮澎湃地向张群写信,诉说思女之苦。
张群被这对父女的深情所感动,向蒋介石进言。最终,在张闾瑛的舆论施压和张群的进言下,蒋介石同意张闾瑛探访父亲的请求。
当张闾瑛见到张学良时,曾经威武高大的父亲已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而张闾瑛也从会撒娇的小女孩成为了母亲。
张闾瑛看着拄着拐杖的父亲,激动地上前握住了他的手喊道:“爸爸”。随后,二人的眼角都流出了泪水,陶鹏飞也亲切地叫着爸爸。
张学良面对多年未见的女儿一时思绪万千,身体激动到颤抖,张闾瑛拿出了于凤至的照片,给父亲讲述她们在美国的生活。
张学良还说将来有条件,我要到那里去看看你们,劝女儿不要为他担心。
仅仅1个小时的会面时间转瞬即逝,分别之际,父女又抱头痛哭。这一别,又不知何时再相见了。
回到美国后,张闾瑛多数时间都陪伴在母亲身边,经常和母亲聊起父亲的往事。1990年,于凤至在美国病逝,她用尽了一生终是没等到张学良的归来。
1991年,张学良结束了半生的软禁生涯,带着赵一荻来到了美国张闾瑛的家里。从此以后,张闾瑛一直伴随在父亲身边,弥补了儿时的遗憾。
张闾瑛这一生极为孝顺,母亲于凤至将她视为唯一的依靠,她不仅将母亲照顾得细致入微,对父亲也是如此,尽到了一个做女儿的责任和义务。
而她的人生,也几乎是圆满的,尤其是婚姻生活,她和丈夫恩爱有加,真正地做到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张闾瑛这一生有思想、有觉悟、有胆识、有孝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除此外,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虽然身居海外多年,但她一直牵挂着中国东北的老家,并尽所能地为家乡做一些贡献,譬如帮助建立大帅府和历史研究等等。
如今的张闾瑛已经105岁,她是一位真正的见证过历史变迁的人,但对于张闾瑛而言,最重要的还是骨肉亲情。
她照顾母亲几十年,和父亲团圆后又肩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她敢于平淡,并愿意在平凡中寻找简单的幸福。
这样的品质,着实很难得。
.END.
文|小贝
责编|沐阳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陈独秀之女陈子美:93岁在美国病逝,遗体一个月都无人认领
蒋碧微:18岁与大师私奔,30岁做高官情妇,80岁去世时孤身一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