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入侵阿富汗,伤亡超过5万人,阿富汗游击队是怎么打的?)
苏联入侵阿富汗,伤亡超过5万人,阿富汗游击队是怎么打的?
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苏联对阿富汗发动了侵略战争。苏联军队兵分两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阿富汗实行武装入侵。7天之内,攻占了阿富汗所有重要城市,完成了军事占领,并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接着,苏军又在阿富汗境内开展了持续的反游击战,直至1989年,才被迫以“政治解决”的方式结束战争。
苏联之所以要入侵阿富汗,在于阿富汗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贫穷的内陆国家接近印度洋和波斯湾,从这里既可以西入伊朗,直捣世界油库波斯湾,控制霍尔木兹海峡,切断西方油路;又可以从南翼包抄战略重点欧洲;还可从南面穿越巴基斯坦,直下印度洋,进逼马六甲海峡,与苏联从远东海上南下战略相连结。因此,阿富汗素为苏联所觊觎。
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役行动,虽然仅用一个星期就占领了主要城镇和交通线,实现了对阿富汗全境的控制,但是在接下来的九年时间里,苏军遭到了阿富汗人民的坚决抵抗。阿富汗人民在山区、农村和城市郊区广泛开展游击战,灵活采取各种手段,不断给苏军以有力的打击,使入侵阿富汗的苏军和阿富汗的政府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完全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活跃在阿富汗各省的游击队发展到20万人。他们利用缴获敌人的各种武器,以及国外援助的各种武器,不断改善武器装备,并及时总结作战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战法,因而战斗力日益增强,游击战更加活跃。在战术上,阿富汗游击队表现出来的特点有:
1、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阿富汗是多山之国,山地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海拔较高,多在1600米至5000米之间。崇山峻岭之间,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很不方便。这给苏军作战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使苏军高度现代化的装备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苏军的坦克、摩托化部队在机动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有些火炮由于仰角有限,对山地的许多目标难以进行有效射击;轰炸机在山地不便低飞,影响投弹精度;狂轰滥炸对于在山区高度分散活动,且有良好隐藏条件的游击队效果不大,等等。
游击队则经常活动于崇山峻岭,出没于深沟狭谷,巧妙地利用有利地形与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相周旋,积极打击敌人。比如,位于喀布尔以北百余公里的潘杰希尔山谷,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阿富汗游击队把它作为一个根据地,南下可以袭击喀布尔一带的敌人, 北上可以截断连接苏联的阿富汗北部的主要公路。阿富汗游击队经常在这个山谷伏击敌人,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先后在这里伤亡了数千人,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
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多次对活动在这个山谷的游击队发动进攻和进行“清剿”。但是游击队利用山谷的有利地形,凭险据守,不断给敌人以杀伤,并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机动转移,使敌人多次扑空。西方媒体报道说,阿富汗的游击队“打得很好,当他们受到压力时,他们就进入山里,不见了”。
2、避实击虚,以多种手段广泛袭击敌人。阿富汗游击队在作战初期,由于在实力对比上,对敌强己弱这一基本态势,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游击队去攻打敌人的强大据点,有的游击队在苏军突然袭击下,采取死打硬拼的办法抗击敌人,结果使自己遭受了较大的伤亡。后来,游击队进一步认清了双方形势,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改变了硬打硬拼的办法,实行机动灵活的战术,避实击虚,广泛采取夜袭、伏击等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据西方媒体报道,仅在1981年3月份,阿富汗游击队就先后袭击了拉什蒂尔的监狱、拉什卡佳尔的警察局、苏军在查布尔省的雷达站、驻伊斯卡来斯的苏军分队和坎大哈的潘杰瓦伊镇等目标,毙伤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一部,缴获了许多武器装备。由于阿富汗游击队不仅在广大山区和农村广泛开展游击战,而且经常袭击城镇,苏军和阿政府军对此极为紧张,不得不大量分兵去对付游击队,从而更加陷入了顾此失彼,到处挨打,疲于应付的境地。
3、积极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后勤补给。针对苏军机械化程度高,部队行动需要良好道路和对后勤保障依赖性较大的特点,阿富汗游击队十分重视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截断苏军的后勤补给。阿富汗没有铁路,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阿富汗游击队经常采用挖沟、炸桥、埋雷等办法,在苏军经过的许多公路特别是主要公路上,造成交通中断。同时,经常伏击敌人的车队和公路巡逻队,使敌人的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威胁,并不断遭受损失。
1981年5月,阿富汗游击队在喀布尔通往坎大哈的一条主要公路上,伏击了一支苏军的运输车队,击毙苏军50多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6月中旬,贾拉勒阿巴德的一条主要公路,被阿富汗游击队切断了好几天。由于公路运输不能保持畅通,苏军只好动用大批运输机和直升飞机运送军用物资。据估计,苏军在阿富汗仅空运费每天需要花费50万美元。
4、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阿富汗游击队在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加强军事打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揭露苏联侵略阿富汗和阿富汗政府卖身投靠苏联的罪行,并利用敌军中的起义人员做敌军工作,从政治上瓦解敌人,取得了显著效果。阿富汗政府军中哗变、倒戈和开小差的事件层出不穷。
1985年4月,阿富汗政府派第7步兵师到坎大哈对付游击队,结果该师有1000多名官兵哗变,并携带武器参加了游击队。在战争的头两年,阿富汗政府军就有300多名军官和16600多名士兵起义投诚到游击队方面。在阿富汗游击队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下,入侵阿富汗的苏军许多士兵,特别是来自苏联中亚地区的士兵,同样士气低落,不愿作战,有的士兵还向游击队投诚。
深陷战争泥潭,不堪重负的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开始寻求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8年4月14日,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签署。5月15日,苏军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至1989年2月15日,完成了从阿富汗的撤军行动。
苏联持续九年的入侵阿富汗战争,共耗资400亿美元,苏军负伤、死亡、失踪人数超过5万人,国家实力和国际形象都大为受损。这场失败的侵略战争,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