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哪里人氏(太监中的正面人物:蔡伦、高力士、郑和)
提到太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影视剧当中那些性格变态、心狠手辣,不但媚上欺下、结党营私,有时甚至还妄图将皇帝取而代之的奸邪小人。诚然,在历史上许多太监的名声都不算好,作为从小身体残缺的人,他们内心往往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怨气,而与此同时,能够长久待在皇帝身边的优势也让他们更容易把权力掌握在手中。
举例来说,秦朝的赵高在始皇帝驾崩后杀害蒙恬、公子扶苏,拥立胡亥为帝,并当上了丞相;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蛊惑灵帝、专权乱政;到了明清之际,讨好明武宗获取宠信,最终被凌迟处死的刘瑾、牢牢把持朝政,被尊为“九千九百岁”的阉党首领魏忠贤,以及凭借慈禧太后宠信而一度权势滔天的李莲英等等,都对太监被塑造成反面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历史上并非只有奸诈狡猾的太监,也有一些没那么坏,甚至值得尊敬的。
“太监”这一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来,赵高的擅权给此后的统治者们敲响警钟,于是宦官干政一度被牢牢压制。来到东汉,有一位太监可谓不得不提,他便是改进造纸术的蔡伦。蔡伦原本生于铁匠世家,从小便学习了不少的相关技艺,相传,直到十八岁以后他才在别人的推荐下入宫,成为了在掖庭工作的小太监。
因为受过一定的教育,本身又比较聪慧,蔡伦很快便得到了晋升,开始负责传达诏令、管理文书等比较重要的事务。另一方面,他也在窦太后的指使下参与了陷害宋贵人的宫廷斗争。不过,考虑到他当时的低微身份,很明显他只能选择听从皇后的命令。随着在宫中资历的增长,蔡伦在宫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他甚至还被委任监督宫中器械的制造工作。
元兴元年(105),蔡伦向汉和帝献上了由自己改良后的造纸技术造出的产品,这种新纸制造起来更加便利,成本也较低,在当时可谓十分先进。见到蔡伦的发明后,和帝十分高兴,不但亲自将其命名为“蔡侯纸”以表彰蔡伦的贡献,还下令将其推广,让更多的人能用上这种优质的产品。
蔡伦去世时,另一位名声较好的太监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便是一代枭雄曹操名义上的爷爷——曹腾。曹腾年纪轻轻便入了宫,并凭借谨慎、稳重的性格获得了邓太后的喜爱。和那些一门心思争权夺宠的宦官不同,曹腾不但在宫中三十余年,先后侍奉四位皇帝都没有犯过什么错,还经常推荐一些贤才能人,因此在朝野内外风评都相当不错。
曹腾去世后,因为作为太监的他没有子嗣,于是同族的曹嵩就继承了其官爵。至于曹嵩的儿子,便是东汉末年一统北方的大人物曹操。太和三年(229),魏明帝曹叡追封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这也使得曹腾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统王朝授予皇帝称号的太监。
到了唐朝,最为大名鼎鼎的太监或许就是唐玄宗所宠信的高力士了,在许多人的印象当中,他最著名的事迹便是于“力士脱靴”典故当中被李白所羞辱。实际上,高力士之所以能够得到玄宗的重用,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为人忠实可靠、谨慎细致。另一方面,他也很有能力,可以为玄宗分忧。安史之乱爆发后,高力士一直对玄宗不离不弃,跟随其辗转漂泊,还在得知其死讯后也当即吐血而死。对于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贤宦,就连曾大胆批判孔子的明代思想家李贽都不得不感叹道:“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进入明朝,最被推崇的太监毫无疑问就是“三保太监”,也就是郑和。郑和本是云南人氏,家中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甚至其祖父、父亲还曾经前往遥远的圣城麦加朝圣。在明军平南之战中,郑和被掳到宫里当了太监,并在前往燕王府上任后得到了燕王朱棣的赏识。
永乐三年(1405),从小接触伊斯兰教,后来信奉了佛教的郑和因为身份背景优势,再加上有勇有谋、忠实可靠的性格而被任命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他七次率船队出航,为明朝建立“朝贡”体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南亚、东南亚,甚至非洲的很多地方都还有郑和船队当年留下的痕迹,这彰显了明朝强大的国力,也促进了中外之间文化、物资的交流。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上并不是只有那些心肠歹毒的太监,即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当中依然有一些值得尊敬的优秀个体。因此,在讨论某一群体或某件事物的时候,以偏概全、固守偏见等态度都是十分要不得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